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绘画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这是值得每位美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改变作业材料
学生以往都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来作画,有些纸张质地较差,表面光滑连蜡笔也无法上色,若用水彩颜料作画则很难干,弄不好,还易损坏纸张。学生天天使用这种纸,厌倦而提不起兴致。若改变一下纸张,换换色彩,就像从看七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改为看现代的彩色电视机,可想而知,看电视的兴趣就会提高,学生对作画也就会产生兴趣。根据学习内容来选择纸张的色彩,能给学生带来激情和乐趣。除了常用的纸张外,沙皮纸、皱纹纸、硬笔书写纸、硬纸板、刮画纸、牛皮纸、宣纸、空瓶子、扇子等都可让学生来作画。如:教学第四册“老牛和小牛”一课,采用沙皮纸和蜡笔配合作画;教学第五册“美丽的孔雀”,可采用刮画纸进行刮画,让儿童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让儿童在创作中收获一份成功,收获一份喜悦;还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泡沫塑料、瓦片、树枝树根、铅丝等材料做成装饰艺术作品。
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寻找各种材料运用到创作中,如海边的贝壳、路边的石头、鸟的羽毛、植物的种子等,也可以是家里的空瓶空罐等,只要教师提示一句“这个材料难道不能做成有趣的东西吗”,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使之充满信心地进行创作。
二、改变纸的固定形状
学生平时用的不管是铅画纸还是色卡纸都近似于长方形,长期运用同一规格、同一形状的纸张,学生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对其的构图创作也产生束缚作用,不利于他们思维空间的拓展。因此,经常改变作画纸的形状尤为必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将纸张改变成各种形状,把一张纸剪成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心形、鞋印等形状后再在上面作画。如教学“塔”与“亭子”时,可让学生画在圆形或者扇面上,以提升画面的意境。用不同形状的纸张作画,学生可以感悟不同的画面表达,从中掌握不同的构图形式,体验不同形状下作画的美感,启发他们展开想象。
三、加强合作,互助创作
一个人画一幅作品,遇到比较复杂的任务,有时学生会有所惧怕,生怕自己画不好,不敢下手。有些内容较多,一个学生要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若多人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恰恰能改变这一现状。对于有些内容,大家一起合作,更能较好地落实教学任务。例如:教学“窗花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6人一小组,在作业时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到的折剪对称形的方法,剪出动物、植物和人物,并把它们贴在本组的“窗子”上,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能获胜。快下课时,学生在团结合作下,出色地完成了各有特色的作品。再如:教学“大家来运动”一课,教师可画好一个大操场,让学生把运动的人画好剪下贴到场景图上。也可以将黑板当运动场,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各式各样的人物运动造型,最终成为集体合作的巨幅画。这种合作方式降低了教学的难点,突破了重点,学生既能取长补短,又能感受集体合作带来的快乐。
四、教师适时示范
美术课属于技能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要使用演示方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绘画的全部过程。添画是让学生的作品更趋于完整。在短短的一节课上,有时因为各种原因,学生不能按时或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品。有的学生在一张纸上才画了一小块,有的虽说画了很多,但内容较为分散,不集中,物象之间缺乏连接,感觉不协调。对以上这两种情况,学生自己往往也会因对画作不满意而不高兴,这样,教师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久而久之,将会大大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助学生一臂之力,让学生感受完成美术作业的乐趣。笔者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补上适当的背景色,用喷枪或水彩笔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补上背景色后的画面才看起来完整,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满意,能带来创作上的冲动与激情。
五、展示学生的精彩作品
展示在美术课堂上是最重要的赏识评价。笔者在教室中设立了一块展示区:在黑板上有一块展示栏,称之为“榜上有名”,栏目能展示8开大的作品12幅,主要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创意之作。笔者还让小组长把组内同学的作业展示在教室外的墙砖上,展板上名约“今日优秀作业”,以此来展示学生的佳作。此外,教师还应充分运用校园橱窗和活动展板,经常展示学生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激励其他学生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的创作成绩。
