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国语》研究的萌芽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zh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国时期是《国语》研究的萌芽期。《国语》受到了儒家和法家学者的重视。就儒家而言,从《尔雅》《礼记》《荀子》中均能看出《国语》的影响。就法家而言,韩非子和管子学派均从《国语》中吸纳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国语学史;儒家;法家;战国;接受;研究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06-04
  《国语》是先秦时期语体史书的典范之作。学界多主张其成书于战国初年,如谭家健先生主张:“《国语》成书,当在《左传》稍前,其时当在春秋末和战国初。”[1]甚至有学者将其推至春秋,如金毓黻就认为:“凡研《左传》者,必读《国语》,其为春秋时代古史之一,又不待论也。”[2]由此推定战国时期《国语》流播于贵族社会和知识阶层,应大抵可靠。从学术史溯源的角度,我们将战国界定为《国语》研究的萌芽。这是因为,任何一部文化元典的接受过程必然以接受者的研读、评判、吸纳为基本内容,而这可称得上萌芽状态的研究。本文拟对《国语》在战国时期的接受与研究做粗略考察。
  一、儒家对《国语》的接受与研究
  战国时期,儒家已发展成显赫的学派,《韩非子·显学》云:“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有度》云:“孔墨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对社会文化影响甚巨,《吕氏春秋·当染》云:“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儒家学派的显著特征是重视文献经典的传习。《论语·先进》谈到孔门四科,其中有“文学:子游、子夏”,其意“是说子游、子夏在熟悉、掌握古代文献典籍方面最有成绩”[3]。实际上,不惟子夏和子游,整个儒家学派均注重通过对典籍文献的研读以修身益德。如《论语·学而》中曾子言一日三省其身,其中之一就是“传不习乎”,“传”既包括礼仪的习得,也包括文献典籍的传承。与典籍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形成突出矛盾的是,儒家后学对先贤文献的研习因时代推移而带来的字词、内容理解的障碍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以注解、疏通经典文献为目的的著作大量出现,如《公羊传》《谷梁传》等,《尔雅》亦应运而生。关于《尔雅》的成书时间和作者,何九盈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学界主流观点:“《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为齐鲁儒生所编撰。”[4]徐朝华先生亦持此说:“《尔雅》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古籍词语训释材料编纂而成,并非一人之作。”[5]《尔雅》编撰是便于儒家后学释读六经,正如郑玄《驳五经异义》所言:“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经之旨。盖不误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亦言:“《尔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尔雅》成书远远晚于《国语》,这就为《尔雅》作者吸纳《国语》语料提供了可能。那么《尔雅》是否受到了《国语》的影响了呢?回答应是肯定的。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国语》《左传》等典籍所载春秋时人对词语的解说是中国训诂学的源头,其许多释例和语料为后代训诂专书所汲取。举《说文》为例,《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庄王言“止戈为武”,此说被《说文》径直采用:“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亦大量采撷《国语》语料,据笔者粗略统计,有近三十处。有的标明为《国语》,如许慎在释“捲”字时云:“捲,气势也。从手,卷声。《国语》曰:‘有捲勇。’”有的标明为《春秋国语》,如许慎在释“竱”字时云:“竱,等也。从立,専声。《春秋国语》曰:‘竱本肇末。’”有的标明为《春秋传》,如《说文》:“焞,明也。从火,享声。《春秋传》曰:‘焞燿天地。’”张舜徽《说文约注》:“今三传无此文,乃檃栝《国语·郑语》之文,昔人称《国语》为春秋外传也。”有的虽未标明,但显系源自《国语》,如《国语·周语上》言“女三为粲”,《说文》释“粲”时则云“粲,三女为粲”,明显源于《国语》。既然《说文》大量采用《国语》语料,那么其前的训诂专书《尔雅》亦有可能取材于《国语》,只是未像《说文》多数释例那样直接标明。
  二是《国语》和《尔雅》有许多相同的同义为训释例,这似乎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合理推断是《尔雅》采用了《国语》的词语释义。《尔雅》主要采用同义为训的释义方式。“同义为训就是用一个与被释词意义相同的训释词来解释。”[6]《国语》所载春秋时人言谈中有许多同义为训的释例,如《周语上》载单靖公语说《昊天有成命》:“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中多处解释同于《尔雅》。如《尔雅·释诂》云:“基,始也。”“亶,厚也。”“密、宁,静也。”《尔雅·释诂》:“肆,故也。”而“故”与“固”通。再如《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释卦象:“豫,乐也。”《尔雅·释诂》亦云:“豫,乐也。”《国语·晋语四》载臼季语:“夫敬,恪之德也。”《尔雅·释诂》云:“恪,敬也。”这些均表明,在战国时代,《国语》中的训诂语料已引起儒家学者注意,并被用于《尔雅》词条的撰写中。
