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灵魂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t123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以细致入微的、赤裸裸的笔触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感伤的唯美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有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并且也渗透进他的散文随笔中。
   一、自我的“沉沦”
   郁达夫的小说首先呈现的是自我的写真。他虔信法朗士关于“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断言,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乃至相貌的投影。而这一典型特征在其代表作《沉沦》之中尤其突出。《沉沦》的主人公过于神经质,描写的主要是青年的挫折和自疚。故事一开始讲一个留日的中国学生在乡村诵读华兹华斯的诗自娱。但田园景色和诗词,只能给予他精神上短暂的慰藉。原来他最大的烦恼是性苦闷,他是个有“观淫癖”的人。他住在旅馆里,和别的中国学生不相往来,夜晚自渎不能克制。有一晚,欲念难扼,她偷偷下楼去看主人的女儿洗澡。看后激动不已,匆匆回房,心里不断自责。
   主人公“他”在失落情绪中生发出的对故国的眷恋和怨怼,与中国文学传统中哀婉、凄凉的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在20世纪初远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心理引起子文化的回应。文本中多次出现月亮意象。“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杜牧)这些蕴涵着凄凉、悲伤、离别的意味早已沉潜在人们的美学感受中,所以,《沉沦》中出现的“半轮寒月,高高挂在天空的左半边”,“月光射到他的面上,两条泪线倒变了叶上的朝露一样放起光来”。这样现代意义上的飘零感,渗透在文本的叙事风格中更具化了“零余人”形象。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点,却是第三人称小说中内聚焦叙事。
   二、沉醉“颓废”的背后
   一般人通常把郁达夫自传式的主角看做颓废人物。不过此人颓废只是表面的,而更多是道德方面的严肃考虑。用主人公自述体裁写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里面,一位穷的可怜的作家,便宜栈房住不下去,就搬到上海贫民窟住下;同屋还住纸烟厂的一位女工。她疑心作家是贼,因为他白天从来不出去工作,深夜倒时常出去“散步”。不过女工倒同情他,对他很好,有一次还请他过去一同吃东西。有一天,作家收到了五块钱译费,便出去洗了个澡,买了件衣裳,又买了些香蕉糖、鸡蛋糕。那晚十点钟,两个人一同吃了东西。女工叫作家不要多抽烟,不要跟贼党在一起。作家深深地给她的关切感动,抑制住想拥抱她的心思,催她去睡,答应戒烟。这篇小说描写一对为贫穷所困的男女,主要表达的是“人道主义的意味,也写了人遇到纯洁的人,欲念会化除”。同样,迟桂花中,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因为一位年轻可爱的寡妇冰清玉洁,克制了他的淫欲,激起了手足之爱。这两篇小说都可以看做自传式的主人公心肠仁慈,能够谨守儒家的礼教。在纯洁与善良面前,郁达夫展现的是健康与委婉,坦诚与自爱,那他那看似颓废的气息又来自何处呢?这还是要从其作品中去发现端倪。
   三、流利清新的文笔
   《沉沦》这篇小说中,他将散文、诗歌成分嵌入小说其中,而且发挥着巨大的感情张力和渲染强度,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浪漫抒情小说。这与传统小说有着质的区别:一是打破传统美学观念,确立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二是不注重故事情节,以情绪推动小说发展,这是和传统小说完全不同之处。郁达夫的小说特征如下:一单纯结构串联小说。二意境化的谋篇与描写方式。
   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情感的宣泄。
   总之,在郁达夫眼中,小说不再单单只是叙事说人,他还应该在这之外融入更深的情绪心理描写,而且要配合当时当地的情物景物,甚至是将忧郁的主线突出于人物,用抒情的方式同样塑造出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尽情渲染这种浪漫的、感伤的、颓废的唯美。
   结语
   回顾郁达夫人生际遇与创作的全过程, 自卑与超越不断占据他的心灵, 而最终他超越了自我, 从自卑的 “小我” 走向抗争的 “大我” , 终于获得新生, 这也正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他适时地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 重估了西方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不断加以创新和超越, 从而使郁达夫文学既具有特殊性、 民族性, 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 可以说, 郁达夫这种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郁达夫不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 也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 都做出了其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田伟(1985-),男,汉族,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王维诗歌中的佛教因素是无需再证累述的。在他的世界中,一切都在佛陀之光的照耀之中,佛法具有万物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王维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艺术家。在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无疑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作为虔诚的佛教徒的王维是如何从至高无上的佛法之光那里走向人间,走向自然万物,走向诗歌艺术,进而走向审美的呢?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中“香”字的运用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王
