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儿童研究者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
  沈颖洁,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
  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有一颗五彩斑斓的童心,惊奇孩子们的惊奇,欣赏他们的欣赏,赞叹他们的赞叹。
  以下所有的文字都是注释。我们是从这句话的中心语“儿童研究者”开始的。沈颖洁是一位儿童研究者。研究方法听起来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观察。但是,我认为还得有一颗心,童心。
  “观察儿童,你首先要有一颗好奇心,带着好奇的心态向世界发问。从日常普通事件中,看到儿童行为背后所隐藏的道理,这就是研究。”
  沈颖洁,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她在推动“发现儿童:更新儿童观的区域研修行动”,希望重塑教师的“儿童观”。撕掉儿童身上的“成人标签”
  “有的教师常常自我标榜,经验很丰富,很专业,看几眼孩子,就能了解他的脾气和品性。”沈颖洁和我都知道,这样貌似深入的观察,不过是主观、武断、标签化的观察,儿童身上贴满了“我认为”的“成人标签”,以至于淹没了儿童的本真。
  当下,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教师的观察,不过是戴着一副镜框,努力扮出来的。他们的“视力”,不仅没有提升,反倒在伪装中变得愈加浅短,距离真实的儿童更加遥远。
  “当你将标签贴到孩子身上的时候,真正观察的眼睛就闭上了。你心里会对自己说,‘我知道了’。”沈颖洁指着我带来的杂志,封面上写着“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之‘道’和‘术’”说:“教师观察的根本之道是站在‘儿童立场’去理解儿童。”
  “以前,教师的观察,常与自己的目的、功利心、预设去作比较,更多关注孩子的差距。”沈颖洁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排列规律活动,老师比较关注孩子是否达到目标,对那些没有达到目标的孩子,会想办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但是,从“儿童立场”出发,教师应该去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想办法接纳他们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
  “以往,老师嘴巴上都很会谈尊重、接纳、理解、信任,但是到了实践,他们根本不相信儿童是个有能力的学习者,常会担心,‘我不教儿童就不会,我不提醒他们就不行……”
  沈颖洁1996年开始做幼儿教师。最初,她也是想尽办法对孩子好,培养孩子,“对那些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常常焦虑他们的未来”。一提到孩子,她的眼睛就闪耀出光彩。她是一个心中有孩子的教师。
  沈颖洁曾经带过一个特别爱画画的孩子,但是,他不善于与人交往,总是一个人涂鸦。“看到汽车,这个孩子会爬到汽车下面,画汽车的底部,画出了很复杂的图画。”六一儿童节,沈颖洁给了他一幅很大的画布,他画了一幅一人高的奥特曼,惊讶了班级里每一个小朋友。“那个时代的英雄是刘翔,班级里的孩子崇敬地叫他刘翔。这个孩子最后去了伦敦艺术学院深造。”
  当我们站在“儿童立场”,去理解每一个孩子,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就会多元而丰富。“我们眼中的儿童变立体了,不是原有笼统的、书本上、概念中的‘儿童’,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心中的尺子变多元了,调整了尺度、转化了角度、精细了刻度,不是纠结于孩子之间的差距,而学会去尊重、欣赏差异。”
  “教学目标和策略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认识到这一点,你做活动的时候,就会选择多种方式,活动时间也不会卡那么严格。”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自开花的角度。”在沈颖洁看来,每一个儿童都是潜在的学习者,未来有着万千可能。他们有自己的生命轨道,教师应当尊重他们的“轨道”,而不是“标签化”。她在努力重塑大家的“儿童观”,撕掉儿童身上的“成人标签”,呈现本真的“儿童”。
  如果不能改变孩子,请你接纳他
  “教师如何认识儿童的天性、看待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理解童年的意义等,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可以说,儿童观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课程实施与改革的重要基点。”
  2012年,在沈穎洁主导下,西湖区开始推动“发现儿童:更新儿童观的区域研修行动’项目,旨在帮助教师更新儿童观,在内省中发现儿童、理解教育、珍视童年”。
  “更早之前,我做的是‘术’而不是‘道’。”那时候,沈颖洁努力提升老师的课程理解能力、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而这样的教师研修始终是一个技术问题,我总觉得杯水车薪。”最后,她找到了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儿童观,也就是教师的“儿童立场”。
  沈颖洁在参加西湖区教研员面试时,“有一道面试题,说一个小孩子不太说话,你应该如何帮助她?”参加面试的老师都给出了很多策略和方法,沈颖洁也不例外。她的策略不突出。但是,在回答完评委的问题之后,“我最后留下了一句话,‘如果这些都不能改变这个孩子,那还是接纳他吧!’”这句话让她脱颖而出。
  “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到课程观、教育观”。沈颖洁调整了一下坐姿,认真地说,当你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就会接纳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支持。
  沈颖洁曾经组织过一节活动“两只老虎”,孩子们合作表演奇奇怪怪的老虎。小组合作的任务是根据音乐的四个乐句分别设计四个动作。没想到,有3个男孩“自嗨”地满场跑,全然忘记了音乐和学习任务。
  当沈颖洁好不容易让他们停下脚步后,他们仍嬉笑打闹着说:“我们设计的动作就是跑。”她接受了他们的想法。音乐响起,他们“疯跑”不止。
  第一个乐句结束后,沈颖洁说:“很好,你们设计的第一个动作就叫——‘随便跑’,这个动作用过了,接下去就不能用了哦!”
