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单一储层预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在空间密集采样的优势,能够提高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准确度,降低了钻探风险。本文主要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技术、体曲率技术、地震相分析、蚂蚁体追终技术。
【关键词】地震解释;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
0.引言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世界上50%以上的油气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1]。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方以及海域的相关盆地[7]。具有很大勘探潜力,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单一预测方法不能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地震资料密集采样优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在碳酸岩储层预测中地震储层预测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1.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1.1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技术现已广泛用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应用地震属性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能够较好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确度[2]。地震属性是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通过各种计算而得到的属性参数,属性参数通常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4]。地震属性参数的异常是多解的,异常可能反映地岩性、岩相、地层的变化,也可能反映缝洞分布区域的变化,甚至是由噪声所引起的各类影响。多解性的缝洞地震响应往往非常的微弱并且存在信噪比较低的影响。在地球物理模型正演的基础上,多方法的联合预测,可以减少地震属性多解性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地震属性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识别[2]。
1.2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由CTC和Amoco公司于1997年发明,是重要的地震解释技术之一。相干体分析技术依据是利用地震波形相干原理,计算中心地震道和指定相邻道的相干系数,将普通地震资料转换成相干系数资料,用来突显出地震资料中异常现象,相干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常用的断裂预测方法。它是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在断层识别、特殊岩性体的解释方面有明显优点[7]。地震相干体分析技术作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可视化的重要内容,对预测碳酸盐岩表层非均质储层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在地震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3体曲率技术
曲率是描述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弯曲程度。利用曲率属性可对地质异常体和断层检测描述。曲率属性是计算层面上各点的曲率值变化用来预测裂缝。它可以反映精细断层和微小裂缝,有利于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Roberts(2001)利用基于层的曲率属性进行裂缝预测。Hart(2002),Sigimondi,Soldo(2003)分别展示了的曲率与构造、断层、裂缝和地质异常体间较好的相关性。从邻域分析及多道滤波等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计算出每个子体的属性即体属性,曲率体属性技术又是一个新的解释亮点[5]。
1.4地震相分析技术
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限定的三维空间中地震反射单元,地震相是特定沉积相和地质体的地震响应[4]。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包含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及速度等,都作为划分地震相的依据。地震相分析是根据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的类型,用来解释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地震相分析的手段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从原来的定性地震相分析到现在的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技术为沉积相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5蚂蚁体追踪技术
蚂蚁体追踪技术是斯伦贝谢公司专门针对断层、裂缝分布系统的自动追踪技术[3]。利用蚂蚁追踪算法,尽可能的使计算机承担更多的解释工作,提高了三维断层的客观性描述。 蚂蚁追踪技术是虚拟数字蚂蚁放置到原始地震数据体中,蚂蚁按自己的行径路线迅速前进。途中若遇到符合预先设定的断层、裂缝条件的地震数据区域,蚂蚁释放出数字信号,号召其他的蚁群在此也进行断裂系统的识别分析,以至于整个断裂分布的分析追踪。经过这样的追踪识别之后,我们将通过此技术得到高信噪比以及清楚的断裂系统追踪印迹的新数据体。蚂蚁追踪技术可以对断层和裂缝进行高精度刻画,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小结
(1)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岩储层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必须结合实际地区情况,应用各项地震属性技术对碳酸岩储层预测起指导作用,提高碳酸岩储层预测准确度,降低了钻探风险。
(2)相干体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断裂预测常用的手段。曲率属性能在精细断层和微小裂缝起有良好的反映,适合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蚂蚁追终技术可对断层和裂缝进行精细刻画。对预测碳酸盐岩表层非均质储层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郎晓玲,彭仕宓,康洪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2,48(5):775-784.
[3]张淑娟,王延斌,梁星如等.蚂蚁追踪技术在潜山油藏裂缝预测中的应用.断块油气田,2011,18(1):51-54.
[4]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5]张军华,王伟等.曲率属性及其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油气地球物理.2009,7(2):1-7.
[6]韩翀,纪学武,尹晓贺.曲率体属性在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58(4):283-287.
