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在香港出版

来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不久前在台北出版《台湾当代新诗史》后,古远清最近叉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当代新诗史》。该书描述了1950年代至2007年香港新诗所走过的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对从舒巷城到林幸谦近50位诗人作品一一加以评述。这当中既有按十年为一期的新诗发展描述,也包括诗歌思潮史、诗论史、论争史、诗刊出版史等。该书的着力点不仅在于总结香港新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还力图融合“本土”与“南来”,在史的基础上确立一套建构香港新诗史的话语。著者将香港当代新诗分成三大板块:“本土”、“南来”、“外来”。在作者看来,这三大诗群各有
其他文献
衆所周知,國學問題的提出與近代以來的社會巨變相關,其直接的動力則來自於西學的強勢輸入。張之洞率先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拉開了國學發展的序幕。黄節、鄧實完
本文认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化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现代文化空间之所以是现代的,不仅在于现代城市替代了传统城市,
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新出土的一批帛書中,有廿七篇是縱横家文獻,同志們暫擬題爲《戰國策》的古本佚文或别本,今姑且采用此名。帛書整理小組作出廿七篇'釋文',馬雍
旅美台湾作家潘郁琦在散文创作中融入饱含诗性智慧的生命体验,并将家国之思、禅宗智慧与人文关怀贯穿于作品的生命书写之中。她亦善于在文本中通过生命形态的参差对照,以丑衬美
'老子學'研究在二十世紀初期,呈現許多方法論的新開展。除傳統評點以訓詁考據或義理著眼,也參入西方哲學式的詮解,晚清以降的佛學思潮同樣影響詮釋1。當中'援佛
张炜具有史官意识,他心目中的小说家是史官、是真事的记录者,而作品则是诗化的历史、是艺术化的档案;他认为作家须做到如实记录、求实求真;在小说美学方面,其近期小说在结构(
一、《吕氏春秋》的實用主義思想傾向關於《吕氏春秋》的編撰過程,《史記·吕不韋傳》有如下記載: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
在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语境中,'人性'是一个含混多义的词语,'反共'文学作家以此为武器攻讦大陆作家以及共产党。与此同时,'人的文学'与'人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区展开了规模宏大的文学通俗化运动。在这一运动中,除了知识分子作家之外,民间艺人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44年,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与知识分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