一、改变作业材料
学生以往都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来作画,有些纸张质地较差,表面光滑连蜡笔也无法上色,若用水彩颜料作画则很难干,弄不好,还易损坏纸张。学生天天使用这种纸,厌倦而提不起兴致。若改变一下纸张,换换色彩,就像从看七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改为看现代的彩色电视机,可想而知,看电视的兴趣就会提高,学生对作画也就会产生兴趣。根据学习内容来选择纸张的色彩,能给学生带来激情和乐趣。除了常用的纸张外,沙皮纸、皱纹纸、硬笔书写纸、硬纸板、刮画纸、牛皮纸、宣纸、空瓶子、扇子等都可让学生来作画。如:教学第四册“老牛和小牛”一课,采用沙皮纸和蜡笔配合作画;教学第五册“美丽的孔雀”,可采用刮画纸进行刮画,让儿童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让儿童在创作中收获一份成功,收获一份喜悦;还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泡沫塑料、瓦片、树枝树根、铅丝等材料做成装饰艺术作品。
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寻找各种材料运用到创作中,如海边的贝壳、路边的石头、鸟的羽毛、植物的种子等,也可以是家里的空瓶空罐等,只要教师提示一句“这个材料难道不能做成有趣的东西吗”,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使之充满信心地进行创作。
二、改变纸的固定形状
学生平时用的不管是铅画纸还是色卡纸都近似于长方形,长期运用同一规格、同一形状的纸张,学生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对其的构图创作也产生束缚作用,不利于他们思维空间的拓展。因此,经常改变作画纸的形状尤为必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将纸张改变成各种形状,把一张纸剪成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心形、鞋印等形状后再在上面作画。如教学“塔”与“亭子”时,可让学生画在圆形或者扇面上,以提升画面的意境。用不同形状的纸张作画,学生可以感悟不同的画面表达,从中掌握不同的构图形式,体验不同形状下作画的美感,启发他们展开想象。
三、加强合作,互助创作
一个人画一幅作品,遇到比较复杂的任务,有时学生会有所惧怕,生怕自己画不好,不敢下手。有些内容较多,一个学生要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若多人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恰恰能改变这一现状。对于有些内容,大家一起合作,更能较好地落实教学任务。例如:教学“窗花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6人一小组,在作业时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到的折剪对称形的方法,剪出动物、植物和人物,并把它们贴在本组的“窗子”上,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能获胜。快下课时,学生在团结合作下,出色地完成了各有特色的作品。再如:教学“大家来运动”一课,教师可画好一个大操场,让学生把运动的人画好剪下贴到场景图上。也可以将黑板当运动场,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各式各样的人物运动造型,最终成为集体合作的巨幅画。这种合作方式降低了教学的难点,突破了重点,学生既能取长补短,又能感受集体合作带来的快乐。
四、教师适时示范
美术课属于技能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要使用演示方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绘画的全部过程。添画是让学生的作品更趋于完整。在短短的一节课上,有时因为各种原因,学生不能按时或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品。有的学生在一张纸上才画了一小块,有的虽说画了很多,但内容较为分散,不集中,物象之间缺乏连接,感觉不协调。对以上这两种情况,学生自己往往也会因对画作不满意而不高兴,这样,教师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久而久之,将会大大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助学生一臂之力,让学生感受完成美术作业的乐趣。笔者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补上适当的背景色,用喷枪或水彩笔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补上背景色后的画面才看起来完整,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满意,能带来创作上的冲动与激情。
五、展示学生的精彩作品
展示在美术课堂上是最重要的赏识评价。笔者在教室中设立了一块展示区:在黑板上有一块展示栏,称之为“榜上有名”,栏目能展示8开大的作品12幅,主要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创意之作。笔者还让小组长把组内同学的作业展示在教室外的墙砖上,展板上名约“今日优秀作业”,以此来展示学生的佳作。此外,教师还应充分运用校园橱窗和活动展板,经常展示学生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激励其他学生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的创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