  第二个乐句时,其中一个孩子若有所思地停在原地,而其他两个孩子仍不为所动地绕圈“疯跑”。等他们跑完,沈颖洁又说:“不错,第二个动作有变化啦,出现了分工,两个人绕着一个人跑啦!”刚才那两个“疯跑”的男孩一愣,然后羞答答地相视一笑。
  到了第三个乐句,令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两个男孩主动对另一个男孩说:“这回我们不跑啦,换你来绕着我们跑。”于是之前那位若有所思的男孩认认真真地开始绕着两人跑起了“8”字形。“哇!太棒了,队形变化出现啦!”沈颖洁带领着大家为他们鼓掌。   第四个乐句时,这3个男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情投入的状态商量,并进行了充满表现力的“慢镜头跑”,理由是“跑得快不稀奇,跑得慢才有趣”。
  沈颖洁笑着说,我不是“降住了他们!我是在支持儿童的表达。将儿童出于偶然的随意表达,进行‘解读’和助推,使之从混沌走向了清晰,从盲目走向了刻意,从随性走向了精致创意,这就是对儿童最有爱的支持。”
  “你真的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只是你要找到方法,相信他们,赏识他们,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精彩之处。”
  相信教师,要像相信孩子一样
  在时间的漫流中,我们自然谈到了教师的成长。“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也要相信老师是有能力的教育者、课程建设者。这样的角色形象,老师就会很努力向自己的方向迈进。”
  沈颖洁永远记着陶老师的信任。“当我在赞叹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时,陶老師-鼓励我带领教师和家长们开展早期阅读,于是我泡书店、搜书市、拜访阅读推广人,收集了上千册图画书,开辟绘本馆。当我惊叹于香港科技馆中镜子迷宫的奇幻神秘时,陶老师让我绘制设计图纸,并在科学发现室里建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镜子迷宫……就这样,在一个个教育梦想被点亮的过程中,我深深地爱上了幼儿教育。”
  她笑着说,“因为热爱所以创新,因为创新所以热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她实现了超越。每当看到优秀的教学素材时,沈颖洁都会迫不及待地思考用怎样的方式与孩子们共享。
  她有一节省级展示课,灵感来自煮面条时的惊喜。她偶然发现面条在开水中竟然非常规则地形成一个圆圈,在锅内翻滚,煞是好看。这样的有趣现象真该和孩子一起分享,于是她设计了肢体表演游戏《面条舞》,带领孩子观看视频,并想象自己是一根有趣的面条,由硬变软,随着水温而抖动、旋转和缠绕,最后让孩子们相互缠绕变成一碗味道各异的“拌面”。
  针对教师的成长,在沈颖洁看来,观念转变很重要,只有观念转变才有创新。“以前备课,我是先想做什么事情可能会促进儿童发展,最后再来定目标。后来,先去想儿童需要什么,再设置目标,寻找素材。这种转变,基于解决儿童存在的问题,助力儿童发展。”
  平日里,沈颖洁看到一种新型的材料、一组充满创意的环境、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区角,她都会分享给更多的老师们。每当她产生一些新的思考、琢磨出一些方法,她都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2013年,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10年之际,她用心梳理,终于形成了24万字的专著《与孩子其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践性解读》。
  “当我在老师们的微信中看到‘看得懂、可以学、很有用’的评价时,我倍感欣慰……幼儿教育,让我永远保持着对儿童的敬畏、对生命的赞叹、对成长的渴望!我想,我会在幼儿教育这条路上一直一直地走下去,因为,我是——幸福的儿童研究者!”
