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涯教育重在探索、体验和创造生命的价值,服务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终身发展。在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社团的建设,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提出了基于生涯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心理社团的“1234 实施策略”,即一个目标引领心理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两个要素将学校文化融入社团建设;三个原则将生涯发展的意识渗透入社团活动;四条路径发挥心理社团的生涯教育功能。最终心理社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生涯教育;心理社团;自我成长;生涯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57-04
高中階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是普通高中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1]。随着“旨在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生涯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焦点性问题。
生涯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生涯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职业选择与规划, 更指向个体终生发展[2]。而高中的学生社团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加强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激励、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实践创新理念、展示青春活力的良好平台[3]。其中,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共同开展心理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笔者所在的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从2015年开始成立心理社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心理社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已是我校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基于生涯教育的理念,我们提出了高中心理社团的“1234 实施策略”,即一个目标、两个要素、三个原则、四条路径。
一、“一个目标”:引领心理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生涯教育的真正着力点和归宿,在于生命意义的唤醒及个体幸福成长的促进,指向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终身发展。福州高级中学的心理社团活动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面向本社社员,安排在选修课时段的心理社团课,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另一个大模块是心理社日常开展的各项活动和事务,包括面向全校的各类活动,如广场心理咨询会、心理团训周活动,以及社团文化节、心理剧表演、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定向赛、编辑心理报刊等。心理社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平台[4]。因此,心理社团的目标,也正是生涯教育的真正着力点,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自主管理、团队互动、助人自助等方式来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生涯智慧和生涯能力。
另外,由于高中生大多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惑,心理社宽松、活泼、平等的氛围,容易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自由地畅谈,交流学习与生活,没有拘束和压力,由此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合理的宣泄,学习压力得到了减轻。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达到舒缓压力,又要达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是一种既合理又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两个要素”:将学校文化融入社团建设,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和责任意识
福州高级中学具有传统名校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教育思想,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的“传统名校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教育”办学特色,成为福高人的价值共同体和集体人格而终成学校文化,并以此作为学校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5]。心理社团建设融合了学校 “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的育人目标,而“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是很重要的两个文化要素。
心理社团的活动平台,给福州高级中学这个百年名校内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的涵畅创设了环境和氛围[5]。心理社团活动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展以学校文化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心理读书分享会、鹤龄图书馆寻宝、学校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等独具学校文化特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心理社团运作的过程,也是给学生渗透责任意识的过程。社团实现了从教师保姆式的管理到学生朋辈式的自主管理的转变,在培养学生领导力、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此外,学校的荣誉名片——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有心理社成员的积极参与。心理团队素质拓展活动更是让团队理念和集体荣誉感融入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三个原则”:将生涯发展的意识渗透在社团运作中,激发社员的生涯智慧
(一)启发性原则
如前文所述,生涯教育的真正着力点在于生命意义的唤醒,在心理社团活动中,点燃学生的渴望非常重要。通过心理社团课程和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有一个发挥和发展的平台,当内心的火焰被点燃,当内在的能量被激发,发展自我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探究的渴望。教师在与社团骨干们互动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下达任务,而可以多用启发式提问,多了解学生的想法。例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可以用八分之一的A4纸片,写出自己的看法,每张纸片可以先写一个关键词代表,之后逐个发言,将自己的想法具体分享,之后将大家的建议进行汇总分类,形成一个初步的思路。学生自己生成的建议,更容易贯彻执行;在骨干成员们的带动下,社员也更愿意主动参与。 (二)自主性原则
