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5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分析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共76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7~ 72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分别行小切口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以及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定期复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用术后3个月MRI检查手术节段冠状面影像多裂肌,应用平手术节段直径2 cm圆形面积内T2弛豫时间,评价融合节段多裂肌损伤情况。术后末次随访临床结果评定采用末次随访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按改良Mac Nab分级进行评定。

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ALIF组38例,手术切口长度4 ~ 10 cm[(6.5±2.1)cm],平均术中出血量50~ 150 ml[(90.8±28.1)ml],手术时间65~ 130 min [(75.2±11.5)min],术后卧床1~ 4 d[(2.1±0.3)d],住院时间4~ 10 d[(5.1±1.8)d]。术中腹膜撕裂5例,术中即时予以缝合修补;术中腰升静脉撕裂1例,术中立即银夹止血;术后腹胀6例,术后2~ 3 d缓解。术后半个月ROI-A融合器脱位1例,给予外固定3个月,直至骨性融合。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逆向射精等并发症。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26个月,平均6.3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5例获可疑融合,融合率为93.4%。末次随访时疼痛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改良Mac Nab分级评定优良率ALIF组为92.1%,传统PLIF组为94.7%。术后3个月ALIF 组12例患者接受腰椎MRI手术节段扫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经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联合自锁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避免了腰椎后方结构的破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利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胃癌的差异蛋白,以便寻找胃癌的生物学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标。方法分别收集人胃癌细胞HGC-27及与Hp共培养24 h的HGC-27的各组蛋白,iTRAQ试剂标记后利用强离子交换柱(SCX)分离,经串联质谱鉴定及相对定量;同时通过查阅Pubmed数据库中1995年1月至2014年7月公开发表的文献,其中使用任一种差异蛋白质组
目的采用血管平滑肌细胞(SM)特异性SM22α启动子/平滑肌肌球重链蛋白(SMHC)增强子,构建靶向大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基因的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特异性SM22α真核表达载体SM22α-p/e-mTOR-短发卡RNA(shRNA),建立大鼠颈静脉-动脉移植模型,在血管吻合完成后通过Pluroni
目的观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的影响。方法癌灶黏膜送检45例Ⅲ、Ⅳ期中低位直肠癌观察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化疗前1 d、化疗结束后1、3、5 d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表达,比较淋巴细胞的凋亡及坏死。结果实验组直肠癌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表达下降以化疗结束后24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Livin和zeste同源物-2 (EZH-2)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8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膀胱良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取观察组患者的膀胱癌组织和对照组患者正常的膀胱黏膜作为检测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Livin和EZH-2蛋白染色,观察凋亡抑制基因
目的观察洛铂对人胆管癌RBE细胞微丝F-肌动蛋白(F-actin)和α-微管蛋白(α-tubulin)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胆管癌RBE细胞,分别用不同剂量洛铂处理,鬼笔环肽-异硫氰酸荧光素(Phalloidin-FITC)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丝蛋白F-actin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tubulin结构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目的探讨利用恶性胸腔积液(MPE)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1例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与其配对的胸水标本,利用扩增阻遏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18、19和21外显子的突变,分析不同样本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41例晚期肺腺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3. 7%(22/41)。41例患者
目的观察自制阿霉素-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缓释微粒在体内、外释药效果及对小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合成阿霉素-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缓释微粒,检测其在人工脑脊液及20只正常SD大鼠脑内药物释放的情况。检测阿霉素-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缓释微粒对20只脑内荷瘤SD小鼠生存期的影响以及对20只SD小鼠皮下接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阿霉素-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缓释微粒在人工脑脊液和兔脑内可持续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