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冷的符号、机械的数字、抽象的图形、干巴巴的文字,数学实在难以演绎语文的多姿多彩、情真意切。但是,如果我们做有心人,赋予它们情感,焕发它们的生机,数学课也会春意常在,学生便会笑口常开!欢声笑语之中,带给学生的是智慧、情感,还有成长的力量。
一、呼啦圈套住你——巧设游戏回归生活教育无痕
前不久,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他自创的“简单的容斥问题”。容斥原理的应用出现于奥数习题之中,现行教科书未曾涉及,要讲清讲透,着实不易。结果,他的那堂课上得十分精彩。孩子们反映简单、好玩、快乐。其中有这样两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片段一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生微笑)听故事肯定高兴。猜谜语,还是脑筋急转弯?(生跃跃欲试)
师:听好了: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一起理发,理发师只收了3个人的钱。这是为什么?
(请3名学生表演)
师:两个爸爸,两个儿子,问题出在谁身上?
生:爸爸——(生笑)
师:爸爸一个人有几个身份?他既是——
生:爷爷的儿子。
师:又是——
生:儿子的爸爸。
师:他的身份重复使用了。
片段二
师:下面玩游戏。抢椅子3人(师选定2人),第三个选手从猜拳中产生,猜拳选4人决胜负,胜利者参加抢椅子游戏。(气氛活跃)
师:刚才玩了几个游戏?
生:猜拳和抢椅子两个游戏。
师:玩两种游戏的一共多少人?
生1:3 4共7人。
生2:还要再减1,因为既玩抢椅子又玩猜拳的有1人。
师(取出两个呼啦圈):说得好!猜拳的有4人,用1个圈把他们圈起来(圈住4人),抢椅子的有3人,也用1个圈把他们圈起来。怎么圈,谁来试试?(一生上前套圈,兴致勃勃;特别是被套牢2个圈的学生,眉开眼笑)
师:把圈拿起来,画到黑板上。(众学生帮忙照着圈描)
师(板书):猜拳写个“猜”,抢椅子写个“抢”,请参加游戏的同学在相应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
师:请中间的同学站起来,说说你怎么只写了一个名字?
……
师:这个圈在哪里看到过?这是19世纪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又叫韦恩圈。把同一类事物用一个圈圈起来,还叫集合圈。
【反思】
这节课,教师匠心独运,从儿童好玩、好奇的心理出发,精心设计脑筋急转弯、抢椅子、猜拳、套呼啦圈等数学活动,变深奥难解的数学题为有趣的游戏问题、生活问题,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脑筋急转弯”,教师在生活中寻找容斥问题,利用生活情境,轻而易举突破教学难点:找到重复对象。“抢椅子”、“猜拳”,教师运用游戏这一载体,建构容斥问题,在笑声中加深学生对容斥问题的理解。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呼啦圈的使用,由呼啦圈自主建构出容斥问题的集合圈,既形象生动,又亲切自然。课堂上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游戏活动的穿插,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二、高帽子和宽帽子——形象比喻幽默风趣未雨绸缪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后,学生经常会遇到关于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关系的相关习题。概括起来三句话:1.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2.等体积等底时,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3.等体积等高时,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往往会犹疑不决,弄不清谁是谁的3倍。于是,我这样引导他们:
师(画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图):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圆锥一端尖尖的。当它们等底等高时,谁的块头大?
生(笑):当然是圆柱啦!
师:现在要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样大,我们就得想法子,弥补瘦瘦的圆锥。要么,把它原地拔高,“嗖嗖嗖”猛长个子。(夸张地打出手势,然后画出圆柱、圆锥对比示意图)
生(嘴巴张得很大):哇,这么高!
师:长多高呀?
生(思考):圆锥的个子是圆柱的3倍。
师:你怎么知道?(让学生自己验证、判断,如利用公式、举例等)真棒!圆锥要追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不变,高就得是圆柱高的3倍,它变成了一顶高帽子。
师:如果还是体积一样,高也相等,圆锥会怎样超级变变变呢?
生1(很感兴趣地在纸上画示意图):圆锥会变胖,底面积变大。
生2: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
师:说得好!圆锥要赶上圆柱的体积,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增肥,让自己腰杆变粗,变成一顶宽帽子。(生大笑)
【反思】
数学语言要求科学、简洁、明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的语言仅限于此还是苍白的。于永正老师曾说:“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于老师的这番话对于其他学科,我认为也是适用的。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夸张的手势、诙谐的语言去教数学,课堂怎不有滋有味?事实证明,“高帽子和宽帽子”在学生做练习时帮了忙,张冠李戴的现象大大减少。生动活泼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当然,幽默是课堂上的“味精”,不可随意,不可滥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让课堂有磁性、有魅力。
三、阿伦的秘诀——善于聆听集思广益收获惊喜
学习“数的整除”时,在学生探究小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有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阿伦,一个淘气包,上课时老爱“插嘴”。我本待转移话题,转念一想,还是听听他的下文。他信心满满:“先观察哪个数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直接划去;再把各数位上剩下的数相加,如果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便能被3整除。”他还举例说明,“如8943,划去9、3,8 4=12,12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他很激动,我更激动,多么精彩的见解!我将他的解法与学生们作了探讨:完全正确,因此冠名曰“阿伦解法”。作业时,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当然选‘阿伦解法’咯!”阿伦呢,神采飞扬,一脸的明媚阳光。
【反思】
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学生,聆听学生的讨论、回答、质疑,引领学生,大胆创造。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空。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孩子潜能的释放会给课堂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阿伦解法,不就是在那节课上挖到的“第一桶金”吗?许多时候,学生是我们的教师,所以将聆听进行到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碰撞的是思维,启迪的是智慧。
我期待:数学教师开着快乐大巴,载着孩子们一路欢歌;我期待: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们的笑脸生动起来。
(责编陈剑平)
一、呼啦圈套住你——巧设游戏回归生活教育无痕
前不久,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他自创的“简单的容斥问题”。容斥原理的应用出现于奥数习题之中,现行教科书未曾涉及,要讲清讲透,着实不易。结果,他的那堂课上得十分精彩。孩子们反映简单、好玩、快乐。其中有这样两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片段一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生微笑)听故事肯定高兴。猜谜语,还是脑筋急转弯?(生跃跃欲试)
师:听好了: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一起理发,理发师只收了3个人的钱。这是为什么?