生涯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让社团骨干力量在互动合作中发挥自主管理的能力,自主制定计划,自主推选社长,自主安排社团活动等。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愉悦感,同时也要树立“我的青春我负责”的责任意识。当然,自主不等于放任,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嗨”,也需要心理教师专业的指导。心理社的正副社长在接手前,都会接受心理教师和老社长的岗前培训,从社团纳新计划的启动、社员的选拔、社团的学期计划到社团的每一个活动方案,心理教师都会仔细审核,并给出专业建议。社团骨干们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团心理氛围,加强社员的团队意识和认同感。心理社团参加对象主体为高一学生,高二保留部分骨干力量,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增强社团管理和活动经验的延续性。
(三)反思性原则
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生涯规划要求学生面对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发展的思路合理地评估与调整。心理社团活动同样如此,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多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灵感。每次活动结束后,可以召开心理社骨干例会,组织社团骨干们对活动进行讨论和反思,回顾活动的全程,研究需要完善改进的部分,让活动方案更加符合社员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在自己的生涯发展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并及时进行反思,树立“随机应变”的生涯应对之道。
四、“四条路径”:发挥心理社团的生涯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
(一)融入生涯理念的心理社团课程,让学生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不断成长自我
心理社团课程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采取课程辅导和心理团训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辅导侧重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正确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心态。团队素质拓展更侧重情感体验,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团队带来的归属感,培养积极的沟通意识和团队精神。
除了指导教师带领之外,学生也会自行主持活动,组织开展心理游戏,举办辩论赛、主题讨论等活动。社员们有时还成为小老师,轮流上台授课,自拟主题,搜集资料,上台分享。课程包含心理暗示、情绪管理、沟通密码、性格解析、微表情等一系列主题,含有大量丰富的心理知识,让成员们获益匪浅。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团课程中融入了生涯规划的主题。将生涯教育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分享讨论为主,讲授为辅。心理社每年会举办生涯规划分享会,以“探索大学与专业”“探索行业与职业”为主题,学生们利用假期进行大学探校、职业体验以及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并在社团活动中和大家分享。
疫情期间,心理社团还组织开展“透过疫情看生涯规划”的线上分享会,社员们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从本次疫情引发的生涯思考。通过疫情,大家了解了各行各业对于本次疫情的贡献,以及触动自己的人和事,并引发了大家的自我探索。
融入生涯理念的心理社團课程,让同学们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吸收多方面的信息,点燃学生自我探索的渴望,并促使大家从多方面多渠道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未来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人际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能量,在实现生涯规划的同时不断成长自我。
(二)丰富多彩的心理社团活动,展现学生风采的同时,提升了对集体的归属感
如上文所述,心理社团活动除了对内的针对本社社员的心理社团课程,还包含了对外的各项心理活动,如广场心理咨询会、心理情景剧表演、社团文化节的社团展示、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定向赛、心理宣传栏设计以及心理小报编辑等。社团骨干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培训下,自主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心理社团分为活动部和宣传部,每一项工作从筹备到策划到讨论到实施,都需要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沟通,不仅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发挥,在持续的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容易体会到强烈的归属感。而学生的各方面优势和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例如,在社团文化节的展示活动中,活动需要有人在活动前设计制作海报,有人做活动方案策划,有人在活动期间负责组织,有人具体执行各项工作,有人负责幕后工作如搬运道具,有人发放收集归纳问卷,有人拍照录像整理,有人负责写总结报告及新闻稿等,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即使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以在与社员的合作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生涯信心。
此外,心理情景剧表演也是心理社团的特色活动,连续多年登上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现风采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剧中的心理内涵,而且在排练中,成员之间的沟通、磨合也是一个培养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成员归属感的过程。几乎每一届的心理社社长都出自心理剧的演员,可见投入准备心理剧的过程,无形中升华了社员们对于社团的感情,内化了对社团的责任意识。
(三)朋辈心理辅导,让学生从自助走向互助的同时,升华了社团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心理社团运作的理念和发展的基础,可能在社团建设初期,大家的初步愿景是希望有一个放松身心、收获友谊的平台,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出现了再上一层的愿景,期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而最终发展出最上层的愿景,就是帮助他人。
心理社团的运作以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学家伯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容易建立起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会让他们相互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可以逐步形成朋辈心理辅导的氛围。
