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名医经验; 刘家瑛; 针灸; 胃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29
  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慎审周全
  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胃痛大多猝然而引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慢性胃痛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年累月不愈。刘师认为:急、慢性胃痛通常是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外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而引发生成。大致可分4个阶段:(1)胃痛初起,可致脾胃轻伤,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运化,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肝气犯胃,饮食停滞;(2)胃痛中期,进一步损伤脾胃,使脾胃愈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可演变为肝胃郁热,寒热错杂,气滞血瘀;(3)若胃痛久病伤络,此时病机演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血、痰、瘀互结,胃络瘀滞不通;(4)当脾胃素虚,病痛迁延不愈之时,主要表现除肝胃气滞、气阴耗伤之症状外,已演变为瘀毒交阻、脾胃虚寒之严重症候[1-2]。
  针灸临床治疗胃痛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证可相互参考。刘师强调,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累而导致胃失和降,产生胃痛。临床以病邪阻滞,气机不利,营血凝涩为多见[3]。在新世纪赋予的责任重重压力之下,胃痛也会因忧思恼怒而发,因饥饱失常而作, 因寒热不适而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意识强烈,加之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导致了胃肠道平滑肌舒缩异常,使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且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呈阵发性剧烈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为此,刘师考虑到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建议针灸临床治疗一定要慎审周全[4]。
  2 辨证论治,通则不痛
  《兰室秘藏》文献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后世医家使本病之辨证逐渐系统、完善,为现代人认识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和脾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五谷入胃,全赖脾的运化。脾胃一旦受损,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司,胃不腐熟,食停积聚成实;脾虚不运,湿浊内生,痰湿郁结,化寒化热;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使虚者更虚也[3-5]。
  胃痛有“虚”“实”之分。发病时间短,表现为急痛、剧痛者,多为实证;发病时间长,且表现为缓痛、隐痛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6]。临床治疗必须明确诊断, 有的放矢。在针刺组方选穴中,刘师以疏肝和胃、消食导滞、温中散寒、健脾和中、补益中气为治疗原则,注意到了虚、实之辨证要点,分型用之。如肝气犯胃型:以足厥阴、足阳明经为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饮食停滞型: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消食导滞,调和胃气。肝胃郁热型:以足阳明、足太阴经为主,清泻郁热,和胃降逆。气滞血瘀型:以取足少阳、足阳明经为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脾胃虚寒型:取足太阳、足阳明经为主,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通”字。即:“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刘师认为,古人阐述的治疗胃痛的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之方法告诫医者,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胃痛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积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掌握了这一原则,临床治疗以调理脾胃气机,协调阴阳,和胃降逆止痛为基础,就能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围绕要点“通”字,随证治之,以求“通”则不痛[7]。
  3 针刺手法,立意求新
  刘师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治疗见解。他本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疾之,寒则留之。”的基本治则,正确地选取具有相应主治作用的穴位,组成针灸治疗胃痛的处方,通过穴位给予有效的刺激量,发挥其经络的作用来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如(1)胃热实证:采用泻热法。即针刺进针得气后连续捻转,并在捻转的过程中捏紧针柄向上适度提插,稍停片刻后如此反复数次,直至疼痛渐止,并留针30 min。(2)虚寒胃痛:采用温补法。即针尖对准穴位缓慢刺入,当针刺得气后继续轻微捻转1 min,随即捏紧针柄向下适度加压, 待有温热针感时停针,间歇5 min运针一次,留针30 min后疾速出针,疼痛即解。(3)胃痛虚实兼之:针用平补平泻法。缓慢进针,当针刺得气后,继续匀速捻转针柄并适当保持一定力度。待疼痛缓解后停止捻转, 间歇间适度运针,留针30 min。(4)急痛剧痛:采用徐疾泻法。即快速进针直达穴应刺之深度, 务使快速得气,针感以病者耐受为度持续运针,待痛感缓解后停针,留针30 min。其间歇5 min重力度捻转一次,以巩固疗效[8]。
  在临床针刺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刘师还很好地借鉴了源于《金针赋》中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具体方法是将原针法三个步骤分为四个,增加最初的单针叩刺。即持针在将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连续叩刺约1 min,力度适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肥胖及青壮年患者重叩穴点可见红斑点,瘦弱及小儿略轻之。以使患者开始建立起一个心灵感应,并随着针刺进入腧穴的上1/3处,中1/3处及下1/3处,与医生在各处点得气后的捻转补法相呼应,而后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处,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紧按至下1/3处,留针30 min。透心凉法也如此反向操作。即在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由重渐轻连续叩刺约1 min,并将针快速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下1/3处,而后将针提至中1/3处和上1/3处。每处点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柄提至上1/3处,留针30 min。本操作过程中始终让患者配合医生呼吸节奏和行针捻转,有意识地转移意念缓解痛感。此法临床屡试颇佳。   4 辅助治疗,各取所需
