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总经理戴承钧:3D还有数年的荣景

来源 :电影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b5503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班出身的戴承钧先生来自海峡对岸,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在中国电影市场耕耘了13年,参与了许多电影电视的设备提供和技术支持。上海电影设备展和论坛期间,戴总拔冗接受本刊专访,拉起了“家常”。
  您做电影这一行,一定是喜欢电影之人了?有什么特别关注的呢?
  是的,我一直喜欢电影,现在又非常专注于3D相关的技术,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国内外的3D电影拍得不管好坏,只要发正版蓝光碟我就会购买。我买碟不仅是为了看,更多地是将里面的素材当教材,播放给圈里的人或是培训的学员看,有许多片子国内并没有上映。有的片子很精彩,可以学习借鉴,而有的有失误或处理不当,则可引以为戒。
  其实我对涉及新技术的电影都会格外关注,例如《地心引力》,这是一部故事和3D效果表现都非常棒的电影。现在有许多电影、剧本非常好,剧本写得非常棒,比如最近的《明日边缘》,即使主题创意被玩过很多次,但用得仍然很好,合乎逻辑,引人入胜;有些科幻电影编到末尾就不合逻辑,则索然寡味。所以一部电影不管是3D或是2D,剧本都非常重要。
  巧妙的利用了打破时间线到电影故事中的例子还有《土拨鼠之日》、以及德国的《罗拉快跑》等等。
  《罗拉快跑》的故事脚本太棒了,别出心裁。故事结局有3个版本,我觉得3个版本都很有意思。导演清楚地告诉你,只要一转念,时间点稍微不一样,发生的故事就完全不同,就像人生一样,各种可能都有。当然你必须忍受电影中有很多重复镜头。
  事实上我们以前学编剧的时候教材中会列出编剧的所有可能,以及一个剧本能运用的各种元素,你要做的是combination(结合),你可以把很多不同的元素加在一起,写出一个故事,就像《明日边缘》和《土拨鼠之日》,都利用了时空重复的元素,一个加上了战争的元素另一个加上了节庆的元素,就写成了千差万别的故事。
  那是否感觉现今电影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电影拍摄人员专业素养还不够呢?
  我个人看法是,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你要无所不通:比如音乐、摄影、美学修养。搞电影先需要成为通才,了解电影的整个流程,然后才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发展钻研你喜欢的东西,比如专门钻研摄影、编剧、导演,找准个人的定位,塑造各自的个性。如果一个摄影师对剪接完全没有概念的话是比较危险的。也因此,每个导演的特长就不一样:张艺谋能拍出《英雄》这样的色彩搭配和场景,除了有幕后美术团队支持外,他本身是做摄影出生,所以美感功底深厚,明明是一场杀戮戏也能拍得很美。
  没错,第五代导演都比较注重这一部分,功力较好,而新一代导演是否不再重视这些了呢?
  我觉得每一代都有很不一样的导演,法国新浪潮时代中有很多导演很纪实,不在乎镜头晃不晃,图像清晰不清晰,只是很写实地拍东西。现在电影很不一样了,现在是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拍一部故事片的时代,在电脑软件上就能剪。但我觉得最终要做下去还是要回归到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拍电影是很花钱又很现实的,没有票房就没人再投资你去拍摄,除非你自己有资金。拍电影是要给人看的,电影需要人来支持,一个观众能付出的最高昂金钱代价是买你的正版光盘。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影片最后还是要跟商业结合,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
  是的,影片好坏有不同的标准,即使烂片可能也有卖点,也要辩证地研究,客观地评价。
  比如《爸爸去哪儿》就雷翻了一大帮电影人,《小时代》也一样,卖票房这么成功后我在网上看了这部电影,只看了15分钟就看不下去了。这部电影本来的观众群就不是我们(这群人),是给年轻人看的。我们看是会发笑,不能接受,但它可以卖到这样的票房一定有它的理由。有些电影你可以看看就算了,比如像《黑衣人》这样的娱乐片。
  顺便说起,《黑衣人》是2D转3D电影,我们做过它的3D分析,这部电影2D转3D只能说中规中矩,应该用到的视觉空间没有用尽,比如银幕最近和最远视点永远都没有填满,比较可惜。可能也有经费和技术的因素。《大闹天宫》是实拍的3D电影,但是也出了问题,后期没有做到位,因为拍摄时间已经超过预算计划,片子临上档前只有很短的时间做后期,计划一年到一年半的后期制作时间容压缩成6-8个月来做,非常疯狂,但是电影票房结果让许多人很快乐。
  说到3D,记得一年前也是在这个展会上您曾说过,只有中国才能救3D,现在您还这样看么?3D片有何新动向?
