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课文中寻找应对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模糊的策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qiushi9527118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文体指导的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究,重在探究经典文本的文体指导、提纲撰写和片段写作三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师在深入分析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具体阐述解决学生文体不清的问题的写作教学策略:通过阅读经典,进行文体指导,让学生的文体概念清晰化;通过剖析经典和撰写提纲,引导学生树立谋篇布局的意识,让作文的结构合理化;通过对片段的精读与仿写,灵活运用写作技巧,让学生的写作技巧多样化。
  关键词: 经典阅读 文体指导 提纲撰写 片段仿写
  批阅学生作文时,我时常看到这样的模式:开头,抒情、议论;主体部分,一个完整翔实的故事;结尾,抒情、议论。我曾经就此种模式提问学生:“掐头去尾,文章依然完整,属于哪个文体?”我得到的答案是记叙文。我追问:“连头带尾,你觉得是哪种文体?”多数人的答案为议论文或散文。可见,学生对议论文和散文的文体概念不甚清楚,结构和语言也存在问题。与此同时,我看到了可贵的一面:学生有写作思路,只是不懂得详略取舍;学生的表达手段丰富,只是无法运用正确的文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写文体特征明晰的好文章,应该先读好文章。为此,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外,我将目光投向课内经典文本,试图寻求文体指导的出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制定了一些教学目标: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由此,我认为,经典课文是明确文体特征的切入口,通过阅读经典,内化知识,让学生的文体意识清晰化;通过撰写提纲,培养学生树立谋篇布局的意识,使作文的结构合理化;通过对片段的精读与仿写,灵活运用写作技巧,让学生的写作技巧多样化。
  一、经典导读,内化文体知识
  从文体角度讲,我认为“经典”就是具有典型语言特征、典型结构特征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普遍具有写作指导意义,较容易让学习者领悟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每当面对经典课文,我总是将文体指导纳入我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了合理处理经典文本,增强文体意识,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结合经典知规律,明确文体特征。
  荀子的《劝学(节选)》虽是文言文,但是议论文之经典。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和三要素,我的教学将两个内容合二为一,即将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主题的文本阅读教学和以明晰议论文文体为目的的文体指导融为一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荀子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2)阅读第二节,思考朴素的文风、抽象的道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得如此生动、清晰的。
  (3)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对议论文的认识。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议论文三要素及语言特点。议论文观点必须正确且鲜明,表述精练而明确。事例可以构成议论文的论据。事例应该准确、典型、概括,语言表达应该精当、严密、通俗。事例不是故事,前者简洁、理性,后者具体、感性;例证不是唯一的论证武器,论证方法多样。论证过程必须严密,即材料与观点应保持一致,说理合于逻辑,避免片面性,不能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两点:第一,举例不等同于说理,举例应为说理服务;第二,要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一篇议论文,往往以一种论证方法为主兼用其他论证方法。
  2.透过经典悟精髓,领会文体要义。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堪称叙事散文的经典。为了让学生明确何为形散而神不散,我在分析了归有光的乐与悲之后又增加了一个环节:
  师:文章的后两节为十二年之后的补叙,却与前文浑然一体,为什么前后文读来如此和谐?生1:都写自己所悼念之人。生2:后两节所写的人和事都发生在项脊轩。生3:第四节写轩四遭火却没有毁,妻子和作者感情很好,这些都是可喜的事;妻子死了,自己身体不好,这些又都是可悲的事,很契合“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个句子。
  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形散神不散”的“神”可以是作者对人对事的情感、感悟、思考;而“形”则是可以抒发情感、传递出感悟与思考的人、事、物、景等。“形”应源于生活,不能胡编乱造;“神”应真挚、自然,不能矫揉造作。其二,散文并不一定以重大的事件反映广阔的背景、深刻的主题,它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或家庭琐事抒发对人对事的某种细腻情感、隽永感悟,加之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朴素而流畅的语言,同样让读者产生共鸣。
  3.理论预热读经典,明晰文体差异。
