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中国:重建商誉比转型更重要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芳(中国)转型全直销,这原本是一件顺应市场潮流的好事,但是一份“雅芳服务网点授权经营合同”,却再次引爆雅芳与经销商体系的矛盾,将雅芳(中国)推入风口浪尖。
  与其说是双方因为一份合同引发了矛盾,不如说是它引发人们对雅芳(中国)直销信誉的考问。
  经销商纠结于这份合同的“霸王条款”,纠结于雅芳(中国)在条款中埋下了诸多伏笔。尽管经销商担心雅芳(中国)用缓兵之计清理一部分专卖店的可能性确实存在,尽管雅芳(中国)在转型全直销的同时确实没有拿出解决市场遗留问题的合理方案,但平心而论,从直销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份合同并无严重问题。
  因为无论是倡导店铺模式的中国直销市场,还是倡导无店铺的国外市场,直销服务网点都普遍存在,而雅芳(中国)拿出的,几乎是约定成俗的合同内容。即使在中国,在诸多直销企业对服务网点的管理条规中,直销企业都以甲方身份拟定条款,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无一例外地规定“解释权在公司”。但在实际管理中,直销企业取缔一些服务网点的资格,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
  雅芳(中国)新任总裁奥多内兹也许弄不明白,一份普遍适用的合同,为什么会激发雅芳与经销商如此激烈的冲突。
  其实,商业信誉成为这份合同履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经销商的抵触情绪,更多的来自于对雅芳不信任。
  众多直销企业以甲方身份拟定的“解释权在公司”的合同,原本同样会像雅芳(中国)一样受到质疑,但因为它们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做保证,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做到公允、公平,自然在执行时不会遭到阻力。当然,凡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毕竟公平成为了主流。
  而雅芳(中国)却不一样。
  过分地以业绩为导向,导致雅芳在中国多次转型,而每次转型几乎都是以牺牲经销商的利益为代价的,甚至多次抛弃经销商,这让雅芳(中国)的商业信誉降至冰点。
  第一次爆出雅芳严重侵占经销商利益的事情发生在1999年。当时上任伊始的钟彬娴推行电子商务,经销商群起反对,导致雅芳股价大跌50%。1998年中国颁布传销禁令后,雅芳一度抛弃了众多的雅芳小姐,迅速推出以店铺为主的销售模式。当时专卖店的订货曾一度让雅芳迅速提升了业绩,而安利(中国)则以每天亏损近百万元维持与业务队伍的合作。2005年,雅芳拿到直销牌照后,计划重启人员销售,导致60多家专卖店店主齐聚雅芳(中国)广州总部逼宫。尽管钟彬娴承诺将保护6000家专卖店店主的利益,但在后来店铺与人员销售两套销售系统纠结并行的过程中,雅芳并没有兑现承诺。两套不同的供货系统,让专卖店举步维艰。而频繁的促销、紊乱的供货价格体系、对黑店取缔不力、对囤货行为治理不力、对削价销售打击不力,让专卖店与直销员两套体系都受到了重创。雅芳(中国)这种过分以业绩为导向,原本想牺牲经销商的利益以换取利益,孰料竟是饮鸩止渴,在其他直销企业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雅芳(中国)却开始亏损。
  为挽回颓势,雅芳(中国)此番祭出的仍是饮鸩止渴的办法—没有处理好遗留问题就匆忙对渠道开刀。安利(中国)董事长郑李锦芬一直强调,“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八字箴言—不慌不乱、不离不弃”,而这恰好成了雅芳的反证。
  同样的反证是,郑李锦芬在接受《新营销》记者采访时曾强调说:“安利的经营理念和两位创办人的经营理念有直接关系。在创业之初,他们就培养了一批愿意共同努力的事业伙伴,他们承诺,安利成功的一天就是安利直销商成功的一天。对他们而言,这是非常神圣的承诺,他们是不会抛弃销售队伍的。安利刚来中国的时候采用的也是这种销售方式,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做安利的产品。如果放弃直销,将产品放在百货公司进行批发和销售,无疑是放弃了安利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不守信用的表现。”
  正是信守商业承诺,不仅仅让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亿元,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商业信誉吸引众多业务员对安利“不离不弃”。
  但雅芳(中国)为了业绩,时而放弃直销员队伍采用店铺销售,时而采用店铺与人员销售并存的模式,时而放弃店铺销售采用直销员队伍。一朝遭蛇咬,三年怕井绳,对商业信誉降至冰点的雅芳(中国)来说,此次转型全直销,众多专卖店店主对自己未来被清理的担忧,自在情理之中。
  雅芳(中国)转型全直销,是顺应市场潮流的合理之举,但从长远看,重建商业信誉比转型更重要—没有商业信誉的转型,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但问题是,雅芳作为一家老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机构投资者在雅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尔街金融风暴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贪婪的资本越来越追逐短期利益,并且越来越置商业信誉于不顾。在这个资本普遍追求短期利润的年代,财务报表的压力,仍将迫使雅芳重走一切为了业绩的老路。
  雅芳有耐心在中国重建商业信誉吗?能够给出答案的,不是奥多内兹,也不是雅芳全球总裁钟彬娴,而是资本。
  毕竟,是资本在掌握话语权。
其他文献
