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歌剧《国之歌》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tu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之歌》是浙江音乐学院首部原创歌剧,于2019年9月首演。本文从歌剧的创作背景、剧本结构与音乐特点、排演对教学的启示三大方面来对原创歌剧《国之歌》进行分析,探索其作为艺术院校原创歌剧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中的跨界不同于人类学中的跨界民族,特指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进行融合,而创作的音乐作品.《波布哩》是青年作曲家刘峤先生以赫哲族摇篮曲为蓝本,用现代电子音乐手段创作的一首人生与电子音乐作品,通过分析与思考,探讨如何创建少数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新形式,让少数民族音乐,从传统的音乐形态中脱颖出来,以电子科技为动力,引领艺术与科技相互渗透与交融的新高度.
明清书画目录中所录董其昌作品的多寡变化明显,由于画派与地缘因素,其作品在晚明似乎并未受到藏家广泛关注,在清代才正式进入官、私收藏者视野。从数量上看,其传世作品以法书居多。从时间上看,清代私人目录著录数量在康乾时期较多,嘉庆时达到一定高峰后减少,咸丰、光绪年间略有增加,此后再次减少,至清末民初时再次增多。清代,随着对董其昌书画评价的转变,其书画的价格也发生变化,在评价优缺并举的清初、中期,其书画价格并不高昂,在评价日益提高的清中后期,才有比较可观的价格和上涨趋势。
翁墩乡民间剪纸的图形审美要素、色彩审美要素、构图审美要素为皖西民间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探讨翁墩乡民间剪纸特色艺术风格形式与发展现状,将皖西民间手工艺与当下时代背景相结合,从多种角度探索皖西地区以翁墩乡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路径,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策略.
【摘要】本研究以61名4-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实验法分别记录高、低阅读水平幼儿重复阅读图画书5次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每次阅读中,幼儿始终呈现多注视图画、少注视文字,多注视主角形象、少注视背景画面的眼动特征;首次阅读时幼儿多注视关键区、少注视细节区,后期转为多注视细节区、少注视关键区。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幼儿对图画区、文字区的注视时间显著增多;对细节区、关键区的注视时间也显著增多;对主角
2020年5月21日,一部记录抗击新冠病毒的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在东方卫视首播,开播后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6分.究其根本,该片的故事化叙事、多元视角、视听艺术的运用以及对医生这一群体的形象塑造使得本片在艺术内涵和人文价值上呈现出较高的水准.此外本片中所呈现出的真实感以及对生命态度的思考也为其他医疗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朴素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它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直到今天,在很多艺术形式当中,仍然把“朴”作为审美追求.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通过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将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指出农民画所体现出的中国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日常系指舍弃了故事性而着重描述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动画类型,它兴起的背后伴随着当代日本社会的重大变迁。一方面,宏大叙事在现实与虚构两个层面的先后破产,迫使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重新审视自己置身其中的日常,态度由消极转向肯定。另一方面,资料库消费这种将现实和虚构一律处理为要素的商业模式的崛起,也使得非日常与日常之间的区隔模糊,逐渐浑融一体。前者为日常奠定了积极的价值底色,而后者则通过要素化的生产方式大量制造日常系动画,二者共同参与建构了新世纪日本的意识形态。
贝利尼是意大利歌剧作家,浪漫主义乐派代表。贝利尼歌剧中为大众所喜爱的咏叹调,被人们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本文选取了他六首咏叹调中的一首《怜悯我,心灵的偶像》,通过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风格进而对该作品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为演唱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贯穿整个20世纪而延续至今.进化论、生物学、神经科学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人文领域,尤其是艺术史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者有时候严重贬低了人文学科的属性和基本价值,运用自然科学的理念为后者确立研究范式.立足于艺术史的基本事实,批判性地审视“适应性”“模因”“进化树”“系统”等概念的实质及其在艺术和美学研究中的运用,为艺术史寻求独立于科学范式之外的研究方法,努力打破强加于其上的枷锁,成为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对
以江南音乐地域文化特点为背景,立足对本土音乐素材的发掘,从流行音乐元素与江南民歌融合的创作角度出发,选取江苏籍代表歌手演唱的两首歌曲为例,从音乐素材、编配、演唱、语言及审美方面探讨流行音乐与江南民歌二者相互融合与运用的创演技法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