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光阴的辛巴奶奶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86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往往畏惧衰老。有位女性却从46岁开始便以“辛巴奶奶”自称。“奶奶”这个称谓,促使她與衰老达成了某种和解,心安理得地享受时光。
  尽可能将生命中的遗憾最小化
  “婉而围几坐,女子三五人。左手善挑线,右指喜执针。辫子又枣花,笑谑邻可闻。线尽钩物出,连缀生美纹。莫笑败线痴,巧手蕙心真。”这是辛巴奶奶教她的学生们学习编织时的场景。
  辛巴奶奶本名叫杨劼,曾是央视的一名总编,担任过《非常6+1》《梦想中国》等节目的总导演。但在46岁那年,她辞了职,去重新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更加合适自己?那时的杨劼还没有概念。但她清楚,那肯定不是不停地在工作中求新求变,连给家人做顿饭都显得太过奢侈的快节奏生活。在电视台工作了许多年,杨劼策划过不少栏目,也逐渐做到了核心职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确信:跟电视打交道并不契合自己的天性。
  杨劼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刚毕业时做过文学史研究员。当时的工作非常清闲,业余时间里,她喜欢种花、做饭,还一度迷上了缝纫,一块花布经她一捯饬,很快就能变成合体大方的花裙子。她美美地穿着去上班,经常被女同事追问衣服是从哪里买的。
  但跳槽到电视台后,生活的节奏骤然变得紧张无比。三十几岁时,她乐于接受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并通过努力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感。十几年过去,她却变得无所适从,强烈怀念起曾经的慢节奏生活。她清晰地感知到:当前的工作已经不再适合自己,等到垂垂老矣,这段职业生涯注定要成为生命中的一大遗憾;而如果忍耐着内心的不适感继续工作,就等于在延长和拓宽这份遗憾,有限的生命经不起这样的虚掷。所以,杨劼辞职了,使生命中的遗憾尽可能最小化。
  刚辞职那阵子,杨劼忽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富翁,手握大把大把的光阴可随意挥霍。因为儿子收养了一只叫辛巴的猫咪,她干脆给自己取名为“辛巴奶奶”。从此,她开始像“奶奶”一样心安理得地消磨时光:侍弄花草,研究厨艺,学习古筝,还重拾了当年最拿手的缝纫活计,生活一改当初的枯槁质感,变得丰腴而鲜活。而编织,则成为杨劼辞职后遇见的最有难度,但做起来最有滋味儿的一件事。
  现代人讲究速成,杨劼当初也非常追求效率。可编织一件物品,就非得耐着性子一针针去钩编,一时气不平或走了神,针脚上立刻会显现出来,继而影响到整件作品的美观。图样花纹、色彩搭配,也非得平心静气去构思不可,这是非常考验人心性的一件事儿。这个过程让杨劼着迷。
  能够笑着完成的事一定能做好
  早在少女时代,杨劼就学过钩编。记忆里,那个年代的妈妈们无论是闲聊还是看电视,衣兜里总会揣上几根钩针和一团毛线,见缝插针地钩上几针。一根根长长的绒线,在钩钩停停中很快变成了手套、围巾和帽子,以及针脚密实的毛衣毛裤。在杨劼看来,这几乎是一项变魔术般的技艺,她很乐意学上几手。
  辞职在家的日子,杨劼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国外的织物,那些作品有着精美的花纹和独到的设计,每一件都涌动着奇妙的美感。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重新拿起了钩针和棒针。
  由此,杨劼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学生,开始心无旁骛地学编织。“2010年一整年,我都在非常认真地研究网上一些编织高手的博客。特别出色的博客我从头看到尾,真是过瘾的恶补呀,学到了太多的编织技巧、编织流行趋势、线材的种类及特点、各个国家的不同编织风格,大开眼界。”杨劼说。
  虽然眼神和精力都比年轻时差了,但她摄心一处的钻研劲头却无人能及。杨劼的手艺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飞速提升。一件件精妙抢眼的编织品诞生了。她有点小得意,拍照挂在微博上。时间久了,居然也小火了一把,吸引了不少粉丝。人人都赞她心灵手巧,不少人都感慨自己手笨,说可能这辈子都掌握不了这些高难度的织法。
  杨劼告诉大家,编织没那么难。但多数人不信。有姑娘留言说:“我特别特别笨,我妈教过我,可我根本学不会。” 杨劼想:“你真的有你说的那么笨吗?我到底能不能教会你?那么就来试一试吧。”就这样起了教编织的念头。
