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目前约有30万中国新移民,他们是中国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媒体、金融、商业、高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领域为新加坡做出贡献,也分享了新加坡的繁荣,同时也改变了新加坡的社会面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经常会返回中国,或探亲或经商或工作,成为新中两国之间一座交流的桥梁。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他们经过“新加坡化”的洗礼后,在新加坡学到有效管理、重视法治,以及所享受到的相对自由的信息空间,当他们将这些带回中国时,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为了吸收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新加坡长期实行吸引外来人才政策,这为中国新移民的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新移民对于选择新加坡作为落脚点,原因不一,但是大多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政府廉洁、任人唯才、社会安定、治安良好、重视法治、生活素质高、信息自由、华人占大多数,以及中西合璧的双语社会,既可学习英文及西方制度,又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
  而新移民与老一代移民相比,明显的差别是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具有较强的谋生技能,比较容易成为中产阶级。一些新移民以前在中国就拥有一定的事业基础。新移民在新加坡取得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
  新加坡是国际商贸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趋势中,新加坡要搭乘“顺风车”,其中双赢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新移民的力量和作用。从事商业活动的中国新移民,在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建立了很有价值的联络网。
  
  新加坡人眼中的中国人
  
  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新加坡人对中国新移民的看法,正在由最初的心存傲慢与偏见,逐渐向接受与欣赏转变。
  新加坡的媒体对新移民越来越重视,许多报刊都拿出不少版面对此进行报道。《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等华文报章都开设专版,专门报道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等情况,同时推出法律信箱、活动介绍等服务性栏目,以吸引新移民读者。
  从事出版工作的李信序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新移民。他认为,新加坡歧视中国新移民的人大致上有两大类:一是无知者,小国寡民心态,对历史和现实根本知之甚少;另一类是对中国、中国人与中华文化有很深的成见与偏见。但是李信序也看到这两类人的改变,他说,随着中国经济对东南亚和新加坡带动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对新加坡的重要意义,也带动了新移民在他们心中地位的改变。
  刘宏是新移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他提出“跨国华人”概念,指出新移民对移居国和原居国都有贡献。他说,和上个世纪初叶的老一代移民相比,1990年以来的新一代中国移民,已经跳脱了“落叶归根”和“落地生根”这两种情感归属,而是游走在两者之间,试图在民族国家的情感和全球化趋势下取得一种平衡。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刘宏副教授对中国新移民的新观察。
  刘宏表示,目前美欧等地的新移民课题已有学者进行研究,而东南亚的新移民研究仍缺乏专论。所以他积极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新移民的多元身份认同课题是他探讨的焦点。他在新近出版的专著《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局域网络全球视野》中,专章论述了中国新移民的现状,并提出了“跨国华人”概念。
  