  3D电影市场在中国很活跃,我认为国内3D电影不会像国外那样出了几部制作技术粗糙的3D电影就会真正影响观众掏钱走进3D影院。国内的观众像是得了3D狂恋症,对3D爱恋不休。这是好现象,3D事实上成了许多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理由,而不是蹲在电脑前看2D版本。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好多片子都在做3D计划。
  对比过去欧美3D的制作量并没有真正下降,我相信考虑到在中国的票房是重要因素。中国最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大国。
  最近有报道詹姆斯·卡梅隆在说,《阿凡达》3D做得有些拘谨,其实可以更放手大胆地用3D,把效果做得更突出更好。您怎么看?
  从深入学习3D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阿凡达》有一些3D镜头是有问题的。其实我经常讲,《阿凡达》不用看3D就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有些人很在乎电影是不是3D,有些人迷信3D就能卖钱,这是很糟糕的。最近有一部《绝命航班》3D做得非常不好。不是后面3D团队真的不好,而是投资方在一开始就存在错误的想法,忽视了3D制作要求,身边人的评价也不好。相比之下,欧美制片方认清了过去所犯的错误现在会找真正有实力的团队做3D制作,欧美之所以3D市场下滑是因为曾经“乱搞”的后果,因此《绝命航班》可能会变成中国3D“乱搞”的滥觞。
  电影是绝对的集体创作,是包含有很多精细步骤的过程,如果前期弄不好,后期要花大量精力去弥补;如果前期做得很好,后期乱搞结果也不会太好。碍于各种因素,比如上映的档期、后期制作经费等问题,即使同样做出3D,但效果却大不同。所以如果有人认为只要是3D就能卖钱是很危险的。一个好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3D的任务是应该是帮助导演说好故事让观众更加融入到故事中,提升看电影的体验,而不是不停的将观众从故事中拉出来,制作粗劣的3D电影正是如此,让观看电影变成煎熬。   《霍比特人》也是3D版本,不过3D感觉并不明显,倒是48帧似乎更吸引口水,您怎么看?
  事实上24帧在老的胶片时代是为了省成本。可能1000尺的片子里有超过800尺是作废的,只有200尺可以挑选,但1000尺片子还是要花成本冲洗出来的。到了数字时代,洗印流程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坚持24帧。24帧有其天生的缺点,比如motion blur(动态模糊)、摇摄拖尾现象,这在帧率提高后可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但48帧现在还没定下标准来,我认为最后数字电影标准可能是60帧,48-60帧是合理的,120帧则太过。另外再说一下,未来4K 3D 48帧,恐怕会口水满天飞。
  您怎么看4K的发展?
  4K数据量很大,我对4K的发展还是持怀疑态度,4K电视的普及现在还是个问号。但是对于电影来说,4K已经运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了,多年来很多电影都用4K拍摄,现在甚至于已经进化到6K了。
  对于电视,我个人认为4K的发展会和上世纪HD刚发展时一样,曾一度在80年代开始兴起,但直到今天SD讯号依旧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各个角落。况且4K电视发才刚刚要迈出脚步,4G网络时代就席卷而来,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观影习惯。因此4K电视要得到快速的发展,看来并不怎么乐观。
  电视、电影、2K、4K、激光放映等等,凡是新事物,都有一个由新兴引入到快速推广到成熟再到衰落的周期,一个新的技术如果成功,就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但人们一开始并不清楚它是否能变成真正的有价值,并一直发展下去。之前有人预测3D不会消失,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就不一定。在20世纪有好几波3D热潮,起来又消失又起来,这次热潮算第三波。有人说4K可以取代3D,看起来更清晰又比2K更有立体感;可是我们的消费者未必能认识到这种价值,因为大部分的观众并没有对色彩、饱和度、动态范围以及审美等有良好训练,分辨不出两者区别,这样产业也无法实现投资的价值。也就是说,4K放映无法像3D那样可以提高票价。这样一来有多少投资方愿意投入4K影院的建设,就是一个悬念。
  您是否认为3D对某些影片更为适合?
