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遵循“自然教导”的根据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1986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在高校教育中把握“自然的教导”这一原则,就需要分析这一原则的性质和特征,这是遵循它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分析,我们将发现,“自然状态”不是现成的存在体,而是通过反思得来的,因而,遵循“自然的教导”就要求我们在理性中不断反思,而不是从现实中寻找模范。
  [关键词]高校教育 自然教导 自然状态 分界点
  
  我们希望在高校教育中贯彻“自然的教导”这一原则,然而,“自然的教导”是不是一种现成的模型,我们可以将教育实践拿去和这一模型做对比,看看这些教育实践是否符合这一模型的要求呢?为了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地运用这一原则行事,我们首先要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读过卢梭《爱弥儿》的人都清楚这一点:在卢梭关于教育的观点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要按照教育对象的“自然”去引导。卢梭坚持这一观点的第一个前提是:“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①值得注意的是,在卢梭的论点中,“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或者说自然的东西不是想当然的一个对象,而是那些最为原始和未经任何人类事物影响的东西。既然未经任何人类事物影响,当然就不会带有任何人类社会的善恶或高低的区分。要找到这样一种自然状态看起来似乎比较容易,但事实上可能不是这样。首先我们想到的是这样一种自然状态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存在体,它就在某个人成长过程的某一阶段上,这一阶段是在此人受到社会影响之前的整个时段。那么,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受到社会影响的?有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将人未受到社会影响和受到社会影响严格区分开来?
  一、以智力成型为分界点来分析自然状态
  我们首先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分界点。有人可能认为这一分界点就是人的智力成型的时间点。人的智力发展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没有绝对一致的标准,智力包含很多因素,比如记忆力和想象力等等,但是我们不是在做智力实验,不需要将智力的因素一个一个拿出来研究,既然我们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统一标准,就不妨自己来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标准只要符合一般的常识就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根据人们的普遍认识,我们指出,人的智力成型的标志包含人开始拥有较完整的记忆,可以自由地构想出一些其自身在现实中没有获得过的事物的印象,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具体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开始具有较为完整和连贯的记忆,并且在某些时候能够构想出一些未曾见过的事物,还在自身的某些行为上能够做出判断来,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人已经在智力上成型了。而不是说,只要这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或者在某个时刻不符合其中的一个方面就被视为智力不成型。在这一标准上不求全不全面而是求存不存在。换言之,这些标准是存在命题而不是全称命题。
  之所以要用存在命题而不用全称命题来描述这些标准,是因为任何一个人无论其智力多么健全也不能保证每时每刻都符合上面这三方面要求。一个人突然忘记某个事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一个人忘记了某个事物就断定他是智力不成型的。同理,一个人也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迷惘,这个人此时可能是陷于感情的困惑,也可能是陷于某些道德困境中,我们无法断定。所以,如果用全称命题来描述以上准则,恐怕智力成型这一判断早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实在没有一个人符合这一要求。
  既然智力成型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而智力成型就表明对一些事情或者具有完整的记忆,或者具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或者具有自我行为判断的能力,那么,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对任何事情的完整记忆,也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更没有对自我行为的判断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完全不受社会的影响。这样的人当然存在,刚刚出生的婴儿,大多数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儿或者有些学会了说话但还只有3、4岁的幼儿,他们可能对任何事物根本就没有概念,或者他们还不能形成连贯完整的记忆,根据以上的观点,这些小孩就完全没有受到社会的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论述到什么程度,我们始终要遵循实事。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总是发现一个小孩子尽管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可以结结巴巴地发出一些类似于说话的声音,他们也可以说出一些单音节词,这些词甚至已经接近成年人的发音标准,说话这一行为显然是人类社会的特性,如果小孩不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他怎么可能模仿说话?这正是社会影响的有力证据。因此,智力成型说是不可靠的。
  二、以意识的形成为分界点来分析自然状态
  既然智力成型说靠不住,我们于是假设这一分界点是人的意识的形成,当一个人开始具有意识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开始受到社会影响了。对一个人具有意识这一要求明显低于对一个人智力成型的要求低。这一要求不需要一个人对任何事物具有完整的记忆,也不要求一个人对任何事物具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更不需要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换言之,一个人只要对某些事物具有零星的记忆并随时可以主动将这些记忆呈现出来,或者有目的的作出某些行为,我们就说这个人的意识已经形成了。幼儿可能对某件事情的其中一个环节或者一个瞬间留有印象,但是他不能将整个事件回忆起来,也不明白整个事件的意思,这是幼儿意识形成的标志,另外,幼儿也可能为了表达一些需求而模仿大人说话,模糊地发出一些类似于说话的声音,或者说出某个单词、音节,这也是幼儿意识形成的标志。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一个人受到社会影响的范围扩大了,至少看起来解决了在智力成型说中遇到的困难。
  但是,我们接着就发现,更小的幼儿作出的很多行为可能完全不具有任何目的,或者说这些目的只是大人从自身的角度加给幼儿的,对幼儿本身来说,他们完全不去考虑这些目的,与其说这些对象是他们的目的,不如说是他们本能的结果。例如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要吃奶,他吃奶的时候当然不会告诉自己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健康要去吃奶——他就是饿了,仅此而已。在这些无目的的行为中,当然包含了他无目的地模仿大人说话这类行为,而模仿大人说话这类行为就是一个人受到社会影响的体现,由此看来,意识说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就只好得出结论:人一出生就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苦苦寻找的这一分界点就是人的出生这一刻。然而,如果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就不能从一个人的一生中找出一个分界点来区分他是否受到社会影响。所以我们一开始对这一分界点的假设就是不成立的。同时也认识到,人是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就开始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不去考虑那些狼人的故事,毕竟这些故事完全不在社会这一范畴内,一个人一辈子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又谈何受到社会的影响呢?)的。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一个分界点将他受到社会影响的时期和没有受到社会影响的时期区分开来,因而,对人而言,也就没有一个自然状态现成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个自然状态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它何以显示出其重要性?
