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史秀英”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k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页一大一小两张照片,都是摄影界牛人拍摄的:大照片为崔益军所摄,小照片为祖忠人所摄。
  先说小照片。好多年了,娱记们访不到美丽的向梅。无论通过何种门路,无论怎样说服利诱,她就是不愿面对记者。有人分析可能是她长久没有在银幕上塑造形象了,有人分析可能岁月流逝,她的美丽打折扣了。可是,祖忠人居然在新近拍到一张向梅的照片,她依旧光彩照人。这张摄于2012年的照片让我小小惊喜了一下。据了解,这是向梅在上海影城参加《红色娘子军》50周年纪念活动中与影迷们的合影。不能不感慨,还是“吴琼花”祝希娟“面子大”,毕竟她们是“红色娘子军”的“连友”……
  再说说大照片。那是1992年1月的一天,崔益军到黄宗英家中采访,一睹影片中“甜姐儿”的风采。黄宗英老师一边招呼着他,一边忙里忙外做着家务,举手投足间透出优雅。黄宗英非常健谈,也很幽默。谈到家庭生活,她说自己是一位不错的家庭主妇,烧一手好菜。说时她就要去菜场买菜,说要烧几个好菜让崔益军尝尝。崔益军提出陪她一同前往,黄宗英一口答应。不料,在去菜场的半路中,巧遇电影演员向梅,两人便热络地停下招呼,向梅看看黄宗英身后的崔益军,便问道:“家里来亲戚啦,怎么现在去买菜?”黄宗英哈哈一笑,道出崔益军的记者身份。然后崔益军在一旁静静地听她们聊天,内容都是些柴米油盐、生活琐事。在她们聊天时,崔益军按下了快门……
  回说本文标题。
  “史秀英”是向梅在《保密局的枪声》中饰演的我地下工作者的名字。电影刚开始,夜晚。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独自行走在上海街头。突然,几名特务围住了他……然后一只手在黑暗中叩响一扇门,门上忽地开了个小口子,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露出来。门开,“史秀英”现出全貌。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最美丽的女性。那一年,我八岁。
  这部电影迷住了我,除了向梅,还有里边的男一号陈少泽,当年片子里看上去还有点微微的baby fat。整个20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我求学时期,资讯远比今日匮乏,但我执拗地追踪和《保密局的枪声》有关的一切。可以说,我对文艺界八卦的爱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知道了陈少泽是上海青年话剧团的;电影里地下党处置叛徒的百乐门舞厅,我念书那会那叫“红都电影院”。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某天下雨,红都门前的水泥顶棚坠落,砸死了一个行人。顺便说一句,当时坐在电影院里听到“百乐门”三个字的震撼,远超过若干年后知晓“天上人间”。
  我对“史秀英”的喜爱如此强烈,以至于到了爱屋及乌式的变态。影片上映30年后,我在一个椰某鹿龟酒的广告中,一眼认出了其中一位老者,正是电影中被陈少泽“代表人民”做掉的那个叛徒。
  向梅后来在我念中学时还主演了另一部谍战片《蓝色档案》,扮相还是那样的沉静、美丽。电影里有个著名的坏人“老特务赵康”,由《小城之春》里的李玮扮演。“老特务赵康”的诨名,在很长时间里被我们用于形容同学里阴鸷低调又高智商的那些家伙。其实银幕上每当赵康和向梅周旋时,我心里总是不屑:捉摸你个头。这么端正漂亮的女特务,能是你们那边的吗?