34岁的乔治亚是小镇上一家杀虫剂工厂的质量经理。每晚照顾女儿和丈夫睡下后,她便换上皱巴巴的工作服,从阁楼上取下烧瓶、试管和小天平,一件件摆在桌子上。这个家庭实验室里研究的,竟是那些令世界顶尖科学家头疼的问题,比如一种新型的洗涤剂配方。  发布这些技术难题并悬赏征集解决方案的经常是宝洁、杜邦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难题张贴在一个名为InnoCentive(创新中心)的网站上。像乔治亚这样的业余科
期刊
大多数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采用企业逻辑,而不是顾客逻辑。它们把价格当成促进销售的最好办法,认为只要价格低,消费者一定更愿意买。其实不然,在一项产品调查中,调查人员惊奇地发现: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并不是很在意商品的价格,而是更在意售后服务等其他因素。对顾客而言,只要自己需要的价值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就满足了。这也正是奢侈品为何可以获得高额溢价的理由。  获得顾客好评和持久发展的企业,并不是那些拥有最
期刊
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解释说,因为贫富不均,拥有较少财富的人往往花更大比例的收入在高档产品上,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由此炫耀性消费的性质由“攀比”演变为“夸耀”。有人认为,增加消费税等措施将有助增强社会平等,从而遏制炫耀性消费。不过,INSEAD市场营销学副教授Pierre Chando与博士生Nailya Ordabayeva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缩小社会群体贫富差异之举,可能会引发另一种可能
期刊
姜成民最近很苦恼,他一手创立的翠宝涂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翠宝涂料)遇上了麻烦。  翠宝涂料2007年在山东济南成立,生产乳胶漆、装修漆和亚克力涂料,面向三线市场销售,2008年营业额为3000万元,2009年拟定的销售额为9000万元。  跟大多数长期在农村市场圈地发展的区域品牌一样,受到企业规模和市场环境的限制,翠宝涂料缺乏品牌影响力,因此在消费者心中很难留下清晰的品牌印象。  而且,涂料行业三
期刊
对于奥图码(Optoma)亚洲区总经理郭特利来说,几年前中国台湾发布会上举重的经历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奥图码推出比同行质量更好的投影机,并在市场上以同样的价格销售,为了呈现奥图码的超高性价比,营销团队反复讨论后,决定以“举重”的方式表现奥图码的优势:小磅数的杠铃组代表当时同行的产品,大磅数的则代表奥图码的产品,由学生时代只练过健身的郭特利在记者会上挺举60公斤重的杠铃,突出表现奥图码的产品
期刊
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在互联网蛮荒地带发起了一场捍卫其奢侈品牌的战役,指挥中心设在巴黎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上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的第九层楼里。  LVMH负责企业战略和数字事务的高级执行副总裁皮埃尔·高戴(Pierre Godé)连日来忙于配备一座包括外交和诉讼的现代“军火库”,试图把现实世界的准则强加于虚拟世界。如果说兜售冒牌路易·威登(Louis Vu
期刊
普遍同理心是指组织里的每个人,对购买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人(真正重要的人)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拥有普遍同理心的公司甚至能在某一部门运转不畅的情况下保证产品的质量。例如,耐克跑鞋部门的人一般都有跑步的习惯,即使市场调研不是非常精准,他们推出的跑鞋也很受市场欢迎。  如果企业每个部门都能敏锐地与外界息息相通,本能地把自己和外界联系为一体,从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企业就能够预见顾客的期望和需要。  20世
期刊
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强力冲击下,全球汽车行业始终处于漩涡中心,且不说麻烦不断的通用和丰田,单就国内汽车市场来看,虽然201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仍以847.22万辆和718.53万辆的汽车产销量居于全球之首,但在高达44.37%和30.45%的同比增长幅度下,却是130万多辆库存。一方面是产能激增,另一面是市场难以完全消化,一些车型不被市场接受,积压在经销商手中。整体而言,2010年春节前后
期刊
博客主人/Bob Kellemen  http://www.everydaychristian.com/blogs/post    在美国大学篮球联赛中,从巴特勒大学牛头犬篮球队的表现,以及这支球队的年轻教练布拉德·史蒂文斯(Brad Stevens)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所学不局限于篮球比赛,对品牌营销也很有启示。  品牌营销经验之一:精心设计“自己的一套方式”,坚持下去。  大家都在谈论“巴特
期刊
银华基金肯定乐翻天了。它作为总赞助的互联网原创节目《黄加李泡世界杯》不仅在网络上大热,甚至还进入电视屏幕和空中电波中,随着这档节目播出,银华基金的LOGO和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受众面前。  “在世界杯报道大潮中,‘黄加李泡’因其独特的风格、轻松的观赛角度,不仅受到了众多球迷的喜爱,也使得很多非球迷对此节目赞不绝口。收视率的提高,大大扩展了受众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了银华基金的品牌影响力与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