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年多时间过去了,这条“德政工程”还“横”在群众的心里,不知何时才能“舒畅”。“民心工程”
一条国家投资、群众期盼、政府支持的“民心工程”;一条通往几个村庄、牵连数千人与外界沟通和生活的必经之路;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划拨专项补贴资金修建的“村村通”公路,历尽艰辛终于铺成了,然而还没等这项“富民工程”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现代版的“忆苦思甜”已悄然上演。几个月后,这条“村村通”公路就现了原形,甚至比没修之前更难行走。
现场体验七旬老汉行车难
2008年4月12日中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西北方向孙庄村和湖泉店村连接311国道的“村村通”公路上,4.5公里长的水泥公路记者驾车走了20分钟,“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舞,车下鹅卵石,车上飞尘土”是汽车走在这条“村村通”公路上的真实写照。
车窗外一位老汉满脸灰尘,汗水在脸上划出道道斑痕。看见记者的车过来,满脸是汗的他怕挡了车道,赶忙把自己的老年机动三轮车推到一边。老汉委屈地说:“这辆本来是用作代步的三轮车,因为这条路到处是坑,把腰给扭了,车链子也颠掉了,车上又有东西不能折回去修,只好推着走,等碰到熟人再说。哎!这条害人的路呀!可真没少坑人,平时赶集买点东西可真不容易。国家政策好,为老百姓修了这条水泥路,这些年日子好了,俺就买了一辆老年代步车,没想到现在却成了累赘。”老汉拉着记者的手越说越激动,“这条水泥路才修成几个月时间就不行了,其实这条路压根儿就没让人好好走过几天就坏了,你看,这用手就能抠掉块儿,像豆腐渣。”老汉弯腰用手抠着路面,“老百姓谁都知道,要是水泥的含量稍微多一点就不会坏得这么快,现在可好,大坑连小坑根本没法走,若遇到下雨天就更难走了,坑里都是水,谁也不知道有多深,遇到有车过来躲都躲不及,非溅一身污水不可,谁走这条路谁骂,这些年国家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可这条路现在成了这样,真不如当初不修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得很,明知有人偷工减料,可老百姓又有啥办法呢!我们这几千口人都盼着有人替俺老百姓说句话,这条路可真是伤了群众的心呀。”临走时这位老汉说他是湖泉店村的,姓边,已经70多岁了。望着边老汉离去的身影,望着这条坑洼不平的“村村通”公路,记者心情十分沉重,到底是谁“导演”了这条伤心路呢?
“德政工程”“横”在了群众心里
2004年冬天是一个暖冬,平均气温3.7度,成为河南53年来第2个暖冬。似乎作美的天公也为利国利民的“村村通”公路建设提供了良好时机,豫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喜悦。就在离鲁山县城不远的马楼乡孙庄村的一处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这是一条通往孙庄村和湖泉店村的必经之路,是数千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几代人心中期待的幸福之路,为修自己的路,朴实厚道的农民兄弟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所不惜。
“孙庄村是个大村庄,有12个村民小组,当时群众听说每公里8万元国家补助的工程款有些不足的时候,没有什么怨言,而是积极筹备,最后以每小组1.8万元,共计21.6万元的资金投入到修路款中,为的是能早一天走上小康之路。”据知情人刘某介绍,“时至今日,当年修路的艰辛场面还历历在目”。这时,记者身旁站了不少人,听说是来调查修路的事,一位双脚是泥、手拿锄头的村民挤进人群,伸手抓起路面上的石子儿说:“看看这是啥路?山里的路条件那么差都修得可(挺)好,我们平地的路却修成豆腐渣了,这样的工程不知是哪个单位验收的?国家拨款是咋样付给的?给了谁?这样的工程就是‘民心工程’?我们广大村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像这样弄虚作假、欺骗上级、坑害百姓的有关领导真是罪大恶极!其实我们心里清楚得很!就是没办法,要想弄个水落石出还需要你们帮忙(指记者),还我们血汗钱,还百姓一个公道。”按理说,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风雨之后见彩虹的道理忠厚老实的村民应该都知道,然而,这条被村民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村村通”公路在修成几个月之后就成了报废路,坑洼不平,碎石满地,这让老百姓欲哭无泪。不远处一辆拉蔬菜的三轮车“摇头晃脑”地开了过来,司机的声音很洪亮:“‘村村通’公路全乡修了几十条,咋就咱这一条路成了报废路、害人路、劳民伤财路!俺就弄不明白,这修桥铺路的事也有人‘捞油水’?我给您说,这条路对我影响最大,我这是卖菜,要是卖鸡蛋那就惨了,拉到集市上就可以卖鸡蛋汤了。”一句逗人的话却没有把围观的群众逗乐,因为他道出了人们的辛酸。