  三是《国语》中许多同义连用的语料成为《尔雅》词语释义来源。“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或相类的词并列在一起使用,在句中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充当一个语法成分的语言现象。”[7]同义连用这种语言现象大量出现于《国语》中,囿于篇幅,仅举一例。《周语下》云:“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踣”和“毙”即为同义词。《说文》:“踣,僵也。”“毙,顿仆也。”即二词之本义均指向前摔倒。《尔雅·释言》:“毙,踣也。”以“踣”释“毙”。踣毙连用不见于他书,故《尔雅》所释盖本于《国语》。
  除《尔雅》外,儒家的另一部典籍《礼记》亦能约略反映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对《国语》的研习与耽嗜。关于《礼记》的成书时间,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战国时期,如清代著名经学家丁晏《礼记释注》卷四云:“《礼记》非汉儒作也。盖秦火未焚之前,六国时人所撰集也。”钱玄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多数篇目大致撰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前期之间。”[8]准此,《礼记》的成书时间亦后于《国语》。《礼记》即有大量采撷《国语》之处,《礼记·大学》载:“《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孔颖达疏曰:“案《楚语》云:‘楚昭王使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其为宝几何矣?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也就是说,孔颖达认为《大学》所引《楚书》应系《楚语》,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再如《礼记·曲礼下》言“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礼记·王制》言“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两处似均本于《国语·周语上》“王田不取群”。再如《礼记·檀弓上》言晋太子申生自杀时情状:“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国语·晋语二》言:“将死,乃使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听伯氏,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以是谥为共君。”《礼记》承袭《国语》甚明,其所引文字系赞誉申生纯孝之美德。再如《礼记·檀弓上》: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该段记载亦本于《国语·晋语二》:
  乃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是故置之者不殆。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人实有之,我以徼倖,人孰信我?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再拜不稽首,不役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孝也;退而不私,不役于利也。”
  这两段相近的文字赞颂了重耳恪守孝道,秉持仁、信美德的行为。再如《礼记·王制》: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
  该段记载本于《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其知不足以称也。”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不足以称也。其随武子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
  这两段文字以赵文子和叔向关于晋国历史名人狐犯、阳处父、范会的评价为基本内容,表现了春秋时期崇仁尚智的伦理观。《礼记》承袭《国语》尚有多处,限于篇幅,不复一一列举。关于《礼记》一书的性质,赵逵夫先生的分析较为合理:“《礼记》大部分是孔子的弟子、门人和儒家后学传习《仪礼》的‘记’的汇集,即对《礼经》进行解说、补充和发挥的一些文献的汇集,包括孔子弟子所记孔子有关礼的言论和孔门相关的论文。”[9]儒门后学在研习《仪礼》的过程中,大量征引古籍有关文献的礼仪及故事,以便建构起对古礼丰富而形象的理解,《国语》这部典籍因包蕴丰厚的相关记载而为其所注意,故对之重点研习并将相关资料采撷入《礼记》。
  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荀子也深受《国语》影响。一方面,荀子在阐发其政治哲学时,直接征引《国语》相关论述,如《荀子·正论》云:“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这和《国语·周语上》所载祭公谋父劝谏周穆王之语大同小异,“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这表明荀子所论承自《国语》无疑。另一方面,《国语》也成为荀子政治思想理论的文化资源。如构成荀子政治思想重要内核的“王霸兼用”的思想就可溯源于《国语》。对此,史继东博士曾有过详细论述:“‘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荀子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所作的必要的变通,使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孟相比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这一变通的思想渊源正是《国语》。”[10]由此能看出荀子对《国语》的重视。
  二、法家对《国语》的接受与研究