(请3名学生表演)
师:两个爸爸,两个儿子,问题出在谁身上?
生:爸爸——(生笑)
师:爸爸一个人有几个身份?他既是——
生:爷爷的儿子。
师:又是——
生:儿子的爸爸。
师:他的身份重复使用了。
片段二
师:下面玩游戏。抢椅子3人(师选定2人),第三个选手从猜拳中产生,猜拳选4人决胜负,胜利者参加抢椅子游戏。(气氛活跃)
师:刚才玩了几个游戏?
生:猜拳和抢椅子两个游戏。
师:玩两种游戏的一共多少人?
生1:3 4共7人。
生2:还要再减1,因为既玩抢椅子又玩猜拳的有1人。
师(取出两个呼啦圈):说得好!猜拳的有4人,用1个圈把他们圈起来(圈住4人),抢椅子的有3人,也用1个圈把他们圈起来。怎么圈,谁来试试?(一生上前套圈,兴致勃勃;特别是被套牢2个圈的学生,眉开眼笑)
师:把圈拿起来,画到黑板上。(众学生帮忙照着圈描)
师(板书):猜拳写个“猜”,抢椅子写个“抢”,请参加游戏的同学在相应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
师:请中间的同学站起来,说说你怎么只写了一个名字?
……
师:这个圈在哪里看到过?这是19世纪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又叫韦恩圈。把同一类事物用一个圈圈起来,还叫集合圈。
【反思】
这节课,教师匠心独运,从儿童好玩、好奇的心理出发,精心设计脑筋急转弯、抢椅子、猜拳、套呼啦圈等数学活动,变深奥难解的数学题为有趣的游戏问题、生活问题,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脑筋急转弯”,教师在生活中寻找容斥问题,利用生活情境,轻而易举突破教学难点:找到重复对象。“抢椅子”、“猜拳”,教师运用游戏这一载体,建构容斥问题,在笑声中加深学生对容斥问题的理解。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呼啦圈的使用,由呼啦圈自主建构出容斥问题的集合圈,既形象生动,又亲切自然。课堂上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游戏活动的穿插,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二、高帽子和宽帽子——形象比喻幽默风趣未雨绸缪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后,学生经常会遇到关于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关系的相关习题。概括起来三句话:1.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2.等体积等底时,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3.等体积等高时,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往往会犹疑不决,弄不清谁是谁的3倍。于是,我这样引导他们:
师(画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图):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圆锥一端尖尖的。当它们等底等高时,谁的块头大?
生(笑):当然是圆柱啦!
师:现在要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样大,我们就得想法子,弥补瘦瘦的圆锥。要么,把它原地拔高,“嗖嗖嗖”猛长个子。(夸张地打出手势,然后画出圆柱、圆锥对比示意图)
生(嘴巴张得很大):哇,这么高!
师:长多高呀?
生(思考):圆锥的个子是圆柱的3倍。
师:你怎么知道?(让学生自己验证、判断,如利用公式、举例等)真棒!圆锥要追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不变,高就得是圆柱高的3倍,它变成了一顶高帽子。
师:如果还是体积一样,高也相等,圆锥会怎样超级变变变呢?
生1(很感兴趣地在纸上画示意图):圆锥会变胖,底面积变大。
生2: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
师:说得好!圆锥要赶上圆柱的体积,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增肥,让自己腰杆变粗,变成一顶宽帽子。(生大笑)
【反思】
数学语言要求科学、简洁、明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的语言仅限于此还是苍白的。于永正老师曾说:“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于老师的这番话对于其他学科,我认为也是适用的。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夸张的手势、诙谐的语言去教数学,课堂怎不有滋有味?事实证明,“高帽子和宽帽子”在学生做练习时帮了忙,张冠李戴的现象大大减少。生动活泼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当然,幽默是课堂上的“味精”,不可随意,不可滥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让课堂有磁性、有魅力。
三、阿伦的秘诀——善于聆听集思广益收获惊喜
学习“数的整除”时,在学生探究小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有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阿伦,一个淘气包,上课时老爱“插嘴”。我本待转移话题,转念一想,还是听听他的下文。他信心满满:“先观察哪个数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直接划去;再把各数位上剩下的数相加,如果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便能被3整除。”他还举例说明,“如8943,划去9、3,8 4=12,12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他很激动,我更激动,多么精彩的见解!我将他的解法与学生们作了探讨:完全正确,因此冠名曰“阿伦解法”。作业时,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当然选‘阿伦解法’咯!”阿伦呢,神采飞扬,一脸的明媚阳光。
【反思】
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学生,聆听学生的讨论、回答、质疑,引领学生,大胆创造。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空。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孩子潜能的释放会给课堂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阿伦解法,不就是在那节课上挖到的“第一桶金”吗?许多时候,学生是我们的教师,所以将聆听进行到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碰撞的是思维,启迪的是智慧。
我期待:数学教师开着快乐大巴,载着孩子们一路欢歌;我期待: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们的笑脸生动起来。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