“村村通”何时才能畅通
带着疑团,带着一份责任,记者来到鲁山县交通局县乡公路管理所,见到了该所的张书记。按张书记的话说,这条路之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基本的原因是:
一、超出了上级批准的修路长度——该工程上级政府批的是四公里半,而修的距离超出了规定长度。为满足拉长距离的修路要求,没办法只好降低水泥标号、降低混凝土比例。
二、政府补贴标准太低——每公里补贴水泥200吨、工程款8万元,标准太低。至于收取村民小组约22万元修路集资款,张书记表示,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档子事儿。
三、冬季施工造成的——这条路是2004年冬季修的路,部分路面水泥受冻凝固不好造成的。
四、提前使用的结果——这条路是两个村8000多口人出入的必经之路,监管部门没有有效阻止村民通过刚刚完工的水泥路。
五、监管不力——作为这条路的主管部门、业主,马楼乡人民政府对修路全过程没有监管到位。
张书记还告诉记者:这条路当时是由鲁山县发改委、纪检委、财政局、县乡公路管理所四部门联合验收的,湖泉店村路段验收是完全不合格,孙庄村路段因路基很好,验收结果是一部分合格一部分不合格,当时也要求过整改,采取了暂扣施工队2万多元的工程款作为整改保障。张书记说,下一步要和马楼乡政府多沟通,找到原来的施工队,想办法尽量改变现状。
据了解,国家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补助标准,2007年河南省政府安排下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2.8亿元;各市均明确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记者不清楚这部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在鲁山县马楼乡的这条村村通公路上是否还能派上用场。
3年多时间过去了,这条“德政工程”还“横”在群众的心里,不知何时才能“舒畅”。
一条国家投资、群众期盼、政府支持的“民心工程”;一条通往几个村庄、牵连数千人与外界沟通和生活的必经之路;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划拨专项补贴资金修建的“村村通”公路,历尽艰辛终于铺成了,然而还没等这项“富民工程”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现代版的“忆苦思甜”已悄然上演。几个月后,这条“村村通”公路就现了原形,甚至比没修之前更难行走。
现场体验七旬老汉行车难
2008年4月12日中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西北方向孙庄村和湖泉店村连接311国道的“村村通”公路上,4.5公里长的水泥公路记者驾车走了20分钟,“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舞,车下鹅卵石,车上飞尘土”是汽车走在这条“村村通”公路上的真实写照。
车窗外一位老汉满脸灰尘,汗水在脸上划出道道斑痕。看见记者的车过来,满脸是汗的他怕挡了车道,赶忙把自己的老年机动三轮车推到一边。老汉委屈地说:“这辆本来是用作代步的三轮车,因为这条路到处是坑,把腰给扭了,车链子也颠掉了,车上又有东西不能折回去修,只好推着走,等碰到熟人再说。哎!这条害人的路呀!可真没少坑人,平时赶集买点东西可真不容易。国家政策好,为老百姓修了这条水泥路,这些年日子好了,俺就买了一辆老年代步车,没想到现在却成了累赘。”老汉拉着记者的手越说越激动,“这条水泥路才修成几个月时间就不行了,其实这条路压根儿就没让人好好走过几天就坏了,你看,这用手就能抠掉块儿,像豆腐渣。”老汉弯腰用手抠着路面,“老百姓谁都知道,要是水泥的含量稍微多一点就不会坏得这么快,现在可好,大坑连小坑根本没法走,若遇到下雨天就更难走了,坑里都是水,谁也不知道有多深,遇到有车过来躲都躲不及,非溅一身污水不可,谁走这条路谁骂,这些年国家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可这条路现在成了这样,真不如当初不修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得很,明知有人偷工减料,可老百姓又有啥办法呢!我们这几千口人都盼着有人替俺老百姓说句话,这条路可真是伤了群众的心呀。”临走时这位老汉说他是湖泉店村的,姓边,已经70多岁了。望着边老汉离去的身影,望着这条坑洼不平的“村村通”公路,记者心情十分沉重,到底是谁“导演”了这条伤心路呢?