  《国语》也博得了法家学者的喜爱。先秦法家可分为两大流派,正如武树臣先生所指出:“从全中国角度来看,法家分两种类型:齐国式的法家和晋秦式的法家。”[11]秦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古代典籍颇为熟悉,并在其写作中大量征引,这其中就包括《国语》。我们做出这样的论断,是有充分的文献根据的。首先是《韩非子》和《国语》有些文本的语言极其相近。如《国语·周语上》载:“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语云:“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韦昭注:“不举乐也。”《韩非子·五蠹》云:“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虽未注明出自《国语》,但其与《国语》语言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而又未见于他书,因此似可推定系韩非对《国语》的借用。再如《国语·吴语》有“吴王夫差旣胜齐人于艾陵”之语,《韩非子·喻老》亦有类似之语:“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近似程度之大,似可判定后者系源于前者。其次是《韩非子》用以证成己说的一些事例惟见于《国语》,如《韩非子·备内》:“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骊姬杀申生而立奚齐。”此处作者引用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妃子骊姬勾结优施杀害申生事,反映春秋史事之书,主要见于《国语》与《左传》,而此事惟见于《国语》,因此《韩非子》所载此事似乎来源于《国语》。再如《韩非子·饰邪》载大禹诛杀防风氏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国语·鲁语下》亦记禹诛杀防风氏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两处记载大致相同,《韩非子》之前的相似记载惟见于《国语》,因此《韩非子》所载此事似源于《国语》。再如《国语·吴语》载吴败于越后,夫差派人求和,越王的拒绝语:“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今天以吴赐越,孤敢不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韩非子·内储说下》中文种和范蠡的拒绝语:“不可。昔天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以吴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许也。”似可判定后者依前者增饰。这些均充分证明了韩非对《国语》的熟悉。   《韩非子》对《国语》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外储说》中。谭家健先生曾准确地指出《韩非子》分别有三十五则和三十七则故事分别来源于《左传》和《战国策》,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注意到《国语》也是《战国策》故事的一个重要来源。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外储说》中就有三处,如《国语·晋语九》载:“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简子许之,使少室周为宰,曰:‘知贤而让,可以训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本之而言:“少室周为襄主骖乘,至晋阳,有力士牛子耕,与角力而不胜。周言于主曰:‘主之所以使臣骖乘者,以臣多力也。今有多力于臣者,愿进之。’”《韩非子》对《国语》的利用,往往是对其精简和改写以集中阐释自己的观点,如《国语·晋语五》载:“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折委笄。”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则云:“范文子喜直言,武子击之以杖:‘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无所容,则危身。非徒危身,又将危父。’”行文极其简洁。再如《国语·晋语四》载:“晋饥,公问于箕郑曰:‘救饥何以?’对曰:‘信。’公曰:‘安信?’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公曰:‘然则若何?’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文字较之更为简洁:“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踰,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踰;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作为齐法家代表作的《管子》也颇受《国语》的影响。关于《管子》的成书时间,正如白奚先生所言:“目前学术界多认为《管子》是战国稷下学宫时期的作品。对年代做了这样的确定,也就等于确定了作者,他们就是稷下学宫中的先生和学士。”[12]《管子》产生应晚于《国语》。《管子》借鉴《国语》能找出很多文献学证据,例如《管子》和《国语》有些用词极度接近,似只能用二者之间存在继承关系来解释。仅举一例,《管子·五辅》有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国语·周语上》载虢文公言:“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敦庞”即“敦庬”,“庬”与“蒙”音近相通。在两个不太长的句子中,竟出现“敦蒙(庞)纯固”和“和协辑睦”两个相同且偏僻的词语,这表明《管子》作者读过《国语》。《国语》与《管子》的关系问题最集中体现在《齐语》与《小匡》的关系。对此,李学勤先生给出了有力的论证:“《小匡》的文字远比《齐语》浅显易懂,无疑是在《齐语》上加以修改的结果。《小匡》与《齐语》相比较,不难发现《小匡》的内容有多于后者的地方。”[13]这表明《小匡》的主体毫无疑问均来自《国语·齐语》。由此看出齐法家在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非常重视《国语》并从中汲取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王运熙,顾易生.文中国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何九盈.尔雅的年代和性质[J].语文研究,1984(2).