  关乎文体的教学未必在文本阅读之后展开,有时文体教学也可以为文本阅读服务,进而转入写作环节。例如,在上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之前,我先让学生阅读并圈划课后知识短文“夹叙夹议,枝繁叶茂”。检查预习作业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划下了知识短文中的这个句子:从表达方式看,这类散文有自己的特点:既不一味地记叙,又没有单纯地议论,而是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记叙,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
  为了让学生感悟叙和议的区别,结合课文《我心归去》、歌词《故乡的云》、现代诗《就是那一只蟋蟀》、记叙文《溯源》,我和学生一起比较了同一主题下不同文体的特征。这种感性而直观的比较很快得到理性结论:与诗歌、歌词相比,散文中的叙更具体、更完整;与记叙文相比,叙并不求从头至尾的完整性,只求与议相关的片段即可,叙是为了议。与议论文相比,散文中的议未必需要由现象而直达本质的理性与抽象,这里的议首先应该扣住记叙的内容,理性分析当然可以,但感性理解未尝不可;此外,这种议更应追求表达的多样及语言的优美。
  这种由知识短文到具体例文,由文本探讨到知识演绎的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写作习惯,提升写作能力。通过这堂写作指导课,一些学生在随笔中便开始有意识地在记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理性评价。在此,展示两个学生随笔片段。   片段一:秋天在中国古代历来是悲凉没有生气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枯藤老树昏鸦”、“自古逢秋悲寂寥”等都是最好的明证,但在杭州不是这样。小巧的桂花扎堆地藏在枝头,沉甸甸的,那香味老远就能闻到。老人们忙着做桂花糕,热乎乎地被孩子们捧在手里。若是这时再在平湖秋月走上一圈,那可真是说不出的惬意,说不定还有那么点儿风雅。街边的梧桐尽管早已褪去夏日的盛装,但枝头垂下的小果仍满怀希望地告诉人们,明年,它们将是更美的一道风景线。其实,秋天并不意味着一轮生命的结束,在周而复始的漫长岁月里,万物正因为这秋日难得的休憩,才能在下一个春天整装待发(题目:一叶知秋)。
  片段二:往回走时,又经恩波亭,一切感觉有点似曾相识,颇有纳兰与他的布衣朋友经常赏荷的绿水亭之风。虽无荷影,却似有荷香阵阵。一看简介果然如此。漫步在长廊上,看着满园的翠色,什刹海引来的水从亭下汩汩地流过,汇入前面那个盛满翠色的池子中,池子前是宋庆龄生前住的一栋中西合璧的小楼。小楼前的秋千上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在读书。一切都很宁静。我突然释怀了许多。历史在向前走,一条痕迹覆盖上另一条痕迹,层层叠叠,让人看不清。纳兰的,醇亲王的,宋庆龄的,你的,我的,……所幸他们是那么自然地留下,至少还能让人邂逅什么(题目:旧迹,旧迹今在否)。
  二、提纲撰写,学习谋篇布局
  2010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载:“意思表达的条理不清当然是由于思路的混乱,议论文的各部分讲究逻辑关系,记叙文的各部分注重时间顺序,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结构方法。”故此,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对文体结构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1.抓住契机,内外联动。
  学生似乎最熟悉也最含糊的是议论文。因此,我从《拿来主义》切入,着手指导不同的议论文结构类型。文本内容分析不在此赘述,通过分析试图达到目的有二:一是议论文写作可以先破后立。二是在驳论与立论内部,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分论点以达到条理的清晰化和论证的深刻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堂课不仅让学生见识了一种议论文的新结构(在他们看来),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常规的议论文写作亦是有章可循。
  于是,我趁热打铁,分三个步骤进行议论文结构指导。步骤一,以《劝学》《拿来主义》为例,归纳议论文结构基本类型,并展示结构变式。步骤二,案例分析,讨论结构合理性。
  提纲呈现:(题目:在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
  首段交代背景,提出如何对待的问题。
  第二段:我认为我们在时尚流行的社会下,还是应把中国的文化视为基础。
  第三、四段举例分析:材料、谦敬词的使用,杨丞琳事件
  第五段:作为社会一员,了解社会,社会的存在才使你在一个环境,一个集体中立足。社会养育你,培养你,所以不管现在文化结合有多深,都应清楚自己的祖国,你生活的社会。
  第六段解决问题: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所以需要吸收外国文化,但绝不可以放弃学习祖国的文化。只有在祖国文化的通识基础上,你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文化。
  第七段分析问题:现在需要推行全民提高素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你知道你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这个案例从学生作文中提炼而来,由教师撰写而成。在文字编辑中,我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注着重号,以提醒学生注意逻辑关系。经过讨论,学生意识到议论文除了要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如何正确外,还要讨论坚持观点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实现其意义价值等问题。学生进一步发现,案例中的首段和第六段是一种重复,而第五段和第七段属于分析问题部分,第六段属于解决问题部分。这导致文章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由此,学生明确,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板块需分明,不可前后重复,也不可颠三倒四。
  步骤三:课外练兵,拟写议论文提纲。