  杨劼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买书,读书,整理,去向编织大师学习,最后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授课方案,便兴冲冲地开班了。那天阳光正好,柔柔地铺满了杨劼家的阳台,她和学生们浴着阳光讲起了编织,整堂课都充满盈盈笑语。原本家人和朋友都不赞成杨劼去教编织,可丈夫听到阳台上的人一直在笑,也受到了这笑声的感染。课程结束后,他告诉妻子:“我听到你们上课的时候一直在笑,能笑着完成的事一定能做好。”
  生活里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
  杨劼的学生有豆蔻年华的少女,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杨劼的课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用词精准,总能切中技术要害,学生们听了豁然开朗。循序渐进又条理井然的教学让学生们从一头雾水变得神清气爽,心明眼亮,她们开始变得像杨劼一样笃定和悠然。“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美好。”杨劼乐在其中。
  杨劼做事的个性,总带着一股子细细究之的心劲。她学烹饪,会拿出好几日专门研究一款菜式,认真记下食材配比和最佳火候,她独家秘制的扯面曾风靡美食网;她养花草,一种植物会一口气买上好几盆,分别摆在不同位置,观察它们对湿度和阳光的喜好,总结生长规律;她爱穿长袍,就尝试着用不同的面料做袍子,再搭配不同的配饰和披肩,让朋友们羡慕不已;就连学古筝,她也学出了专业水准,一曲足以惊艳四座。这样的心劲用在编织教学上,自然也可排除万难。编织学习班慢慢从短期变成了长期,学员也日益增多。
  对杨劼来说,慢节奏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简单和偷懒,慢下来,一方面是为了享受光阴,另一方面是为了活出质感,那就得尊重时光,慢工出细活。如她所言:“生活里,没有一件事儿是简单的。如果你要想活出味道,有美感,处处都是学问,都值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
  杨劼的学生并不都是心灵手巧,但每个人都像她一样发自内心地喜欢编织。对她们而言,每次上课都像去赴一场家宴,有人会自发带新鲜食材,听完课顺便借用一下杨劼家的厨房,做顿美食犒劳大家。
  为了方便自己和学生们记录有关编织的时光,杨劼还设计了一本名为《编织光阴》的手札,用来收藏针法、尺码和有关编织的美图。这本手札一度成为书店热销的精品礼册。
  杨劼的偶像是快80岁的好莱坞女星简·方达,这位拥有影后、作家、健身教练、模特、制片人等多重身份的女士,曾将生命里的后三十年称为“生命的第三幕”。她说,生命的过往有太多遗憾,那些未完结的故事让我们感觉到不完整,而人生第三幕的任务就是去完成它们。杨劼对此深有感触,她以编织光阴的方式,修补着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遗憾,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节奏。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大学四年,女儿这颗行星,在我参与设计的轨道上乖乖运转。每天,我用各种方式保持与她的联系,以掌握动态,随时下手拨乱反正。昨晚,我习惯地打开微博,她的头条更新让我半天没回过神。  她转发了一篇漫画,题为《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主人公是毕业季的女生,纠结于读研还是嫁人、出国还是留守、工作还是旅行,并配有这样的文字:忽略路上的风景,遵照计划飞快地跑到终点,真是你想要的?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为成长而花费的时间,
期刊
示爱,赠女友支票定情  尹旭东是重庆万州人,父母均是中学教师。大学毕业后,尹旭东进了一家中外合资保健品公司。不久,公司总部需要开拓西南市场,他主动请缨去了成都。2014年初,尹旭东被任命为西南片区经理。然而,虽然他职场上春风得意,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因其相貌平平,工作几年,还是没有女朋友。  同年国庆假期,尹旭东去新都区参加同学聚会,认识了同学的同事何玲。何玲老家也在重庆,大学毕业刚工作不久,身
期刊