期刊
摘要:文学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形式,是时代文化的精髓与总结。当下,发掘文学资源中的创意产品已跃然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学资源利用形式,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已非同凡响。本文主要以“四大名著”为例,探究文学资源中创意产品发现。   若将文学资源比作土壤,那么创意产品便是种子,只有充分汲取着土壤营养的种子,才能孕育出参天大树。文学学术定义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
期刊
摘要:保守主义在二十世纪作为三大主流文化形态之一,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于“学衡派”的解读来看待其发展历程以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保守主义;现代文学;学衡派   在现代文学史上,文化保守是一种思潮,学衡派将文化保守主义贯穿于其创作活动中,同时这种认知态度和文学创作态度也是其在民族大义上的反映。   一、对“学衡派”的误读   由于受主流价
期刊
侗族大歌,侗语也叫“嘎老”(al laox),“嘎”在汉语中是“歌”的意思,“老”是“大”或者“古老”之义。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关于什么是“嘎老”,人们历来有不少争论。第一种观念为广义嘎老,即嘎老等于多声部歌,第二种观念为狭义嘎老,即歌班在特殊的礼俗场合中,与异性歌班在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我国的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不成熟。本文利用DEA理论中的BCC模型对环保产业20家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绩效的研究,发现有些企业处于非DEA有效,而且各企业分别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递增、递减的不同阶段,整个行业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DEA理论;BCC模型;经营效率   前言   我国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是从上世纪90
期刊
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前沿的文化阵地,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级领导的工作重点都放在发展经济与招商引资工作上,“文化”被视为软环境来抓。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分散,文化活动无人抓,群众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基础文化阵地出现空白。为扭转这一局面,党的第十七次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口号,给文化事业带来了春天,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质和资金,但由于乡镇文化长期面临着机
期刊
中国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国度,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对吉祥的向往有很长的历史,这种对吉祥的向往形成了丰富的吉祥文化。“连年有余”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吉祥词语,用来表示对生产富裕的美好愿望,这里主要引用“连年有余”的这个吉祥词语,从中探讨符号学的运用方式,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分析来得到一个关于符号学的分析,并更好的运用到设计方面中去。   古老的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这些历史文化在漫
期刊
摘要:朱淑真由于失去恋人、所嫁非偶等原因,作品多含断肠之情。“断肠诗词”处处蕴含着时间悲情、空间悲情、生命悲情。但是,朱淑真也通过种种手段对自身的悲感做了消解,那就是作诗销魂,借酒消愁,长夜独唱,赏花离愁。   关键词:朱淑真;悲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宋代女作家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历史上总是“李朱”并称,如“赵宋词女,李朱名家”①,“宋代闺秀,淑真、易安并称隽才,同被奇谤
期刊
一、引言   公示语作为提供指示、告示、提示功能或者警示大众行为举止的一种特殊文体,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等各领域。公示语为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的中国公民提供涉及食、宿、行、游、娱、购等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   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以西安市发展为例,在推动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中
期刊
《聊斋志异》一直被赋予“个性解放”的阐释,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被赋予“独立”、“觉醒”、“主动追求幸福”等内涵。然而这样的解读阐释却相当程度的遮蔽了男性作者和男性读者对女性的误读。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评价《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探讨文本背后男性对女性的想象、扭曲和误读,并借此探讨在文学话语中的两性地位问题。   一、被妖魔化的女性   在中国神异小说中,人类与异类的恋爱故事大部分是男性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