例如,在社团纳新之前,正副社长在暑假就通过学校贴吧、年段群等平台对心理社进行宣传,成立纳新群,为之后的正式纳新打好群众基础。高一新生们开始逐步认识、了解心理社,同时也在群中愉快地交流,让他们在高中陌生的人际环境中找到一个收获友谊的平台,这无形中也提升了社团的吸引力。当社员选拔结束,正式成立的心理社QQ群,也成为大家在学校班级以外的又一个家,社员们经常在群里交流自己的困扰以及学习上的问题。已经毕业多年的心理社团骨干,依然不时地在群里和学弟学妹交流,帮他们解决疑难困惑。另外,他们还结合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体验,对即将面临报志愿的高三学生进行生涯指导。
关键词:生涯教育;心理社团;自我成长;生涯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57-04
高中階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是普通高中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1]。随着“旨在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生涯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焦点性问题。
生涯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生涯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职业选择与规划, 更指向个体终生发展[2]。而高中的学生社团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加强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激励、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实践创新理念、展示青春活力的良好平台[3]。其中,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共同开展心理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笔者所在的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从2015年开始成立心理社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心理社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已是我校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基于生涯教育的理念,我们提出了高中心理社团的“1234 实施策略”,即一个目标、两个要素、三个原则、四条路径。
一、“一个目标”:引领心理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生涯教育的真正着力点和归宿,在于生命意义的唤醒及个体幸福成长的促进,指向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终身发展。福州高级中学的心理社团活动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面向本社社员,安排在选修课时段的心理社团课,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另一个大模块是心理社日常开展的各项活动和事务,包括面向全校的各类活动,如广场心理咨询会、心理团训周活动,以及社团文化节、心理剧表演、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定向赛、编辑心理报刊等。心理社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平台[4]。因此,心理社团的目标,也正是生涯教育的真正着力点,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自主管理、团队互动、助人自助等方式来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生涯智慧和生涯能力。
另外,由于高中生大多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惑,心理社宽松、活泼、平等的氛围,容易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自由地畅谈,交流学习与生活,没有拘束和压力,由此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合理的宣泄,学习压力得到了减轻。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达到舒缓压力,又要达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是一种既合理又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两个要素”:将学校文化融入社团建设,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和责任意识
福州高级中学具有传统名校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教育思想,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的“传统名校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教育”办学特色,成为福高人的价值共同体和集体人格而终成学校文化,并以此作为学校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5]。心理社团建设融合了学校 “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的育人目标,而“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是很重要的两个文化要素。
心理社团的活动平台,给福州高级中学这个百年名校内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的涵畅创设了环境和氛围[5]。心理社团活动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展以学校文化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心理读书分享会、鹤龄图书馆寻宝、学校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等独具学校文化特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心理社团运作的过程,也是给学生渗透责任意识的过程。社团实现了从教师保姆式的管理到学生朋辈式的自主管理的转变,在培养学生领导力、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此外,学校的荣誉名片——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有心理社成员的积极参与。心理团队素质拓展活动更是让团队理念和集体荣誉感融入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三个原则”:将生涯发展的意识渗透在社团运作中,激发社员的生涯智慧
(一)启发性原则
如前文所述,生涯教育的真正着力点在于生命意义的唤醒,在心理社团活动中,点燃学生的渴望非常重要。通过心理社团课程和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有一个发挥和发展的平台,当内心的火焰被点燃,当内在的能量被激发,发展自我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探究的渴望。教师在与社团骨干们互动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下达任务,而可以多用启发式提问,多了解学生的想法。例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可以用八分之一的A4纸片,写出自己的看法,每张纸片可以先写一个关键词代表,之后逐个发言,将自己的想法具体分享,之后将大家的建议进行汇总分类,形成一个初步的思路。学生自己生成的建议,更容易贯彻执行;在骨干成员们的带动下,社员也更愿意主动参与。 (二)自主性原则
