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经典课堂收获实用方法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有幸来到浙江松阳参加浙江的教学研讨活动。早就听说浙江的小学科学教研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参加这次活动后更是加深了我对此的感受。
  一、注重学生表达规范性的培养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严谨体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一个人言语的规范与严谨和其行动的规范与严谨是一脉相承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要求自己的表达尽可能规范与严谨,但如果发现学生的表达不尽人意,教师该怎么办呢?我一般采取的措施是请别的学生再表达一次,最后老师自己再说一遍,并让学生记录下来。事实上,这样做占用了课堂时间,效果也不好。
  这次观摩活动中,许多老师是在记录单上给出表达与交流的框架,再让学生据此科学地总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的实验记录单上是这样写的:
  我的观点是( ),我要观察( ),观察到( )才证明( )。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这些提示规范了学生的表达,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于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引导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放大镜》一课的授课教师也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类似的措施,这一课的记录单上是这样提示的:
  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 特点,我们认为 (特点)的器具能将图像放得更大。
  教师要根据内容、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设计表达框架,而且一定要注意分寸。学生刚接触这门课,可以多给学生一点支架,帮他们尽快入门,但也不能一直“扶”下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慢慢地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
  二、注重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科学课强调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和使用数据,组织学生整理小组实验数据进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是科学课堂的常态,教师对此要足够重视。
  在《摆的研究》一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书上的教学流程,提出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幅大小等因素有关,接下来学生就分组进行实验,完成类似PPT样式的统计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思路很明确。
  此次活动中有位教师上了这节课,她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进行了猜测之后,将一部分6人小组再分成两个3人小组,每个6人组自由选择制作一个15秒摆动N次的摆,6人小组内的摆动次数要相同,但分成的3人小组摆锤重量要不同。
  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统计图,横坐标为摆动次数,纵坐标为摆绳长度,在学生完成小组实验后,他将每一组的摆从铁架台上取下,并将它们贴在统计图对应的位置。之后,学生看到统计图上形成一了段抛物线。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并让学生预测15秒摆动15次的摆摆绳多长?15秒摆动8次、6次的摆摆绳多长?这其实已经是让学生去运用这些数据的规律了。
  这节课由于有了教师的巧妙设计,在数据整理和分析时与数学结合起来,呈现了数形结合的美。这让我意识到,科学数据的分析是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教师的创造性设计,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形之美,也更容易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让课堂慢下来
  教学节奏慢下来,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深度。在这次活动的六节课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节奏都比较慢。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中,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假设:杯口漏水、杯壁渗水、杯壁(盖)透气、杯外气体。四种假设内容是很多的,老师并不急,而是一个个地引导学生用实验求证自己的观点。
  分组探究后学生汇报,面对实验现象,他们对“杯壁渗水”这一观点的认识还是很顽固。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能就用教师的威严说服他们了,但执教老师马上引导学生用红色的冰水再做一次观察实验,利用杯壁的水珠是无色的与杯内红色水有差别来纠正学生的观点。这样总算万无一失了吧!没想到还有学生认为:杯壁缝隙太小了,水可以过来,红色物质不能过来,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可怎么办呀?我们听课的老师都着急了。授课老师却一点都不着急,再次提供装有干棉花、干黄豆的冰冷杯子做观察实验,杯壁仍有水珠产生,这下学生终于相信水珠不是因为杯壁渗水产生的了!老师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地反复求证,用事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想法。
  这个过程可以快一点吗?不可以!因为学生的已有认知是很顽固的,只有这样慢慢地、一次次地实验修正才有效果。这是真正的实验研究。看上去课堂节奏慢了,但实际上比我们平时5分钟就讲完这个问题的效率更高:因为学生在投入地观察、思考,他们的旧观點从根本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慢”并不是在课堂上多花了一点时间,而是教师在课堂之外做了更多的工作,了解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想出了办法来突破,真正用心地备教材、备学生。
  《证明地球在自转》是一节难度较大的课,以往自己在教学中效果都不是很好,学生难以理解。这次活动中,授课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具的基础上分层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先来看看教具“傅科摆”:底板是一个转盘,上面的锥形筒内有乾坤——上面开口可以用于装红砂,下面尖端有小孔,红砂可以漏出来,留下轨迹。“傅科摆”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了可能,但如果没用好,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执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傅科摆”的实验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了多步:
  第一次实验底盘不动,让锥形筒摆动,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方向的参照物;
  第二次实验底盘转动,根据参照物引导学生认识,摆在摆动时方向是不变的;
  第三次实验底盘转动,在锥形筒内装上红砂让它摆动,发现会在白色底盘上留下一条近似于直线的红砂轨迹;
  第四次底盘转动起来,发现红砂留下的轨迹有了变化,不是摆动变了,而是底盘转动的结果。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再介绍傅科摆实验,就更容易理解地球在自转,教学效果很好。整个教学活动循循善诱,层层推进,慢慢进行,比起以往一步到位的教学效率其实更高。
  模型构建也是小学科学中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宇宙板块学生有兴趣,但并不方便研究,教学这一板块知识教师常常犯难。这次活动中,执教教师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采用慢节奏、分步建模方式,用平面模型代替常规的立体模型,让学生在了解太阳系知识的同时习得建模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动手操作同步进行。本课建模活动分三步:
  第一步,在了解了太阳系有哪八大行星后,学生在条形纸第一行试画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关系图,并展示分析;
  第二步,在理顺八颗行星顺序后,在条形纸的第二行试画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关系图,并展示分析;
  第三步,在得到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数据后,利用比例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在条形纸第三行试画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关系图,并展示比较分析。
  学生得出的模型还不够真实,教师又利用视频资料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这层层递进、缓缓深入的建模过程,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建模、理解建模、掌握建模。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合丰小学(410129)
其他文献
为了有效治理新疆四棵树煤炭公司2#斜井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分析了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瓦斯来源及瓦斯在回采区域的空间分布情况,得出了回风隅角瓦斯超限的主要原因
62例危重病儿血渗透量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330006)陈强血渗透浓度是调节细胞内外体液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变化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临床上常测定各种体液的渗透量
抗精子抗体所导致的免疫性不育在临床上受到关注,引起抗精子抗体升高的原因很多,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也是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1〕。我中心检测不育症患者泌尿生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师的广泛共识。为确保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准教学起点——开启有效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探究起点的确立。探究起点受制于学生前概念和已有的能力水平,而非教师单方面的意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定位学生的探究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呢?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生
林子涵江苏省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我就读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担任中队长。在平常生活中我喜欢观察,乐于思考,先后在省、国家级创新大赛中获奖,2017年被评为第五届
大深石灰石矿地质工作程度低,地质资料可靠程度偏低,仅大致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为提高矿石利用率,针对矿山在矿石损失与贫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探讨了
以皮肤病变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22例分析江西宜春地区人民医院(336000)陈珩刘彩华陈智民以皮肤病变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误诊率高。现分析总结一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2例糖尿病患者缺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极高[1]。COPD时因缺氧及肺血管床减
《金翼》作为一本以小说形式写成的人类学著作,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用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南方闽江中游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
为解决凡口铅锌矿井下多个作业点集中爆破的问题,选用合适型号的电子雷管,采用串联结构,构建电子雷管起爆网络。经过井下多次试验,证明该电子雷管起爆网络安全可靠,可有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