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狼疮鼠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研究均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受到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与非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的控制。近年来全基因组扫描技术的发展使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水平迅速提高,现就这一方面的进展作一较为详尽的介绍。

其他文献
从104例已确诊蕈样肉芽肿(MF)的活检标本中观察汗腺上皮细胞和毛囊浸润的发生率和强度,借此判断皮肤附属器淋巴细胞浸润是否对诊断MF有价值。同时还观察了汗腺增生和毛囊粘蛋白沉积情况。对照组为20例海绵形成性皮炎。结果发现,104例MF标本中32例(30%)有明显的小汗腺浸润,27例(26%)无小汗腺浸润。在32例小汗腺显着浸润标本中,有13例显示亲表皮性较亲汗管性程度更轻或不明显,5例有明显的末端
美国皮肤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皮肤病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皮肤内科和皮肤外科在内的学科.介绍了皮肤外科学的学科组成,简要回顾了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美国皮肤科医生对皮肤外科学所做的贡献.
1964年Fitzpatrick首次提出三色白癜风(trichrome vitiligo),即在正常和色素完全脱失的皮肤之间,有一条宽窄不一的褐色中间带。尽管三色白癜风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无变化,但很明显这是一种暂时的色素状态。
在损害内注射rituximab(一种抗表达于肿瘤性或正常B细胞上跨膜抗原CD20的嵌合抗体)治疗2例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结果:部分肿瘤结节消退,其中包括未注射结节。除了注射时和注射后不久出现疼痛、1例体温轻度升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后较长时间内外周血B细胞缺失。讨论:目前常用的治疗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方法有切除、放疗、PUVA治疗和化疗,但复发率高,常有严重的不良反应。CD20高表达于肿瘤
近年来文献报道儿童、新生儿、死产儿天疱疮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天疱疮抗体经胎盘的传递、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综述.并特别指出:应注意儿童皮肤粘膜糜烂性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治疗;母亲具有高滴度天疱疮抗体会增加胎儿患病的危险性;控制母亲天疱疮抗体滴度具有重要意义.
光老化系由紫外线照射所引起,临床表现为细微和粗大的皱纹、不规则的色素沉着以及毛细血管扩张。临床有许多关于α-羟酸(A-HAs)能改善光老化皮肤的报道,其中,羟基乙酸(GA)近来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作者就GA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期刊
目前真菌感染,尤其是酵母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在不断增加,并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可选择的药物又很有限,这些都增加对新药和新治疗途径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拓宽抗菌谱,获得杀菌活性并且降低耐药风险。本文综述了这类研究的常用方法和针对各种不同的真菌所能联合应用的药物。
朗格汉斯细胞是皮肤中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能通过表达某些趋化因子如巨噬细胞炎性蛋白、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FK及一些趋化因子受体如CCR1、CCR5、CCR7等来促使其趋化至皮肤组织,摄取抗原后再通过淋巴管迁移至淋巴结T细胞区完成抗原提呈功能。近年来也发现了多种新的趋化因子并对其结构、功能有了初步认识。对朗格汉斯细胞与趋化因子关系的了解有利于加深对某些皮肤
为了对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propionate,FP)和UVA合用或单用长期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作比较,作者把135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两侧分别单用FP或合用FP、UVA(FP组),另一组单用UVA或合用FP、UVA(UVA组).FP霜每晚临睡时使用1次,UVA(10J/cm2)每周照射2次.治疗9个月后,对其中96例作了评测.结果,FP组44例患者中,28例两种
12例寻常型天疱疮(PV)先用硫唑嘌呤和泼尼龙联合治疗后复发,改用麦考酚酯治疗有效。现报道如下,经组织病理和直接免疫荧光确诊的12例PV患者用泼尼龙(2mg/kg/d)和硫唑嘌呤(1.5mg~2mg/kg/d)后,早期症状有所改善。但皮质类固醇减量后均很快复发,遂改用泼尼龙加麦考酚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