  〔5〕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6〕王建莉.论尔雅词源词与同义为训词语的关系[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4(1).
  〔7〕刘海燕.古汉语同义连用的特点[J].宜春学院学报,2010(5).
  〔8〕钱玄.三礼通论页[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6.
  〔9〕赵逵夫.礼记的当代价值与文献学研究[J].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4).
  〔10〕史继东.荀子对国语的批判式继承与发展[J].求索,2010(9).
  〔11〕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J].中国社会科学,1997(5).
  〔13〕李学勤.齐语与小匡[J].清华大学学报,1986(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物理师范类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受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应用和设计方面能力較弱,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过程化考核教学模式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归纳设计能力。过程化考核方式主要是针对师范类学生应用能力不足,通过开展专题实训等方式,将原有的一次性考核转变为分批次、多角度的过程化考核方式,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作业和两次阶段性作品考核组成,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有机融合,形
期刊
摘 要:本文借助喻平的数学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框架和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分析高考试题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水平和试题的难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高考试题的综合素养水平和综合难度之间有密切联系,基于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难度;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7-0101-05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
期刊
摘 要:高速铁路网覆盖范围的增广,提高了城市可达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本文利用计量模型通过实例来分析高速铁路的开通对赤峰市经济的影响。选取部分已开通高铁的城市作为对照组,分析高铁开通对对照组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及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高铁的开通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在对照组城市整体经济增速趋缓的情况下,高速铁路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并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从理论走向现实的重要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在俄国苏维埃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这一时期列宁社会管理思想转变的清晰认识,是研究具体历史时期列宁社会管理思想的关键。本文从十月革命前、列宁领导苏俄建设以及列宁晚年三个发展阶段分析考察了列宁社会管理思想转变,主要体现在由要求组织管理国家政权到提出主要管理措施的转变、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
期刊
摘 要:爱情书写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千百年前《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抒情杰作,其中对于爱情的描写更是风流蕴藉、情致荡漾。人与神、神到人、神和神之间种种爱情姿态摇曳多姿。而到现代社会,爱情书写没有消失,却出现了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九歌》爱情描写的分析和对当代社会爱情描写的透析,比较爱情描写的变迁。  关键词:《九歌》;爱情;人神之恋;现代爱情;作品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和随机的,而是社会与国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针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政府希望通过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来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诸多困扰,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老龄化;政府;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81-02  2012年6月,社会保障部的“十二五
期刊
摘 要:据新浪微博统计,截止2012年11月18日,媒体微博账号达到了1.8万,数量之大的粉丝群也促进着媒体微博的快速发展。媒体微博多角度、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用“微力量”推动着社会发展进程。以中国目前的状况,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运作方式,答案是模糊的。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浅析传统报纸媒体如何在微博环境下求得生存。  关键词:微博;媒体微博;《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 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聚焦到安徽省皖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皖北区为安徽省人多地少地区,如何破解皖北农村土地在流转方面存在农村承包土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为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关键词:集体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99-0
期刊
摘 要: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韩剧在中国热播,其所表现出来的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跟中国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也对中国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文化现实,笔者试图通过中韩两国在韩剧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契合点,对当代中韩文化交流与发展加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韩剧热;儒家文化;中韩文化交流与发展;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故事看似圆满,男女主人公最后在一起,但却是以一个城市的沦陷作为代价。本文通过分析白、范两人的对于爱情的心路历程、“墙”的意象以及弥漫的苍凉感,从三个方面对《倾城之恋》做了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57-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