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t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明节,嵊县东王村唱书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等,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时称“小歌班”,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高炳火们或许不曾意识到,这一次简陋的登台演出,竟成为越剧发展史的开篇之作。
  1923年,男班艺人在嵊县创办了第一个女子科班。上世纪30年代,女子越剧进入上海后,涌现出了“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名伶及越剧《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一批代表性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艺术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绍兴嵊县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她们从乡村的草台唱进了繁华的都市,从豆蔻年华唱到两鬓白发,将当年的落地唱书的笃班,根据各自的风格演绎出流光溢彩的唱腔流派,成为越剧百年发展史上抹不去的记忆芬芳。《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胭脂》等一批优秀剧目广为传唱。
  20世纪80年代,越剧“小百花”开遍浙江,以茅威涛为代表的一批越剧表演新星和创作人员为越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和现代戏《巧凤》、《舞台姐妹》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在打造越剧品牌中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越剧故乡的人们充满了期待:在越剧百年华诞到来之时,能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有活力的朝气,在实现从嵊州农村走向大上海的第一次超越后,再从国内走向世界,实现越剧发展的第二次超越。
  
其他文献
浦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城乡统筹,这对其他地方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村宅前,看着新修建的花圃中绿油油的青菜,赞不绝口间,一位60多岁满脸笑意的老太太用带着上海方言的普通话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们这里环境还不错吧?!”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所在的祝桥镇卫民村,一个距离浦东陆家嘴国际金融区不到50公里,经济与社会发展一般的“非典型”村庄,如今正因为浦东区政府推进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