  单纯毫针针刺是治疗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因病症的不同,刘师在临床中也会采用其他的方法加以施治。如电针疗法:用电针代替平补平泻法,所选穴位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通c-6805型电针治疗仪,频率调至高频,连续波[9]。急性胃痛,中强度刺激;慢性胃痛,中弱度刺激。梅花针法:临床中用此法对治疗慢性胃痛比较有效。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可以较快缓解胃痛直至症状消失。耳针疗法:耳针疗法分耳针和穴位贴压。刘师用耳针针刺,偏重于行气消胀止痛;用耳穴压豆法,偏重于疏肝解郁;两法相配做到标本兼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刺法。鼻针疗法:鼻与脏腑有内在联系,有多条经脉通往鼻部。刘师认为:在常规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的基础上,辅以胃肠三点,即可缓解因经脉经气涩滞不利,壅塞不通所致的胃脘暴痛。
  临床针灸治疗中,刘师除用上述四种辅助针法外,还比较喜用穴位注射:药物为维生素B1或B12,当归注射液或胎盘组织注射液。取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每次治疗交替选用一对双侧同名穴位。每次每穴0.5~1 mL。神灯照射:红外热象对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有促进作用,并且有消炎、镇痛、解痉之功效[10]。常规针刺加用神灯照射胃脘部30 min后即可获效。艾灸熏灼或温针灸:艾条有温和作用,其热量可直接温通经络,疏散体内的寒气,使疗效更好[11-12]。方法是取中脘、关元、天枢(双)、足三里(双)、脾俞(双)、胃俞(双)、肝俞(双)中的2~3穴。每次熏灼20~30 min。拔罐疗法:取穴中脘、神阙,走罐或闪罐均可,反复操作2~3次,留罐5~10 min[13]。刘师强调,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胃脘痛有较好疗效。但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不适宜的部位均禁止施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特别是小儿胃痛患者慎用[14]。
  5 因人制宜,医患互动
  胃痛的发生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刘师在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同时让患者去懂得“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必伤。”的道理,督促患者增强预防调护理念,气血安和,积极配合针灸诊治,加快减轻胃痛症状,早日康复。具体做法是:(1)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环境舒适安静,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防寒保暖,消除引发疼痛的因素。(2)建议胃痛康复期患者要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健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旨在通利经脉,调谐气血,以达到防治胃病的目的。(3)告诫患者多学习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脾胃虚寒:可自行膏药贴敷、炒盐热敷胃脘部, 以温中祛寒止痛。(4)规劝偶因情绪因素导致胃痛的患者,要自我进行心理疏导,使之经常保持乐观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5)嘱咐胃痛患者选择多吃清淡、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勿过冷过热,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克服偏食,戒酒戒烟[15-16]。
  6 病案简释,意在探讨
  田某,男,53岁,自述胃脘部隐隐作痛3年有余,得热则缓,按之痛减;劳累或受风寒疼痛加重,但可自行缓解。近日因受凉刺激胃肠,再次感觉胃脘部隐痛不止,且有加重趋势,于2012年6月15日前来就诊。症见:胃脘部隐痛且胀满,精神萎靡,面色无华,手足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辩证属脾胃虚寒型胃痛。治疗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方法是取1.5寸毫针刺入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施用补法。针刺得气后中脘、下脘加电刺激,并红外线照射上腹部。留针20 min。隔日1次,10日为1疗程。治疗2次患者感觉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次疼痛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5次,临床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刘师认为,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针对胃痛的病因病机,本案施治应从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升,通胃宜降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补兼施,补中寓通,通中寓补,即可获得明显疗效。
  7 结语
  刘家瑛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其潜心学习、实践摸索出的治疗胃痛的经验很值得笔者学习。其中针刺胃痛辨证诊治和降胃腑、升健脾阳这一基本要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严格把握,同时又启发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辨证取穴原则多以辨病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病情浅深轻重的不同,本虚标实先后缓急的差别,掌握辩证分型分期施治。针刺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脾俞、胃俞,随证加减。肝气犯胃型多选天枢、太冲;脾胃虚寒型多选气海、关元;饮食伤胃型多选建里、内庭;肝胃郁热型多选天枢、公孙。临床治疗中屡试颇佳,均达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伟娜,周宇,张宁,等.刘家瑛教授对胃痛临床诊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4):111-113.
