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生物角度谈谈碳——氧平衡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碳是构成生命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在生物群落與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而碳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物提供了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考的角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维持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的。绿色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来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因此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一个人一天平均吸入25千克空气,消耗其中约1千克氧. 当空气中的氧含量下降到7%~8%时,人就会昏迷、窒息、甚至死亡.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计算:1公顷树林的叶片的总面积约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从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已经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所以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方面,要寻求国际合作,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绿色植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其他文献
中考总复习是初中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呢?因此,上好一节中考化学总复习课,对每位化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这就需要对中考复习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  一、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制定出科学、详细的复习计划是做好化学复习工作的前提。有了计划就明确了复习内容和复习要求,避免头松尾紧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校的总复习大体上安排了三轮复习:第
期刊
摩擦力是力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既是考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虽然摩擦力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广大中学生对摩擦力现象很熟悉,但由于缺少对摩擦力的科学研究,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意义上的摩擦力却倍感陌生,不会正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及其大小,不明确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解题时常常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不明确摩擦力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将静摩擦力跟滑动摩擦力混为一谈。从摩擦力产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小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由于年龄小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既缺少内容,也不能表达真心实感。再者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我
期刊
英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消化理解的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也可从中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努力方向。作业布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选择性  教师在完成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优生可以从各方面挖掘,要求高一点,对差生可以减少作业量和降低难度。  二
期刊
高中诗歌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课本中收录诗歌反映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再加上大多主题沉重,趣味性不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考试中诗歌鉴赏题是学生失分较多的一道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入手,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我想这对 提高学生们的诗
期刊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浸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课标中对人文性有明确的阐述: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要让语文课堂凸显人文精神,要通过深挖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有效“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扬起语文课堂的人文“风帆”,彰显语文的魅力。那么在语
期刊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随着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现行物理教材更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呈现物理知识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各省市的物理中考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尝试,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这些充分说明了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电功率的测量是初中非常重要的实
期刊
现行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課程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也说过“生活即教育”。据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
期刊
社会环境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各种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习惯势力、文化设施、家庭条件、亲友关系等。社会环境可以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改造,因而比及自然环境它有灵活多变的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成为也越来越复杂起来,由此,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人所生活的环境中,社会环境是主要的,自然环境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的。当今社会由于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随之产生的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他们的子女由于
期刊
小学生初写作文都感到困难,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平时很少买书、看书,但又怕作文不会写,就把《作文金典》、《名师教你写作文》等作文书视为救命稻草。这些书名字虽然好听,实用价值不大。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为何不把身边的课本充分利用起来呢?  、借用书中的插图,给孩子引路  我们知道小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毛病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前后不连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我先引导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