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措施的探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fe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是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法制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已经得到初步的建立。这其中也当然包括我国的档案的法制建设。所以本文详细探讨了提高档案法制建设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建立一个健全的档案法制体系,让其更好的为我国的其他行业的法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档案;法制建设;措施;探讨
  前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将档案定义为 “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最新定义是:“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因此,档案无论是对于国家、组织或者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要求对其一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依法治档,建立一个档案的法制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我国档案事业健康的发展。
  1.对于以人为本,提高法律素质的探讨
  档案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是法律素质,所以,档案工作人与一定要贯彻档案法律法规,不要去做国家的宪法和其它基本法律以及工作、生活中涉及的一切法律法规所不容许的事情。过去,常常会出现因为档案部门学法、普法的力度不够,片面的掌握法律、法规的内涵以及形成了思想认识的偏差,从而造成了工作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出现以上的问题主要是反映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不力和档案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等。为了将这些问题一一的解决,首先是进一步宣传贯彻《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将广大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使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观念,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其次是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人员特别是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及时调整普法工作长期不得力的干部,将选拔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干部到普法岗位上,发挥其他们的作用,还有要通过奖惩制度调动普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督促他们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尊严。
  
  2.对于严格公正执法,锐意立法改革的探讨
  推动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是严格执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法制工作机构,使其在立法、普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等法制工作中综合协调、归口管理的职能作用得以发挥,要以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为重点,使得档案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强化对档案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約,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结合各省、地(市)档案工作实际,制定一些地方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档案立法质量,增强档案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要及时解决遇到档案管理社会化以及集约化等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档案法制、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档案执法、监督、检查的规范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我们还要做到立法和执法的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才能做到杜绝违反《档案法》的事件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做到大力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执法的强大威力,才能坚定档案管理人员“以法治档”的信心。
  
  3.对于建立健全档案执法监督网络体系的探讨
  保证执法监督检查档案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健全档案执法监督网络体系。首先是建立健全人大、政府、法制部门为主,档案部门参加,形成一个有领导、有组织,辐射相关单位的网络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精神,对各管辖范围内的档案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其次是利用新闻媒体、政务公开、设置举报电话和监督箱、聘请监督联络员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以规划档案工作行为,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措施的详细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以人为本,提高档案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严格公正的执法,积极的立法改革以及建立健全档案执法监督网络体系才能使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着根本性的提高。才能使我国档案法制网络体系得以建成,做到根本性的依法治档。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得以完成,令其支持其他行业部门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施工合同是项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业主方合同管理的重点,因为施工合同具有金额高、实施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合同双方风险较大。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具有生命周期长、参与单位众多,建设成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等复杂特点,固政府投资项目合同纠纷事件也就日益增多。若一旦纠纷发生,且处理不当,往往造成资源浪费、费用增加、工期延长等,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如何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当纠纷将要发生或处理
期刊
摘要: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无论在建筑、安装还是其他行业均是工程监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工程材料 工程监理 质量控制    工程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外部造型和建成后的使用功能等。因此,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无论在建筑、安装还是其他行业均是工程监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结合自己的监理实践,谈谈工程材料的监理与质量控制。     一、建立健全质
期刊
摘要: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目标控制,因此按项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明确目标的建设工程不是项目管理的对象。在工程实践意义上,如果一个建设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没有明确的进度目标和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就没有必要进行管理,也无法进行定量的目标控制。  关键词:控制类型;控制的主要内容;控制措施  在管理学中,控制通常是指管理人员按计划标准来衡量所取得的成果,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使目标和计划得以实
期刊
摘要:在整个建设项目中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使投入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造价管理 控制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而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  在建设项目中,所谓工程造价
期刊
摘要:工程造价的控制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监控。      关键词:建设项目 造价管理有效控制    就目前的体制和现实而言,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就是预决算,即预决算人员根据已经确定的施工图计算工程量、编制施工图预算,或在施工结束后根据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签证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决算。这固然是必要的、有用的,但当预决算人员编
期刊
摘要:要抓好成本控制,必须抓好项目的质量和进度。项目成本控制是集经济、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只有做到各方综合考虑,才能做到直接有效。  关键词: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直接有效     随着当前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户型设计、建材采用,到功能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影响工程造价比较大的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来谈谈成本控制的几个方面 :  一、设计阶段  项目成本
期刊
摘要:对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及质量检验,根据有关条例和标准的要求,对压力管道安装在施工准备、焊接、支吊架安装、无损检测、压力试验等过程中若干监督检验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应的监检建议。  关键词压力管道 安装 监督 检验 质量控制  压力管道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它是一种承压设备。在压力管道中,特别是工业管道作为工艺流体输送系统
期刊
摘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施工,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是建设工程的主要合同,同时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施工合同的当事人是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近年来,随着国有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工程在竣工结算时都要求经过审计这一程序。因此,业主和承包商往往把视线的焦点过多地集中在最终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上,而对于开工前所签订的建设工
期刊
摘要:要做好一个工程项目,关键就在于造价管理合理化控制,只有控制好造价管理,才能显示出这项目的价值所在,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经济建设,加快国家进步的步伐,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尽可能的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措施  1 引言  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包括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竣工阶段,这整个过程都会涉及到工程
期刊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电工程施工项目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点、效益的主体、信誉的窗口,加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强化成本控制、质量管理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组织设计、成本、质量  水利水电施工是按照设计提出的工程结构、数量、质量、进度及造价等要求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技术与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