  我认为几乎没有不能做3D的题材,如果你想把观众融入许多场景的故事里,3D是个好手段。譬如有回声的场景里,3D能给人深邃的空间银幕感受,让观众融入故事中。
  还有一个问题,3D电影是否都必须用用3D拍?怎么看2D转3D?还有现在把老电影拿出来转制3D的做法是否可取?
  实际上2D转3D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要做出空间感很简单,但要做到好的厚度感就要花很多钱和时间。现在许多欧美的3D制作又回到实拍,原因是3D实拍的速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几乎与2D速度一模一样,现在设备的精密度和灵活度也已经足以控制所有细节。很多制片方也知道,要将电影转制得非常好,事实上要比实拍昂贵得多。以前实拍很贵,也不好掌握,于是有2D转3D,但是2D转3D做到好很困难又耗时,于是又回到实拍。
  现在很多电影是混合的,而我个人一直主张3D以实拍为主,2D转3D为辅。因为3D实拍确实有些镜头会受限于空间因素,镜头运动很困难,例如在车里的拍摄,比如一个流畅的穿越镜头、角度变化较大的、比较复杂的镜头拍摄会有一定的困难, 3D拍摄在灵活度上比不上2D,是事实,现今的技术条件能很好的克服这些问题,但是经费会略微增加。近期做的《地心引力》有许多镜头是2D转3D的,我认为就目前来说整体3D镜头表现最好的就是《地心引力》。
  您觉得3D最终的前景如何呢?
  3D在中国而言,我猜测至少还有数年的荣景,因为影院对2K3D投入的资金需要赚回来。我觉得对影院、制片方、观众而言3D吸引力一直存在。以往欧美3D发展波动较大,而中国相反开始稳定,厂商对3D技术把握更谨慎了。事实上很多3D投资方都尝到了甜头。目前,张艺谋尝试了4K,姜文尝试了3D,假如姜文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么所有大腕都有可能向3D漂移。未来如何发展,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至于走入家庭,我认为裸眼3D是3D电视能否存活的一大关键。我们在家看电视是很自由的,需要交谈还要走动,看3D总是要戴着眼镜是不自在的,只有裸视才能解决。现今的裸眼有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够完美。今年NAB我看了杜比裸眼技术发展非常好。如果市场上3D裸眼技术被消费者接受了,3D就能真正的走进家庭里面。
  杜比和Stereolab共同发展的3D裸眼技术将会在今年的BIRTV展会上在我司展位上展出。
  您认为除了已经谈到的上述话题,还有什么趋势值得电影人特别关注呢?
