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有助于学校的德、智、体三育的实施。正像一本书籍中总结的“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成为高尚之美;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融化在体育中,就成为健壮之美……”。若能把美育同其他各育结合起来,就可以使真、善、美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我是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深知美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一套美育形象教学法,通过引入美术、音乐、话剧等表现形式,将美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一、引入美术因素
它主要包括挂图、手绘简笔画、板书创意画三种形式。
(一)挂图。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时,可展示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对单拱石桥、联拱石桥等说明对象在头脑中产生形象性的认识,再结合课文,图文对照,体会说明顺序与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记叙文,如《老山界》,可以展示红军举着火把,排开队伍在“之”字形山路上,连夜登山的挂图,会给学生留下极强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手绘简笔画。这种形式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兴绘制简笔画。如学习《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与学生共同体味课文中介绍松鼠外形的文字,一边在黑板上绘出一只松鼠简笔画的形象,突出松鼠外形的几个特点,引导学生产生形象性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描写性文字在说明文中的应用。还可绘出松鼠窝的结构,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介绍,充分理解松鼠窝的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对它的搭建和形状进行说明的。
(三)板书创意画。这是将视觉艺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教师通过课文情境,创造性的绘制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即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想象、创造。如在学习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教师可根据诗意首先画出掩映成趣的竹枝和桃花,学生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再画出江水上的游鸭,学生诵读“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再绘上蒌蒿与芦芽,学生诵读“蒌蒿满地芦芽短”时,教师提问“‘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是否能在画面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色彩斑斓的画面还可直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引入音乐因素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背景音乐的引入,主题音乐的引入和相关音乐的引入。
(一)背景音乐的引入。如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故事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前,由教师放《阳关三叠》的古曲,并在乐曲声中范读这首诗,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再次放《阳关三叠》,让学生在这一背景音乐中朗读这首诗三至四遍,学生一般都能当堂成诵,并从情感上深刻理解诗意。
(二)主题音乐的引入。这种音乐形式是针对有音乐内容与音乐效果的课文来来进行的。如学习《白毛女》这篇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歌剧音乐,尤其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经典片段,更可以使学生对歌剧产生理解,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加深对歌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课文《打渔杀家》选段也可以采用这种主题音乐的方法,课堂上以欣赏戏剧唱腔为主体,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歌剧的主要特点。
(三)相关音乐的引入。这一方式是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音乐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闻乐生情,锻炼联想、移情能力,从而增加课文感染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记一辆纺车》时,可以先放郭兰英唱的《南泥湾》,再向学生介绍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知识。学习《从宜宾到重庆》这篇解说词时,可播放《长江之歌》,再介绍浩荡长江的流经区域等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再引入《话说长江》这部电视系列节目,进而引出课文。
三、引入话剧小表演
话剧小表演就是将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记叙文、小说、寓言故事等课文改编成话剧小剧本,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组织学生课下准备,当谈表演,并请坐在下面的学生观众评议,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这种形式活泼生动,可使学生的理解、表达、表演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同时更可帮助他们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正确理解情节结构的安排,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化训练他们的创造力。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可请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两列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最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特点。此外还有小说《变色龙》《七根火柴》《伊索寓言》等都可以在教室辅导下改编成小话剧,进行课堂表演。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术、音乐、戏剧表演等因素的引入,并不全是把音乐、绘画、艺术表演等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取向。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全面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加深学生对美的艺术的认识理解,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种美育形象教学法寓教于乐,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以使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我是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深知美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一套美育形象教学法,通过引入美术、音乐、话剧等表现形式,将美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一、引入美术因素
它主要包括挂图、手绘简笔画、板书创意画三种形式。
(一)挂图。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时,可展示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对单拱石桥、联拱石桥等说明对象在头脑中产生形象性的认识,再结合课文,图文对照,体会说明顺序与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记叙文,如《老山界》,可以展示红军举着火把,排开队伍在“之”字形山路上,连夜登山的挂图,会给学生留下极强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手绘简笔画。这种形式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兴绘制简笔画。如学习《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与学生共同体味课文中介绍松鼠外形的文字,一边在黑板上绘出一只松鼠简笔画的形象,突出松鼠外形的几个特点,引导学生产生形象性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描写性文字在说明文中的应用。还可绘出松鼠窝的结构,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介绍,充分理解松鼠窝的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对它的搭建和形状进行说明的。
(三)板书创意画。这是将视觉艺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教师通过课文情境,创造性的绘制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即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想象、创造。如在学习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教师可根据诗意首先画出掩映成趣的竹枝和桃花,学生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再画出江水上的游鸭,学生诵读“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再绘上蒌蒿与芦芽,学生诵读“蒌蒿满地芦芽短”时,教师提问“‘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是否能在画面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色彩斑斓的画面还可直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引入音乐因素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背景音乐的引入,主题音乐的引入和相关音乐的引入。
(一)背景音乐的引入。如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故事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前,由教师放《阳关三叠》的古曲,并在乐曲声中范读这首诗,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再次放《阳关三叠》,让学生在这一背景音乐中朗读这首诗三至四遍,学生一般都能当堂成诵,并从情感上深刻理解诗意。
(二)主题音乐的引入。这种音乐形式是针对有音乐内容与音乐效果的课文来来进行的。如学习《白毛女》这篇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歌剧音乐,尤其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经典片段,更可以使学生对歌剧产生理解,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加深对歌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课文《打渔杀家》选段也可以采用这种主题音乐的方法,课堂上以欣赏戏剧唱腔为主体,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歌剧的主要特点。
(三)相关音乐的引入。这一方式是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音乐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闻乐生情,锻炼联想、移情能力,从而增加课文感染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记一辆纺车》时,可以先放郭兰英唱的《南泥湾》,再向学生介绍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知识。学习《从宜宾到重庆》这篇解说词时,可播放《长江之歌》,再介绍浩荡长江的流经区域等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再引入《话说长江》这部电视系列节目,进而引出课文。
三、引入话剧小表演
话剧小表演就是将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记叙文、小说、寓言故事等课文改编成话剧小剧本,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组织学生课下准备,当谈表演,并请坐在下面的学生观众评议,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这种形式活泼生动,可使学生的理解、表达、表演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同时更可帮助他们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正确理解情节结构的安排,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化训练他们的创造力。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可请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两列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最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特点。此外还有小说《变色龙》《七根火柴》《伊索寓言》等都可以在教室辅导下改编成小话剧,进行课堂表演。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术、音乐、戏剧表演等因素的引入,并不全是把音乐、绘画、艺术表演等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取向。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全面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加深学生对美的艺术的认识理解,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种美育形象教学法寓教于乐,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以使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