“德政工程”“横”在了群众心里
2004年冬天是一个暖冬,平均气温3.7度,成为河南53年来第2个暖冬。似乎作美的天公也为利国利民的“村村通”公路建设提供了良好时机,豫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喜悦。就在离鲁山县城不远的马楼乡孙庄村的一处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这是一条通往孙庄村和湖泉店村的必经之路,是数千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几代人心中期待的幸福之路,为修自己的路,朴实厚道的农民兄弟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所不惜。
“孙庄村是个大村庄,有12个村民小组,当时群众听说每公里8万元国家补助的工程款有些不足的时候,没有什么怨言,而是积极筹备,最后以每小组1.8万元,共计21.6万元的资金投入到修路款中,为的是能早一天走上小康之路。”据知情人刘某介绍,“时至今日,当年修路的艰辛场面还历历在目”。这时,记者身旁站了不少人,听说是来调查修路的事,一位双脚是泥、手拿锄头的村民挤进人群,伸手抓起路面上的石子儿说:“看看这是啥路?山里的路条件那么差都修得可(挺)好,我们平地的路却修成豆腐渣了,这样的工程不知是哪个单位验收的?国家拨款是咋样付给的?给了谁?这样的工程就是‘民心工程’?我们广大村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像这样弄虚作假、欺骗上级、坑害百姓的有关领导真是罪大恶极!其实我们心里清楚得很!就是没办法,要想弄个水落石出还需要你们帮忙(指记者),还我们血汗钱,还百姓一个公道。”按理说,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风雨之后见彩虹的道理忠厚老实的村民应该都知道,然而,这条被村民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村村通”公路在修成几个月之后就成了报废路,坑洼不平,碎石满地,这让老百姓欲哭无泪。不远处一辆拉蔬菜的三轮车“摇头晃脑”地开了过来,司机的声音很洪亮:“‘村村通’公路全乡修了几十条,咋就咱这一条路成了报废路、害人路、劳民伤财路!俺就弄不明白,这修桥铺路的事也有人‘捞油水’?我给您说,这条路对我影响最大,我这是卖菜,要是卖鸡蛋那就惨了,拉到集市上就可以卖鸡蛋汤了。”一句逗人的话却没有把围观的群众逗乐,因为他道出了人们的辛酸。
“村村通”何时才能畅通
带着疑团,带着一份责任,记者来到鲁山县交通局县乡公路管理所,见到了该所的张书记。按张书记的话说,这条路之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基本的原因是:
一、超出了上级批准的修路长度——该工程上级政府批的是四公里半,而修的距离超出了规定长度。为满足拉长距离的修路要求,没办法只好降低水泥标号、降低混凝土比例。
二、政府补贴标准太低——每公里补贴水泥200吨、工程款8万元,标准太低。至于收取村民小组约22万元修路集资款,张书记表示,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档子事儿。
三、冬季施工造成的——这条路是2004年冬季修的路,部分路面水泥受冻凝固不好造成的。
四、提前使用的结果——这条路是两个村8000多口人出入的必经之路,监管部门没有有效阻止村民通过刚刚完工的水泥路。
五、监管不力——作为这条路的主管部门、业主,马楼乡人民政府对修路全过程没有监管到位。
张书记还告诉记者:这条路当时是由鲁山县发改委、纪检委、财政局、县乡公路管理所四部门联合验收的,湖泉店村路段验收是完全不合格,孙庄村路段因路基很好,验收结果是一部分合格一部分不合格,当时也要求过整改,采取了暂扣施工队2万多元的工程款作为整改保障。张书记说,下一步要和马楼乡政府多沟通,找到原来的施工队,想办法尽量改变现状。
据了解,国家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补助标准,2007年河南省政府安排下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2.8亿元;各市均明确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记者不清楚这部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在鲁山县马楼乡的这条村村通公路上是否还能派上用场。
3年多时间过去了,这条“德政工程”还“横”在群众的心里,不知何时才能“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