  中国新移民:新加坡给了我空间
  
  张海洁是当今新加坡电视主播红人,来自中国西安,6年前移民新加坡,如今已是新加坡公民。对于本身在新加坡发展的成绩,张海洁相当满意,但她多次表示,“我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有不少学历、资历比她高的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新移民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往往会面对适应上的问题,甚至受歧视,张海洁也不讳言,刚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时,也是蛮辛苦的,“即使在华人地区,也会受气”。新闻科班出身的张海洁,对新闻的专业相当执著。
  张海洁对新加坡的工作及生活空间感到满意。她表示,相比起中国大陆,在新加坡能够凭努力、才干而获得应有的回报,令她觉得欣慰。她对中国大陆社会上不少凭关系、背景决定前途的做法不敢苟同。她说,在新加坡,“只要有能力,肯做,就有机会”,不需要看背景、关系,这是在中国大陆至今仍不容易做到的。这其实也应该是数以十万计新加坡中国移民的共同心声。
  来自成都的俄语翻译徐冰,移民新加坡10年,成为成功的电台主持人与电视主播。她说,移民就像活水,给社会注入生气,对移民和社会是双赢。“对我而言,新加坡不只是我工作的地方,我把这里当成我的家。”她说。她曾在中国兼职做过电台节目,对广播工作有所了解,但却是新加坡真正把她训练成一个成熟的广播人。
其他文献
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母亲脑出血经治疗后,恢复不错,于是购买房屋不久,我于2003年初开始申请她来美探亲。按照有关部门要求,我完成了经济担保证明公证(I-134表),同时办理了银行存款、报税、工作单位、收入等证明,并与绿卡、专业执照复印件一起寄给了母亲。哥哥在武汉为母亲办理相关手续,并利用学校寒假,于当月底陪她去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十分遗憾的是,使馆竟然对一位年近七句的老人以“移民倾向”给予了拒签
期刊
这两年,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英国的排外情绪有所抬头。我们必须承认,确有一些英国人害怕外国损害他们的民族性和他们的岛国地位——一九八六年对计划中的英伦海峡海底隧道的公开抗议就是证明。有些人对英国隶属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只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极为敏感。一九八五年政府发表的年刊《社会动向》(“SocialTrends”)便揭示:在接受访问的英国人中,有百分之九十认为在英国存在着对黑人和亚洲人的偏见。
期刊
常言道“三岁看大”。大卫·凯勒提兹在七岁时,就被他爷爷夸奖为长大了一定成为富翁。但受了夸奖的大卫的回答,让人们更为吃惊。  大卫的爷爷住在佛州的海边,每年暑假,住在纽约的大卫便会住在爷爷家过暑假。大卫对海边五光十色的贝壳十分感兴趣,常常捡回家一大堆。有一天,大卫对爷爷说,如果他喜欢这些贝壳,他的同学也会喜欢,何不把这些东西带回纽约去卖给小朋友们呢?  从商的爷爷发现这是一个教育大卫的好机会。他提议
期刊
留学为什么要选美国呢?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大学的学费涨了吗?现在美国开始控制留学生数量了吗?国外学生申请奖学金比本土学生难吗?本文为准备赴美留学学生和家长解开解惑。  选美国留学,没错的  专家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留学完美地结合了这句古谚所提到的两者。在现今的社会,单单从书本上的知识去了解世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鼓励学生们必须放眼世界,用留学丰富自己的人生。”  留学为什么要首选美国呢?
期刊
两年前在成都旅行,当地出租车司机见我的老公是英国人,感兴趣地询问成都有无英国领事馆,老公回答说: “英国是小国,没必要劳民伤财到处设领事馆,那得浪费多少纳税人的公款呀。”司机师傅立马称是,接着上赶着献计献策说:“英国是没必要设成都领事馆,否则也是白养着一大群公务员,由美国领事馆代理就可以了。”吓得英国老公忙申辩:“美国人越俎代庖,那是全体英国人民的噩梦。”  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国家要独立,民族
期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是最会吃的。而这里的“吃”在加拿大,并不是说加拿大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美食,而是指身在加拿大的华人是如何在异国他乡解决一日三餐的。随着出国留学者的增多,“吃”是留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先后采访了几名在加拿大的留学生,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吃”在加拿大的吧!    食材篇    留学生的课业繁忙,匆匆忙忙随便应付一顿饭的情况是常有的。在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首选通
期刊
2011年的夏天是个新闻叠出的夏天。最美丽的母亲,动车追尾,红十字商会等等新闻一曝再曝,当然还包括国内的一家奢侈家具店“达芬奇家具”被曝原本声称是雕花的实木的进口的家具,既不是雕花的,也不是实木的,更不是进口的。所谓雕花,是模具铸造,而模具铸造自然不可能是实木的。所谓进口,居然是在广东东莞加工后运送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然后再从保税区进口入关。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银屏观看,发现那种类型的家具的
期刊
费城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部德拉瓦河与斯库基尔河交汇处,人口约200万,城市规模位列美国第四。费城堪称美国名城,在美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是因为它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繁华,而是因为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1776年7月4日,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宣言在这里通过,从此世界上有了“美利坚合众国”这样一請名字,美国在此诞生,同时费城也成了美国的第一請首都,直至1800年迁往华盛顿。  此次费城之
期刊
踏上冰岛,从飞机上俯瞰大地,满目皆是火山岩状的地貌,少见丁点的绿色。如此荒凉,不毛之地,谁见了都会不寒而栗。  冰岛之冰,仅仅是一个表象而已,这里早已成为文明的热土,生活的乐园。11月的冰岛,风雨冰雪过后,山上白雪皑皑,仿佛铺上白绒绒的地毯,城里那穿着五颜六色外套的小屋,光彩夺目,透出明亮欢快的色调,一扫冰雪天里沉闷,乏味之感。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人口用上了地热,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冰岛乃“冰
期刊
LOS ANGELES之旅    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我因为选的STUDIO是LOS ANGELES的项目,于是我们全组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到项目场地观察了一次,我们叫这为“SlTE TRlP”,目的就是在于对项目的地点做一个前期的调查,并且对该地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来到美国后我一直都在东北部转,这次能有机会到西部一走,我非常高兴。  二月的波士顿仍然漫天雪花飞舞,可是当飞机降落在LA机场时,我们不由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