  从我们角度来观察,下一步会流行的是anamorphic(变形镜头)拍摄。现在几个大厂家不约而同地都在推广,蔡斯生产的Anamorphic、Cooke的anamorphic、安琴的anamorphic变焦镜头等等,他们评估欧美市场将会占到7成左右都会用anamorphic来拍摄电影。其实这是很老的一项技术,现在又回来了,这个世界真的就像是一个circle(循环)。数字时代的导演和摄影师们希望能像胶片时代那样把把感光晶片的像素全用满,以得到最佳的画质。anamorphic的成像是压缩变型的,放映时才还原回来,拍摄时人眼看到镜头里的图像是非正常的拉伸变形的,要通过摄影师的想象去构图,十分考验功底。现在技术可以将正常比例的图像直接还原,以便现场监视,导演摄影师就方便多了,我无法想象老一辈摄影师是怎么做到精确的构图,真的很厉害。
其他文献
当人们谈及迪士尼品牌时,第一时间印入脑海的便是眼花缭乱的动画了。其实迪士尼也是捕捉真实野生动物影像的先驱,早在超过半个世纪以前迪士尼就用高达8项奥斯卡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熊》是迪士尼自然公司制作的最新纪录片,也是该公司第五部在影院发行的作品,该公司作为迪士尼的小众品牌于六年前成立,为业界优秀的自然题材影片制作人提供资源与用武之地。  《熊》由艾雷斯泰·法瑟吉尔与基思·斯科利导演,约翰·C·赖利奉
电子商务渠道分析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年轻人购物的习惯。开发电影城的电子购票渠道,也被许多影城列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开发目标。  影城电子商务购票渠道主要是指:影城(院线)官网、团购网站购票、手机客户端购票和移动网站购票渠道等,而且还会继续发展。  这些渠道所售出票的数量正日益增长,对于那些较为繁忙的影城,电子渠道购票是缓解影城票房售票压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拓展销售的重要方式。  因此,各影城都在关注和提
摘 要: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通知及实施方案发布后,校园足球在国内研究迅速升温,通过分析该领域期刊研究,更好地探究现阶段研究态势。搜集2008—2018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及CNKI收录的体育类校园足球核心期刊,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V,从作者、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网络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梳理研究脉络,直观揭示国内校园足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今年是电影市场的丰收年。从表面的数据来看,年票房已经迈过500亿大关,并且是在进口片式微、国产片崛起的情况下,《战狼2》的成功很大程度的鼓舞了电影人的士气,电影不但在中国大卖,在日本、南非等国家也引起了极大反响。观众的审美逐步提高,靠特效所向披靡的“好莱虎”发现无脑爆米花电影不再那么好卖了,想讨中国观众喜欢,他们需要重整思路;另一方面,虽然很多影院经理叫苦不迭,抱怨赚钱越来越难,不过截止到9月底,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
雷红琼 女士  职位:华影星美国际影城总经理  星座:白羊座  何时从事此职务:2012年1月  主要成就:在任期间,多次刷新影城日票房、月票房纪录  喜欢的电影:飞屋环游记  讨厌的电影:十分钟还不能让观众想继续往下看的电影  最喜欢的演员:詹妮弗.安妮斯顿、周迅  最喜欢的导演:冯小刚  最看好的电影技术:IMAX巨幕、全景声  “在‘天时地利’不好的局限性,在人和上下工夫”  您因何原因进入
摘 要:塑料地膜是農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但其在自然环境中要经过几百年才能完全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使用难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研发可代替普通地膜的降解地膜是解决残膜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具有良好的覆盖效果,该地膜最终可被微生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土壤有机质。该文通过两年试验,研究了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包括降解速率、表面微观结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
每年都有一些农产品卖不出去,特别是在我国粮食“十二连增”后,我国粮食创下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高进口的“四高”背景下,粮食、肉类、水产品、禽蛋、蔬菜、水果、油料产量居世界之首。在生产之前农民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过去靠计划,现在靠市场,但究竟应该生产什么、生产了多少、库存量有多大、市场需要多少,往往是一个“黑洞”。但是当大数据科技工具出现后,就可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经历7个
经历了贺岁档的高歌猛进,似乎还真有点不太适应三月影市的柔声细语,要不是临时定档的《雪国列车》,仅靠几部国产爱情片和《极品飞车》、《别惹我》,很难掀起什么波澜。也许有人会提到《白日焰火》,但不要忘了,拿奖并非总能拿到好票房,反之亦然。中国如此,国际上也未必超脱到哪里去,否则就没有那么多影迷们为“小李子”抱不平了。俗和雅本来就好像一个长江头一个长江尾,虽然相通相连却无法聚首相会。  不过马年当道,当下
滑轮的声响在沉寂的医院走廊里显得格外刺耳,一切都笼罩在淡漠之中。病例落地,男主角的目光被吸引过来,血迹斑驳的脸上满是忧伤。伴随着摄人心魄的音效,额头包扎着纱布的女主角Emma出现了,轻声呼唤着男主角的名字“Bence”,接着Emma面无表情地问“几点了?”“已经九点了吗?” “九点”就像一个时间界点,预示着某件事的发生。《The Ticket》以这样富有奇幻色彩的氛围开场  《The Ti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