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5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发生于缺血组织或器官恢复血液灌注后,炎症损伤是其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主要与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超载和炎症反应过度激活有关。中药紫草素是一种天然萘醌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血管保护等药理作用。紫草素的保护作用主要集中在减轻组织水肿和细胞坏死、抑制炎症细胞聚集激活、减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以及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方面,目前尚无紫草素单体临床应用的报道。因此,探究紫草素单体在IRI中保护作用的详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内分泌疗法是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对于激素受体(HR)阳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PAX基因家族通过编码相应的转录因子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参与胚胎发育、多系统组织器官形成等过程。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均发现PAX基因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研究PAX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特性,可能能为子宫内膜癌寻找到有效的肿瘤标志物,进而为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及治疗等提供新思路。
椎间盘退变(IDD)是引发腰痛的首要原因,预防和早期治疗IDD是脊柱外科医师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ID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以往多侧重于IDD中、晚期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介导IDD发病早期的信号通路成为焦点。Hedgehog(Hh)信号通路是脊椎动物胚胎椎间盘形成和发育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在产后组织发育、再生和修复中也被广泛研究。随着人们对Hh信号通路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其在IDD发病和椎间盘再生领域的研究成为热点,Hh信号通路有望为IDD的机制研究和早期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干细胞来源广泛,且易获取,具有自我更新、复制以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移植在多种疾病治疗过程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易发生骨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在骨质疏松症环境下成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Wnt/β联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途径中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各种蛋白均在成骨中起调控作用,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内环境下也对促进成骨起重要作用。深入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症和非骨质疏松症环境下成骨的影响,可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
一、大赛简介为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基层医疗高效的医学影像服务水平,《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联合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举办“臣心对比,影领基层”病例诊断大赛。该大赛模拟日常工作程序,用基层真实影像资料来设置案例,通过诊断竞猜“以赛促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影像诊断技能再提升,让基层影像医师从CT/MR平扫与增强的图像对比中,明确科学的检查方法和影像诊断思维。
针刺麻醉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作为一种独立的或辅助的麻醉方法,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刺麻醉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率日益上升,其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MPP的常用药物,但耐药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寻求
中医理论在揭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病因病机以及指导POP的防治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内经》中的“咸入肾,肾主骨,过咸伤骨”理论准确地阐释了中医五味之咸的过多摄入导致骨骼失养的病理进程。该理论亦与现代医学研究中高盐摄入可直接或间接引起骨量减少,最终导致POP的发生、发展高度契合。但目前现代医学对高盐摄入与POP的相关性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统一。深入研究饮食中高盐摄入与POP的相关性可为POP的防治以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这也是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病情加重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易伴发其他精神疾病。临床上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毫针、电针、水针、耳针、特殊针法以及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选穴方法主要包括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经验穴、特定穴等。目前针刺治疗失眠在研究内容、方向、观察指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研究设计应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随机对照标准,丰富客观观察数据,并开展针对机制、远期疗效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