继点赞、抢红包、代购火遍微信朋友圈后,朋友圈又掀起帮忙砍价的热潮:从几千元的手机到价格万元的相机,甚至十几万元的车,号称“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至零元,即可免费获得该产品”。厦门90后女孩翁玲热衷于此,也付出了巨额代价。  天上掉馅饼,怎知背后藏陷阱  翁玲1990年出生于厦门一个工人之家,2012年7月,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厦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当教师。年轻漂亮的翁玲是个微信控,
期刊
杏花如我,初开美好行深寥落  孙昕昕,地地道道天津妞,从小耳濡目染爱听说书,且感性多才。2010年她如愿考入天津師范大学编导系。临毕业时,她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很快,她住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天病房里各种讨论:谁谁颅内出血、肺感染、溶血反应、移植复发死了。孙昕昕听着揪心,觉得自己顷刻间也会凋零。为了在世上留下点痕迹,她在手机应用软件“犀牛故事”上,开通了空间,每日更新说故事。 
期刊
继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之后,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落入女作家之手。不同于小说家门罗,记者出身的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多年从事非虚构写作,为世人呈现冷峻沉重的真实。而在她的创作中,又透露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和优美,在黑暗的底色上,美得令人心碎。  “战场上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只有血是红色的”“只有我一个人回到妈妈身边”“突然间,非常想活下去”……《我是女兵,也是女
期刊
“疯了的制帽人”出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这个形象并不是作者凭空臆想的。19世纪的美国,在制作帽毡的过程中,工人在含有铅尘的有毒空气里工作,铅痉挛和神经错乱屡见不鲜,导致许多制帽人变成了疯子。没有法律的约束,这在当时司空见惯,直到几十年后,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善。而促成美国政府为工人保健立法的,就是艾丽斯·汉密尔顿。  1869年,汉密尔顿出生于美国纽约,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把女性培养成
期刊
前段时间,有人突然发现,微信朋友圈可以用群发功能,测试自己有没有被友邻删除。于是,测试像瘟疫四下蔓延。  那处境里,每个人都如履薄冰。不由想到从前那样的关系。村里的、大院里的,你送我一碗豆角,我回赠两块咸菜。甚或,拉开单元门时,为后来者撑一下,也是情分。    這种关系的正常处在于,你不能把一个常见的人删掉。这种删不掉,顽固地支撑着世界。这是不得已的情分,但还是情分。能领略它,需要一份对人世的相信
期刊
这是一位父亲无法言表的极痛。他含辛茹苦将女儿培养成名牌大学生,并很快有了回报。谁知,正当父母为此宽心之时,她却意外失踪。  寻女过程中,最终等来的不仅是噩耗,还有令人无法释怀的真相。女儿缘何蜕变?其中深意值得所有人深思。  一  熟悉刘会民的人,都非常羡慕他。他家住江苏射阳县农村,1984年有了女儿刘敏。在夫妻俩节衣缩食的教育下,刘敏个性要强、成绩优秀,2002年以高分考取了南京某著名大学。  2
期刊
2016年11月,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于是,他与美国摇滚皇后琼·贝兹的故事再成新闻——她是成全他的推手,却从不居功至伟。她有自己的光环,是自成风景的那株木棉。琼·贝兹  民谣皇后的华丽青春  琼·贝兹生于1941年的美国,虽然其母亲是纯正的苏格兰白人,但琼的肤色微黑,这遗传自她的墨西哥裔父亲。她身上散发的异国情调既像吉普赛女郎,又像波希米亚公主。彼时的美国,种族歧视还
期刊
她颠覆了成功女企业家在人们既有观念中理性、果决、凌厉的形象,她感性、从容、优雅;她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通过企业、员工和资源整合,大大促进了南通家居装饰行业的发展。她就是南通尤嘉实业集团总裁顾晓群。龙嘉商学院  “倔强”的个性,构筑通城百姓的居家梦  性格是骨子里的,一生不会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她没有像其他女生一样选择优雅的中文、教育等专业,而是学了土木工程。正是这种独立、不随大流的个性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