  [2]杨丽华,马春.中医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9)553-555.
  [3]高文,于慧娟.浅谈辩证论治指导胃痛的针灸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45-46.
  [4]潘立强.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研究篡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78-79.
  [5]王录平.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24-25.
  [6]张素云,李晓莉,张建强,等.非消化系统疾病致急性腹痛38例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56.
  [7]周璐璐,朱淑娟,张广美.冲任二脉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微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38-139.
  [8]高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17.
  [9]侯捷.针刺梁丘、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292-293.
  [10]麻日明.针刺结合神灯治疗胃痛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0):24.
  [11]姚芳.艾灸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63-164.
  [12]卢文生.中药结合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12-114.
  [13]蔡春盛.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胃脘痛50例[J].河北中医,2005,27(3):199.
  [14]高阳,彭小菊,苗萌,等.针刺治疗急性胃痛40例疗效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0):685-686.
  [15]黄宁生,梁兴,吴祖毅.150例青少年慢性浅表性胃炎门诊治疗方案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36-37.
  [16]董振国,孙辉,苏霞.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154-156.
  (收稿日期:2014-07-22)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通过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残余尿的测定,及时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从而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2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按照科室的流程利用膀胱机进行残余尿的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按护士的经验进行触诊判断患者是否有残余尿;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尿管留置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进行标准的残余尿测定及个体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索个案追踪方法学在呼吸科危重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个案追踪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病区危重疾病患者60例,结合具体病例根据护理全过程14条,通过对危重患者全方位的跟踪、分析,较真实地发现危重患者全过程中的护理问题,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通过追踪查房,能够提高护士的临床思维,护理专业水平得到发展,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护,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实施追踪查房前后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使用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及综合护理方法对高龄AECOPD患者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5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救治后24 h成功率分别为77.77%、100%,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66.66%、88.88%,1年内存活率分别57.77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在进行腹腔镜手术后服用大剂量的米非司酮,而观察组在进行腹腔镜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经过6个月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能量代谢与NF-κBp65的变化规律。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5 min,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取脊髓测定腺苷酸(ADP、AMP、ATP)、活性氧(ROS)、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抑制蛋白-κBα(I-κB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汤剂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研究组于三维适形放疗第1天始,服用以黄芪、女贞子为主扶正培本汤剂,1日1剂,直至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 和NK淋巴细胞数据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的CD3、CD4、CD4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MARVELD1 的表达。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3例脑胶质瘤组织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以11例正常脑组织为对照。结果:相较于正常脑组织,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MARVELD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MARVELD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Ⅰ~Ⅱ级脑胶质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吸烟、饮酒及户外运动、开窗通风等行为习惯,探讨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青岛市某医院确诊的2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上述患者首次确诊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饮酒、吸烟及相关行为习惯(户外运动、开窗通风、熬夜)进行分析。结果:28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VBI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10~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0~20 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