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使用中国200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就贸易开放、收入差距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收入差距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就贸易开放对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即当收入差距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当收入差距高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将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相关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既定收入
【机 构】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中国200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就贸易开放、收入差距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收入差距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就贸易开放对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即当收入差距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当收入差距高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将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相关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既定收入差距下,进口贸易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改善更为明显,而出口贸易则更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产出.
其他文献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迅速崛起,银行挤兑再度成为经济学讨论热点.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银行挤兑理论的两大学说以及理论模型,从源头分析银行挤兑的内在原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挤兑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错配,当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其短期资产价值时,挤兑就有可能发生;(2)银行挤兑危机的防范政策上以存款保险制度、流动性供应以及资本金管制为主.这三项政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通过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及对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了挤兑风险,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厘清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二、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三、从影响渠道上来看,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
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和城市优化的有力手段,时空二维视角则是理解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逻辑.文章对创意产业的内涵、特征和行业范围进行辨析与梳理,使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了西安市创意产业时空数据,选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分布模式、集聚热点和发展方向性三个方面对西安市创意产业及各行业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探索,并基于空间可视化对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性解析.研究表明:①西安市创意产业稳定集聚分布在城区;②总体上呈现既集聚又扩散的时空特征,演化过程具有多核心扩散分布的趋势,由核心集聚成团,经历沿南北中轴线发展成轴,最终形成以西南—东北方
文章构建了金融支持、茶产业结构和民生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普洱市金融支持、荼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2009-2019年期间普洱市金融支持水平、茶产业结构水平得到不断发展,而由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总体来看,产业结构、民生效益滞后于金融支持水平.综合耦合度、协调度表明,普洱市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和民生效益处于中度耦合效应,在这期间,金融支持与普洱市茶产业结构的的升级有一定相互促进作用.普洱市在推进金融支持、茶产业结构和民生效益不断耦合升级发展过程中,金融
企业创新是提升企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对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首先阐述了基本财务特征、治理结构特征等微观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然后介绍了市场竞争和金融发展作用于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接着分析了宏观因素中制度环境与政府扶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渠道;最后构建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整合模型,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