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份箭筈豌豆品种(系)在青海作秋绿肥的能力评价

来源 :草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xhjj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箭筈豌豆是我国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之一,麦田套复种箭筈豌豆是青海等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结合措施.在青海农区,田间条件下分析了47份箭筈豌豆品种(系)分枝期和初花期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累积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箭筈豌豆品种氮磷钾吸收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作绿肥栽培的品种(系).结果表明,47份箭筈豌豆资源初花期鲜草产量及氮磷钾累积量分别为21.33~47.31 t·hm-2、100.34~212.51 kg·hm-2、10.31~25.25 kg·hm-2和63.89~140.41 kg·hm-2.匈牙利初花期鲜草产量、氮钾累积量均最高,比当地主栽品种西牧333分别提高了58.92%、44.78%和54.40%.7501磷累积量最高,比西牧333提高了27.78%.两个时期生物量及氮磷钾累积量10个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排名前五的品种分别为匈牙利、草原79-1、清水河麻箭豌(麻色)、324和黑皮741箭豌,匈牙利综合得分最高(6.84),751箭豌得分最低(-3.87).聚类分析显示,氮磷钾素吸收能力均聚为强、中、弱3类.氮素方面,吸收能力强的有4份资源,占8.51%,包括初花期氮累积量最高的匈牙利;吸收能力居中的有33份资源,占70.21%;吸收能力弱的有10份资源,占21.28%.磷素方面,吸收能力强的有7份资源,占14.89%,包括初花期磷素累积量最高的7501;吸收能力居中的有28份资源,占59.58%;吸收能力弱的有12份资源,占25.53%.钾素方面,吸收能力强的有8份资源,占17.02%,包括初花期钾累积量最高的匈牙利;吸收能力居中的有37份资源,占78.72%;吸收能力弱的有2份资源,占4.26%.47份箭筈豌豆资源的氮磷钾吸收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氮磷钾吸收强的分别有4、7和8份,这些资源平均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分别达到200.62 kg·hm-2、23.10 kg·hm-2和115.23 kg·hm-2.种植箭筈豌豆可显著降低分枝期和初花期土壤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能够充分利用休闲期土壤养分.综合来看,主成分分析显示排名前五的品种中匈牙利、草原79-1、清水河麻箭豌(麻色)和324表现较强的氮、钾吸收能力,草原79-1和匈牙利表现出较强的磷、钾吸收能力,可作为青海省有潜力的箭筈豌豆品种(系)在生产中验证.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部分土壤养分和质量明显下降.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方面被广泛应用,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活性水平.然而,生物质炭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土壤养分、腐殖质组成及含量来提高黄绵土理化性质尚不清楚.以黄土高原黄绵土为研究对象,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6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0、10、20、30、40、50 t·hm-2)的4年定位试验,测定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结合态腐殖质构成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 t·hm-2及以上时能显著增加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
为探究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耐盐生理及其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0%,0.2%,0.5%,0.8%浓度的NaCl处理奇岗和不同基因型南荻,测量NaCl溶液胁迫下的MlNAC2基因相对表达量和6个耐盐指标,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南荻MlNAC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在不同材料之间差异较大,L2,L6,L9,P1出现10倍以上增加,而L1,L5,L8,L10变化量都在3倍以内.生理指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脯氨酸与无胁迫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丙二
草地灌丛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驱动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川西高寒灌丛化和未灌丛化草地为对象,分析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主要富集在0.053~0.25 mm团聚体内,灌丛化降低了团聚体内生源物质含量.2)灌丛化后团聚体内C/N、C/P和N/P均呈增加趋势,且C/N最大值出现在>2 mm团聚体中,而C/P和N/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小值分别出现在
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茎盐生草、刺沙蓬和雾冰藜是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防风固沙林草本层的优势植物,在维持过渡带生态功能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上述3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大面积取样,对其地上、地下各构件数量性状和生物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3种植物在营养生长期不同阶段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揭示3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策略,为深入认识其生态适应机理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保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营养生长期间,3种植物的构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变异程度不同,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
针对中国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种植模式单一、产量水平低下的草业畜牧业生产现状,探究更为有效的灌水模式以提高牧草产量,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7种调亏灌溉模式(拔节期轻度亏水BW1: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BW2: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BW3: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KW1: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KW2: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KW3: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QW0:75%~85%为对照)对混播草地土壤水分
为探究4种豆科牧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相互关系.利用Illumina H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种豆科植物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u、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蚕豆Vicia fabaL.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真菌优势类群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4种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67532条有效序列和966个OTUs (Operational taxon
为了揭示蓟马为害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叶片和茎秆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苜蓿耐害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I-1,比较蓟马为害后苜蓿叶片和茎秆的显微结构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表明,受害后,R-1和I-1苜蓿的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锯齿边缘消失,细胞显著隆起,气孔缩小,单位面积细胞和气孔数显著增加.在茎秆中,维管束间距和直径变小,维管束细胞减少,厚角组织宽度下降;表皮细胞变短变窄,细胞和气孔数明显增加.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收缩,液泡变小,叶绿
为解决青海省环湖地区饲草资源与种植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本研究在青海省海北州开展了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饲用型豌豆(Pisum sativum)同行混播处理下饲草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的差异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区最适混播比例,以期为高寒地区饲草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个混播处理中,混播处理150 kg·hm-2小黑麦+60 kg·hm-2饲用型豌豆处理的干草产量最高,达12307 kg·hm-2;混播处理120 kg·hm-
为探索不同抗虫性苜蓿品种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的特征,本试验以线虫为生物指标,对\'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2\')和\'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aoyuan No.4\')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草原2号\'感虫苜蓿根围土壤线虫种类及数量显著高于\'草原4号\'抗虫苜蓿;\'草原4号\'土壤线虫富集指数(Enrichment
针对半干旱区退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饲草产量低、品质差问题,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深松浅旋程度:深松30 cm+浅旋5 cm(S1Q1),深松30 cm+浅旋10 cm(S1Q2),深松40 cm+浅旋5 cm(S2Q1),深松40 cm+浅旋10 cm(S2Q2),深松50 cm+浅旋5 cm(S3Q1),深松50 cm+浅旋10 cm(S3Q2)以及不做处理(CK)对半干旱区退化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生产性能及饲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评价其改良效果.3年试验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