[7]曹俊兴,刘树根,田仁飞,王兴建,何晓燕.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J].岩石学报,2011,08:2423-2434.
【关键词】地震解释;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
0.引言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世界上50%以上的油气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1]。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方以及海域的相关盆地[7]。具有很大勘探潜力,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单一预测方法不能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地震资料密集采样优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在碳酸岩储层预测中地震储层预测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1.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1.1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技术现已广泛用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应用地震属性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能够较好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确度[2]。地震属性是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通过各种计算而得到的属性参数,属性参数通常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4]。地震属性参数的异常是多解的,异常可能反映地岩性、岩相、地层的变化,也可能反映缝洞分布区域的变化,甚至是由噪声所引起的各类影响。多解性的缝洞地震响应往往非常的微弱并且存在信噪比较低的影响。在地球物理模型正演的基础上,多方法的联合预测,可以减少地震属性多解性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地震属性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识别[2]。
1.2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由CTC和Amoco公司于1997年发明,是重要的地震解释技术之一。相干体分析技术依据是利用地震波形相干原理,计算中心地震道和指定相邻道的相干系数,将普通地震资料转换成相干系数资料,用来突显出地震资料中异常现象,相干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常用的断裂预测方法。它是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在断层识别、特殊岩性体的解释方面有明显优点[7]。地震相干体分析技术作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可视化的重要内容,对预测碳酸盐岩表层非均质储层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在地震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3体曲率技术
曲率是描述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弯曲程度。利用曲率属性可对地质异常体和断层检测描述。曲率属性是计算层面上各点的曲率值变化用来预测裂缝。它可以反映精细断层和微小裂缝,有利于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Roberts(2001)利用基于层的曲率属性进行裂缝预测。Hart(2002),Sigimondi,Soldo(2003)分别展示了的曲率与构造、断层、裂缝和地质异常体间较好的相关性。从邻域分析及多道滤波等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计算出每个子体的属性即体属性,曲率体属性技术又是一个新的解释亮点[5]。
1.4地震相分析技术
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限定的三维空间中地震反射单元,地震相是特定沉积相和地质体的地震响应[4]。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包含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及速度等,都作为划分地震相的依据。地震相分析是根据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的类型,用来解释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地震相分析的手段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从原来的定性地震相分析到现在的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技术为沉积相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5蚂蚁体追踪技术
蚂蚁体追踪技术是斯伦贝谢公司专门针对断层、裂缝分布系统的自动追踪技术[3]。利用蚂蚁追踪算法,尽可能的使计算机承担更多的解释工作,提高了三维断层的客观性描述。 蚂蚁追踪技术是虚拟数字蚂蚁放置到原始地震数据体中,蚂蚁按自己的行径路线迅速前进。途中若遇到符合预先设定的断层、裂缝条件的地震数据区域,蚂蚁释放出数字信号,号召其他的蚁群在此也进行断裂系统的识别分析,以至于整个断裂分布的分析追踪。经过这样的追踪识别之后,我们将通过此技术得到高信噪比以及清楚的断裂系统追踪印迹的新数据体。蚂蚁追踪技术可以对断层和裂缝进行高精度刻画,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小结
(1)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岩储层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必须结合实际地区情况,应用各项地震属性技术对碳酸岩储层预测起指导作用,提高碳酸岩储层预测准确度,降低了钻探风险。
(2)相干体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断裂预测常用的手段。曲率属性能在精细断层和微小裂缝起有良好的反映,适合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蚂蚁追终技术可对断层和裂缝进行精细刻画。对预测碳酸盐岩表层非均质储层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郎晓玲,彭仕宓,康洪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2,48(5):775-784.
[3]张淑娟,王延斌,梁星如等.蚂蚁追踪技术在潜山油藏裂缝预测中的应用.断块油气田,2011,18(1):51-54.
[4]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5]张军华,王伟等.曲率属性及其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油气地球物理.2009,7(2):1-7.
[6]韩翀,纪学武,尹晓贺.曲率体属性在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58(4):283-287.
[7]曹俊兴,刘树根,田仁飞,王兴建,何晓燕.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J].岩石学报,2011,08:242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