  作文题:浙江的文化离不开西湖,西湖的美丽离不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中的两句,是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事、物也是如此。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眼中的‘相对’”为标题,写出开头、结尾及主体部分的提纲。
  学生提纲呈现(“【】”为教师讲评时修改的部分)。
  并列式提纲:
  开头:事物存有相对性【添加:在我眼中,有时,相对的两面都有美。】,我们不该用第一反应审视它的价值,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拥有是一种幸福,失去也未尝不是一种获得(2)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生是一种延续,死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生。3.入仕为官,心系天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崇尚无为,超然淡泊,老庄“穷则独善其身”。不同的行为作风,不同的心境,但殊途同归——同样的追求大同社会【修改:儒家教人执著,道家教人超脱,均给后世人以生命的启迪。】。
  结尾:对不同情况,换以不同的心境对待,发现各自价值,便会感受到一番别样的美丽。
  递进式提纲:
  开头:在我眼中,看似相对的事物,很多时候都有它独特的美。
  (1)列举一些相对的事物及它的特点【改成“价值或美”】。(太阳初升与夜幕降临;夏日与冬日;200字)(2)小结:相对没有唯一的标准,事物的好与坏取决于我们看它的角度。(3)怎样换角度看待事物。(300字)分写如何看待贫与富(孔子的例子)、如何看待美与丑(卡西莫多的例子)、如何看待生与死(司马迁的例子)(4)再小结:看待事物要相对地看,辩证地看。(5)相对地看待事物有什么优点。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②能更理性地认识事物;【改成“能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并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③生活会少些阴暗面【改成“人的内心会少些阴暗面”是否更好】200字左右(结尾:略)。   步骤一需要契机,得其要领后需反复练习,即重复步骤二、三。这种由具体文本上升到理性归纳,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练习之后,学生理解了思路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谋篇布局让他们不再盲目写作。
  2.浓缩经典,总结积累。
  散文的结构似乎天马行空不可捉摸。因为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观察层面、专业特长,所以他们的写作对象、写作技巧不同,他们的生命体验、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不同。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总说散文无法教。可我认为,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便不能从自觉阅读中获取有关散文结构的知识。这样的现实告诉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结构指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的策略是撰写课文提纲,及时归纳,注重积累。
  以下是学生撰写的两个散文写作札记。
  由写景而生感悟的散文结构,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课文提纲:
  景1:园子荒芜冷落,被废弃,但并不衰败。古柏、野草、蜂飞、蚁动、……园子生生不息。感悟1:“我”身体残废,被社会遗弃,但也可以如园子一般不颓废而活得有生气。
  景2:园子被肆意雕琢,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劫难。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气味、……都并未因此改变,依然充满着生命律动。感悟2:“我”也经历了一场浩劫,但也可以如园子一般不改变,依然顽强生活。
  总结:“我”认识到,“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无须辩论的事实”。
  结构总结:写景散文,可一景一感悟,循环进行;也可多景一感悟,循环进行。注意景与悟之间的连接处议论。若有多个感悟,应统摄在同一主题下,并处理好并列和递进关系。
  由记事而生思考的散文结构,以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为例。课文提纲:
  记事部分:(1)在异乡的生活状况及感受;(2)回忆故乡情景。
  思考部分:在物质生活与精神感受两条线的对比中思考“故乡”之于游子的文化内涵。
  结构总结:叙事散文,可先叙后悟;叙中可描写可议论,议论应与后文的感悟相映成趣,叙议结合处需注意过渡语句。
  在长期积累中,学生意识到,散文的结构总在叙与议之间转换,情感是线索。
  三、范本仿写,掌握表达技巧
  练笔必不可少,除课外随笔和课内完整作文练习外,根据所上课文特点,我适时地选择精彩片断,精讲其技法,强调其文体特征,要求学生仿写,以求技巧、语言与文体相得益彰。
  下面是几个仿写范本。
  1.论证可对比,结论需相随。
  以《师说》第二节为例,课文对比内容略仿写论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要求:①必须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并得出相应结果;②论据与论点应吻合;③不得出现大段记叙描写类语句。
  2.运用色彩,点染相宜之意境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上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忘,死生不问了;……(《江南的冬景》第七节)
  仿写题目:深秋的山景。要求:①运用色彩词汇;②显出相宜意境;③体现写作顺序。