  人的理性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都可以有所建树,一个方向是通过发现某些简要而基础的客观事实,经过严密的推理得到较为复杂的结论,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反思现有的某些事物,将事物中的某个或某些因素找出来进行独立地思考。我们再自然状态这一事物上显然已经不能按照第一种方式走下去了,所以,这种自然状态虽然不能在现实中找到成型的东西,但是在理性思维的批判方面,我们可以将自然状态独立出来加以考虑,以把握它的意义所在。
  如何做到将自然从我们的复杂状态中独立出来,我们或许可以从卢梭的下面这句话中窥见一斑:“是的,它们的来源都是自然的;但是,千百条外来的小溪使这个源头变得很庞大了,它已经是一条不断扩大的大江,我们再其中很难找到几滴原来的水了。我们的自然的欲念是很有限的,它们是我们达到自由的工具,它们使我们能够达到保持生存的目的。所有那些奴役我们和毁灭我们的欲念,都是从别处得来的,大自然并没有赋予我们这样的欲念,我们擅自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欲念,是违背它的本意的。”②其中,“那些奴役我们和毁灭我们的欲念”就被排除以后,剩下的欲念就可以被视为自然的欲念了,同理,那些奴役和毁灭我们的事物被排除以后,就剩下了自然的事物,这些自然的事物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自然状态。从这一点还可以看出,凡是符合自然的事物总是具有善的属性,或者说,凡是对人类而言具有善的性质的事物往往都是出于自然的事物。
  [注释]
  ①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
  ②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8~289。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杨晓明.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研究[G].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3]范文曜, 马陆亭.高等教育发展的治理政策:OECD与中国[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符华兴.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孔建益,顾杰.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G].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其他文献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学院注重学生财贸素养的构建养成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动手培养,并将《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和《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竞争能力。秉持校企合作“就业导向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化;我们学院围绕“一出一入,以出带入”为中心,
期刊
[摘要]针对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教学实例分析了静态和动态两类直观性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强化直观教学的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计 直观教学 多媒体    一、前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各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的设计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对象都是一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培养21世纪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从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环节强化等方面探讨了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工程 创新型人才 本科教育改革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突出表现为综合国力竞争,其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面对21世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
期刊
[摘要]从目前国内大学农林类物理教育的现状出发,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教育在农林类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存在原因做了简单的剖析,由此提出了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专业方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发展的速度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关键词]大学物理人文教育教育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院校或综合院校工科专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
期刊
[摘要]一部世界历史就是一部对人本身的追问史、一部人学史。从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尔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阿波罗神庙墙上的“认识你自己”到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旗帜下的“人的发现”,再到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能动性”的强调以及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直观的”“类的”人。以往的哲学家们解放了人的思想,发展了人的个性,但都只是抽象直观的看待人。马克思扬弃了先前哲学家们抽象的直观的理解,诉之于实践的理解,实现了人学
期刊
[摘要]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现行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有3个,即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学,而且多是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或特色专业。本研究认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监测与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教学则是拉动专业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主线。针对森林资源类专业建设,本文重点探讨教学监测与评估体系构架。研究筛选10个项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使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难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像幽灵一样还在空中徘徊。历史教学知识教条化、机械化,历史思维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情感体验众人一面、众口一词。这些为新课改的推行带来了阻碍,但无言中也提出了期许和挑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生命律动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读懂历史,理解历史
期刊
[摘要]论文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思维方程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思维方程以已知条件因子和待求结果因子为核心,经过思维定向发散,在二者之间建立有关联的线索因子,确定攻关方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课程教学的实例,阐述了应用思维方程的方法和扩展应用的思考。  [关键词]思维方程 思维定向发散 思维能力培养    大学的学习过程,是知识和方法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思维
期刊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提出的要求。汉字是个万花筒,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形体美,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同时,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开拓识字渠道,让识字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识字能力。在教学中要关注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关键词]化学 新课标 以学生为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