  时间在我的聆听总悄悄流逝,它浸透着沈颖洁关于“儿童”的思考。沈颖洁还没有诠释这句话的定语“幸福”二字何意。但是,我和她,还有阅读这篇文章的你,都已经知道,她是幸福的。这句话虽然很普通,令人无法燃烧,却藏着一颗永远的童心。愿所有的教师都能将这句话“做一个幸福的儿童研究者”当作永恒的追求。
其他文献
图书介绍  《狼图腾》  姜戎著  这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经典史诗小说,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書”,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获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已步入中年的我对“狼”缺乏理性的认识,脑海中对狼的印象大多是贬义的,总会联想到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词藻,直到读了《狼图腾》一书
期刊
阅读了由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加强副教授撰写的《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一文后,我备受鼓舞,心情久久难以平复。重拾工匠精神,这不仅是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千万家庭的需要。新時代的“教书匠”就是要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热爱工作、关爱学生,不埋怨、不抱怨,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穷尽一生磨炼技艺,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和极致。  重拾工匠精神,就是从尊重教育经验做起。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
期刊
小菜园中喷红的西红柿垂坠在枝头,挂着几滴雨丝,笑意盈盈地迎来了新的小朋友。向日葵的种子中渗透了一些水分,精神饱满。端坐在南京市实验幼儿园门口的机器人发出了“欢迎小朋友们”的邀请。  又是一个忙碌的早晨,那就从这里说起吧!  主题活动以幼儿口吻呈现  时间回到1955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的共同筹划下,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园成立了。这所幼儿园从开办时就有明确
期刊
工作室简介  杨翠平名师工作室设立在河南省林州市实验幼儿园内,2016年10月被河南省安阳市委组织部、教育局联合命名为“安阳市名师工作室”。2018年2月被评为“安阳市四星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杨翠平。现任林州市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先后荣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幼儿园名师、安阳市幼儿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工作室秉承“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共促幼教事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童谣以其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的特性,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学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应以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价值观念的碰撞为机遇,在传承中有效利用并创新童谣,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传承,如何创新?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熟虑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我园结合每周五的“方言日”活动,依托童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努力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期刊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能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还能丰富和深化幼儿园课程资源。我园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进区域”活动,是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融入区域,以区域环境或游戏的样态呈现,让幼儿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期刊
幼儿园小班幼儿喜欢涂鸦和撕纸等简单的手工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幼儿的撕纸是“捣乱”“搞破坏”,忽视了撕纸活动的积极意义。科学研究发现,撕纸活动是锻炼幼儿手部肌肉,促进其精细动作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幼儿在撕纸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逐渐提高手部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灵活性,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幼儿的专注力、耐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会有所提升。  为此,在小班新生初入园阶段,我园纸工教研
期刊
作品分析  《孩子,狗,老人》是一本无字绘本,书中的三个角色分别是:孩子、狗、老人。早上,妈妈要去上班,小男孩默默也要独自去上学。但是,对独自上学这件事情,默默深感无奈,他很孤独,很害怕。当走进一条漆黑的隧道时,一只恶狗迎面而来,朝着他恶狠狠地叫着,默默吓得跳了起来。还有另一件可怕的事情——学校附近坐着一个醉汉,他会不会打孩子呢?一路上,默默惊慌失措,不断奔跑,终于来到了学校。放学后,正当他一筹莫
期刊
又到了梦开始的月份——九月,一群稚嫩的孩童走出爸爸妈妈的怀抱,开启了全新的幼儿园生活。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固有的家庭生活变为多样化的集体生活,这些转变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知道,幼儿园是为3~6岁孩子提供学习场所、提升其各方面能力、让其初步接触社会且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的地方。对许多父母而言,让孩子上幼儿园只不过是理所当然地“走程序”。除了
期刊
一、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当前的问题  经济、社会、教育,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形态,这在中国社会政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在经济层面,不断预警的人口出生率,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提供方便可靠的幼儿教育服务,提高人口生育率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第二,在社会层面,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将乡土中国的大家庭养育模式转变为核心家庭抚养方式,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