  3.“通感”,描绘精彩场景: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视觉)花揪树上的肥肥的鸫鸟(视觉)的鸣声、人语声(听觉),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噜噜的声音(听觉),才打破了寂静。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荫道,……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嗅觉),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视觉)(空间转换)窝棚里铺着几张铺,放着一支单管猎枪、一只长了铜绿的茶炊,窝棚的角落里搁着碗盏器皿。在窝棚旁边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坏了的杂物。此外,场地上还挖了个土灶。中午在土灶上熬美味的腌肥肉粥,……树木后面不时闪过鲜红的衣裙。那些小家碧玉、独院小地主家的姑娘,穿着发出扑鼻的染料味(嗅觉)的无袖长衣,唧唧喳喳(听觉),地聚集到这儿来,“公子哥儿”也都穿起他们的漂亮衣裳——做工粗糙、……连村长年轻的妻子也屈尊枉顾。(视觉)(肖像特写)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蒙眬,……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身上穿着棉绒坎肩、……(《安东诺夫卡苹果》第两节)
  仿写题目:年前的候车室。要求:①至少运用三种感官描写;②凸显年前的特征;③写作时要体现写作顺序。
  这种仿写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之特点。在教师指导下的片段仿写可分两个步骤实施,一为临摹,二为活用。仿写需长期坚持,以博采众长,提升造诣;活用时,应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求得片段中心,切不可丢弃自我。
  四、教学反思
  关于文体指导、提纲撰写和仿写之间的关系。文体指导是理论准备,不可被忽视;提纲撰写和仿写是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在实践中悟理论,也可理论指导实践。
  关于课文与课外同类文体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课外具有典型结构的文本,让学生意会文体之精髓、结构之丰富,避免文章结构单一化。
  关于片段仿写与独立完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不应生硬地认为二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片段仿写可随阅读教学灵活穿插,独立完篇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末。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仇英的《竹林品古》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两幅传统名画作品比较谈起,强调中西方的审美受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
石家庄市环保局2月23日会同鹿泉市环保局对鹿泉市台头双凤山陵同西侧养猪场污染纠纷问题进行了调解。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就猪场搬迁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召开了由上庄镇政府台头
<正> 猪螨病是由猪穿孔疥螨(Sarcoptes scabiei Var Suls)寄生于猪体表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据四川省部分种猪场调查,猪疥螨感染率高达88%以上。猪疥螨以口器穿凿遂道,损伤
关于英语中的述补结构,主要可以从句法学和语义学两方面检测主动词后的要素是否被允许。本文着重从句法学讨论此问题。句法分析法采用二元小句分析法或者三元分支法,说明主动词
<正> 考力代羊,早在解放前便引入我国,解放后,又先后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引入相当数量。四川省凉山州地域广阔,气候温和,适于饲养半细毛羊,但本地藏羊生产性能低,引入优良羊种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完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基础的奠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的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中职语文教学。作者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过度医疗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在我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过度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离不开侵权责任法的规制,然而,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着过度医疗类型规定不全、过
<正>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aemia,CIA)或称鸡贫血因子(Chicken Anaemia Ageat,CAA)为病毒引起的雏鸡再生性障碍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的传染病,是继传染性法
<正> 近交是育种工作的一个措施之一,适度的近交,有利优良性状的固定,提高畜群的同质性;但近交过度,可能出现近交衰退,即家畜的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适应性减弱;不同的近交程
<正> 德昌水牛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广,役力强,是亚热带高海拔地区役用水牛地方良种,属于沼泽型中国水牛中型种的一个类群。德昌水牛主产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