  好了,该说说为什么本文的题目里会有“我的”这两个过于亲昵的字眼了。三年级时,学校组织去看电影《琴童》。我很开心,在《保密局的枪声》上映几年后,我再次见到了她。回来后,我写的影评作为范文第一次在班级上被语文老师盛赞并朗读。那一刻,如同前一阵我儿子微博上的作文被姚晨转发了一样,我的心情,一下子爆发了。允许我表述得夸张一点,如果没有“史秀英”——向梅,也许你们今天完全看不到这篇文字。而我或许不会从事和文字有关的职业。
  事实就是这样。在我还不认识奥黛丽·赫本的年代,“史秀英”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女神。对一个生活在五角场小镇的边缘少年,这种情愫已经足够化作动力,让他无限接近神奇的大银幕、史秀英。
  我只是遗憾,在以后的岁月里,没能在银幕上看到更多她的影像。她最美丽的年份,被永远地在黑暗的等待中消耗殆尽。“史秀英”算是惊鸿一瞥,抓住了一丁点儿青春的尾巴。
  八岁那年,一名小男孩的青春和她的“追尾”。今天,41岁的中年文艺男,翻检出泛黄的记忆,向一位美丽的老太太(那是一定的),表示致敬。
其他文献
“浦江流芳”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启动  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共享老艺术家们的精品佳作,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他们为艺术奋力拼搏、一以贯之、执着追求的精神,由市文联主办、市文明办指导的“浦江流芳—2013上海美术·书法·摄影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暨社区巡展”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共有55位
期刊
台北,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此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收藏家六百多人集聚一堂,有话要说。他们想说什么?意欲何为?综观之,一言以蔽之,是想探讨和解决“收藏,做什么?”的问题。  此次收藏大会放在台北开,甚为明智。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现实范例提供答案。此番,不管是在台湾收藏家的私宅里,还是在精英收藏家组成的收藏组织“清玩雅集”纪念藏品展上,不少参会藏家感触良深:两岸的收藏文化差异甚大,大陆收藏
期刊
每当提起上影厂老演员、著名喜剧艺术家关宏达,我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两幅画面:第一次见老关的情景,以及最后一次告别老关,喜剧开头,悲剧结束。  1963年9月我分配到上影演员剧团工作,第一天报到,布加里老师带着我和在剧团参加学习的老演员见面。那天老关坐在藤椅上正和曹铎、方伯、韩非聊天,布老师一一介绍后,我向几位老演员致意并握握手,老关也急忙站起来和我握手,只见他坐的藤椅也跟着他一块儿起来了,曹铎一把按
期刊
掩映于徐家汇公园内的小红楼,是中国唱片出版业的地标建筑。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百代公司在此设厂生产钻针唱片。三十年代英商音乐电器实业公司接手后,在小红楼旁新建一座300㎡录音室。录音采用话筒电声放大的“电气录音”,添置了先进的翻片设备,机械重锤原动刻纹机及光学测试频率器等,装备24台半自动压片机。成为当时我国和东南亚地区设备最新、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唱片出版制作中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任光在上海百代
期刊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原风—河南文化周”不久前在上海举行,活动内容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展览、广场演出、文化讲座和节目交易五部分,其中来沪展演的话剧《红旗渠》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了轰动。随着《红旗渠》演出精彩落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文汇报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承办,上海
期刊
主持人: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相声这一原本流行于北方的曲艺艺术形式,在上海扎下了根,并且逐渐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绚丽花朵。不仅成立了好几个专业社团,更推出了诸如金岩、赵松涛、王自健等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有的深入基层,有的走上电视,有的扎根剧场,以年轻人特有的拼搏与努力在上海的演出市场站住了脚跟,并引起了一股热潮。在座的很多曲艺界前辈见证了海派相声的起起伏伏,未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高龙海(
期刊
2011年发生了很多事——  那一年,京沪高铁开始运营了;  那一年,最高法院出台了新《婚姻法》  司法解释三;  那一年,卡扎菲被利比亚人推翻了;  那一年,王丽云和编剧吵起来了。  啪!(惊堂木)——看官,吵架?女主角和编剧?还是在新剧的开机饭上,这还了得!  王丽云,梅花奖得主,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的演员,她和名不见经传的编剧在《丈母娘来了》的开机饭上争执起来。为什么呢,这要让旁人猜,想都不用想
期刊
老友左泥驾鹤西去,倏忽已八个年头了,缅怀之情无时或释。左泥不仅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作家,更是编辑《重放的鲜花》一书的资深责任编辑。想起那年一起参加京华笔会,在“梅园”踏雪赏梅的情景,物迩人遐,记忆犹新。那天特别寒冷,我们却兴致勃勃。园并不大,但亭台水榭,秀楼飞檐,古色古香;四周假山环绕,遍植腊梅,因此誉满京华。隆冬季节,梅花盛开,赏梅者如潮。我和左泥坐在腊梅拱卫的八角亭里品茗赏梅,凛冽的寒风送来腊梅缱
期刊
壹  1964年,江青来上海,与张春桥一起组织姚文元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第二年姚文发表,引起文化知识界很多人的不满。当时身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张春桥听到后,便设计“引蛇出洞”,命令有关报刊邀集一些专家、学者座谈讨论,鼓动大家发表意见,然后再把他们的意见整理出来,以备批判之用。李俊民也是被邀参加座谈讨论者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作品,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都成了封资
期刊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  翻看陈希米的文章,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个,《旧约·诗篇》的这一段文字被一个女人顺手放在了开篇,用得那么狠,内心又那么皎洁,真是明月一样的句子,展现了她的惊人的才华。  38岁高位截瘫的他娶了她,60岁时他撒手西去,携手22年,她都相伴他左右。她嫁他的时候,他的朋友感叹“这个带有音乐之声姓名的太太很年轻、很美丽、很温柔、很明朗,气质仿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