生涯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让社团骨干力量在互动合作中发挥自主管理的能力,自主制定计划,自主推选社长,自主安排社团活动等。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愉悦感,同时也要树立“我的青春我负责”的责任意识。当然,自主不等于放任,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嗨”,也需要心理教师专业的指导。心理社的正副社长在接手前,都会接受心理教师和老社长的岗前培训,从社团纳新计划的启动、社员的选拔、社团的学期计划到社团的每一个活动方案,心理教师都会仔细审核,并给出专业建议。社团骨干们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团心理氛围,加强社员的团队意识和认同感。心理社团参加对象主体为高一学生,高二保留部分骨干力量,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增强社团管理和活动经验的延续性。
(三)反思性原则
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生涯规划要求学生面对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发展的思路合理地评估与调整。心理社团活动同样如此,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多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灵感。每次活动结束后,可以召开心理社骨干例会,组织社团骨干们对活动进行讨论和反思,回顾活动的全程,研究需要完善改进的部分,让活动方案更加符合社员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在自己的生涯发展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并及时进行反思,树立“随机应变”的生涯应对之道。
四、“四条路径”:发挥心理社团的生涯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
(一)融入生涯理念的心理社团课程,让学生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不断成长自我
心理社团课程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采取课程辅导和心理团训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辅导侧重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正确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心态。团队素质拓展更侧重情感体验,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团队带来的归属感,培养积极的沟通意识和团队精神。
除了指导教师带领之外,学生也会自行主持活动,组织开展心理游戏,举办辩论赛、主题讨论等活动。社员们有时还成为小老师,轮流上台授课,自拟主题,搜集资料,上台分享。课程包含心理暗示、情绪管理、沟通密码、性格解析、微表情等一系列主题,含有大量丰富的心理知识,让成员们获益匪浅。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团课程中融入了生涯规划的主题。将生涯教育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分享讨论为主,讲授为辅。心理社每年会举办生涯规划分享会,以“探索大学与专业”“探索行业与职业”为主题,学生们利用假期进行大学探校、职业体验以及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并在社团活动中和大家分享。
疫情期间,心理社团还组织开展“透过疫情看生涯规划”的线上分享会,社员们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从本次疫情引发的生涯思考。通过疫情,大家了解了各行各业对于本次疫情的贡献,以及触动自己的人和事,并引发了大家的自我探索。
融入生涯理念的心理社團课程,让同学们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吸收多方面的信息,点燃学生自我探索的渴望,并促使大家从多方面多渠道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未来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人际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能量,在实现生涯规划的同时不断成长自我。
(二)丰富多彩的心理社团活动,展现学生风采的同时,提升了对集体的归属感
如上文所述,心理社团活动除了对内的针对本社社员的心理社团课程,还包含了对外的各项心理活动,如广场心理咨询会、心理情景剧表演、社团文化节的社团展示、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定向赛、心理宣传栏设计以及心理小报编辑等。社团骨干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培训下,自主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心理社团分为活动部和宣传部,每一项工作从筹备到策划到讨论到实施,都需要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沟通,不仅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发挥,在持续的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容易体会到强烈的归属感。而学生的各方面优势和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例如,在社团文化节的展示活动中,活动需要有人在活动前设计制作海报,有人做活动方案策划,有人在活动期间负责组织,有人具体执行各项工作,有人负责幕后工作如搬运道具,有人发放收集归纳问卷,有人拍照录像整理,有人负责写总结报告及新闻稿等,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即使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以在与社员的合作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生涯信心。
此外,心理情景剧表演也是心理社团的特色活动,连续多年登上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现风采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剧中的心理内涵,而且在排练中,成员之间的沟通、磨合也是一个培养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成员归属感的过程。几乎每一届的心理社社长都出自心理剧的演员,可见投入准备心理剧的过程,无形中升华了社员们对于社团的感情,内化了对社团的责任意识。
(三)朋辈心理辅导,让学生从自助走向互助的同时,升华了社团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心理社团运作的理念和发展的基础,可能在社团建设初期,大家的初步愿景是希望有一个放松身心、收获友谊的平台,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出现了再上一层的愿景,期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而最终发展出最上层的愿景,就是帮助他人。
心理社团的运作以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学家伯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容易建立起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会让他们相互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可以逐步形成朋辈心理辅导的氛围。
例如,在社团纳新之前,正副社长在暑假就通过学校贴吧、年段群等平台对心理社进行宣传,成立纳新群,为之后的正式纳新打好群众基础。高一新生们开始逐步认识、了解心理社,同时也在群中愉快地交流,让他们在高中陌生的人际环境中找到一个收获友谊的平台,这无形中也提升了社团的吸引力。当社员选拔结束,正式成立的心理社QQ群,也成为大家在学校班级以外的又一个家,社员们经常在群里交流自己的困扰以及学习上的问题。已经毕业多年的心理社团骨干,依然不时地在群里和学弟学妹交流,帮他们解决疑难困惑。另外,他们还结合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体验,对即将面临报志愿的高三学生进行生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