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心球滑移条件下的双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的研究

来源 :石油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空心球的滑移对深水双梯度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碰撞理论,在考虑空心球颗粒之间相互碰撞的条件下,建立了球与球之间的曳力模型.其次,根据单个空心球在钻井液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不同流态下的滑移速率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然后又基于滑移速率模型,推导了滑移速率、滑移距离和混合流体的热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同时考虑井筒温度、压力以及流体热物性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建立了双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模型.基于南海某区块的钻井数据,并考虑分离器位置、空心球体积分数、滑移距离、空心球直径与密度以及钻井液黏度的影响,对井筒压力预测模型进行了计算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滑移速率与空心球的直径及钻井液的密度呈正相关,而与空心球的密度和钻井液的黏度呈负相关;在分离器位置处,环空内混合流体的密度分布曲线存在突变点,而压力分布曲线在相同位置处存在拐点;随着滑移距离的增加,上部环空内轻质流体的液柱长度逐渐减小且密度曲线和环空压力分布曲线的突变程度与弯折程度逐渐增加;当滑移距离增加时,环空压力逐渐增加,而轻质段混合流体的密度以及整个环空的温度却逐渐减小;当分离器位置和空心球体积分数的增加,环空压力和轻质段混合流体的密度减小.该研究可以为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的更精确的预测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深水窄压力窗口条件下的安全钻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渗透率是衡量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畅通程度的参数,是反映储层渗流特性进行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岩心孔渗实验数据中,相同孔隙度数值的岩心渗透率数值相差1至2个数量级,利用常规解释方法进行渗透率解释精度较低,不能满足储层评价要求.本论文运用FZI累积频率划分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分类后的四类储层孔隙度、渗透性差异明显,且每一类储层孔隙结构、渗透性等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利用FZI值划分储层类型的合理性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与产业有效融合应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HSE体系管理落地,实现HSE管理的平台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新时代HSE监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石油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已形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监管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仍依靠传统方法进行监管,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协同监管要求。中国石油将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HSE监管模式创新和变革,通过监管方式优化和转变,提升监管效率和效益。建议按照公司数字化转型架构,统一开展HSE监管模式顶层设计;依托数
在四川、新疆等地区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硬脆性地层易发生持续崩落掉块,导致频繁卡钻.基于传统井壁失稳理论,现场主要采用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的方式应对该复杂难题,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深度超过7000 m的重点油气井在提高钻井液密度后,井壁崩落掉块现象不但没有减缓,反而会瞬时垮塌而填埋钻具,很多井只能侧钻,甚至还有一些井井眼报废.由于缺乏理论支撑,硬脆性地层井壁崩落掉块难题一直无法有效防控,成为了制约深井超深井的钻井关键难题之一.本文基于硬脆性地层井壁崩落掉块现象与隧道开挖等工程中的岩爆情况相似,聚焦灰岩、白
准确的水质预测是评估油田联合站采出水处理效果的重要依据,为水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传统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和耗时性长等缺点,现有部分研究借助于机器学习方法,但对数据噪声和数据非线性考虑不足.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两层分解算法与改进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两层分解算法消除冗余噪声,提取初始数据主要特征.利用分层抽样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划分,避免传统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偏差.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优选支持向量机参数,提高全局收敛能力.针对桩西采油厂联合站4个案例,依据相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决定系数3个评价指标对提
为了解决油田开发中的石油烃土壤污染问题,创新性地将氧化镁作为修复剂配方成分,对其与粉煤灰、氧化钙配伍进行石油烃污染修复的可行性,从机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氧化镁粉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煤灰提供大量Al、Si等活性位点,氧化镁与氧化钙的碱性作用,会协同将石油烃吸附并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且该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从而达到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为了验证上述机理,以吉林油田扶余和红岗采油厂原油为污染物,通过调整3种成分的配比,实验研究修复剂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扶余原油最佳复配
在相关事故概率统计数据缺少的情况下,为提高LNG储备库的整体安全性,解决传统安全性分析方法无法考虑复杂系统内部关联性、事故分析思路较为分散、忽视组件交互及宏观控制的问题,保证液化天然气储备库分层翻滚事故和火灾事故正演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基于系统论事故分析模型(Systems-Theoretic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及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PA)的LNG储备库典型事故正演模型,使得后续系统隐
中国石油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在全集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要求瞄准世界一流企业,寻找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优化设计了一套对标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外3家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全面对标,深入分析在自主创新能力、成果创效能力、科技人才激励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综合研判发展趋势,制定改进措施。具体包括: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全面增强创新创效能力;加快新业务培育和成果转化,稳步提升业务增长能力;持续推进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持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加,海洋油气资源,尤其是深水资源成为了新一轮的勘探开发热点.深水油气资源具有储量高、潜力大、探明率低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浅层地质灾害等陆上钻井不曾面临的问题.浅水流灾害是一种频繁的浅层地质灾害,其实质为深水浅层发育的超压砂体,主要由地层中快速沉积和不平衡压实作用形成.浅水流灾害破坏力大、分布区域广,对井壁、套管、井口等均有影响,严重破坏井筒完整性.本文首先阐述浅水流灾害的概念、危害及主要成因,其次总结了浅水流的识别预测技术、风险评价方法及相关防控措施,最后提出了风险评价及综合防灾方
超低渗透油藏覆盖储量大,油藏致密、孔喉细微、物性差,开发难度极大。2005年,中国石油在长庆油田开展了超低渗透(0.3mD)油藏开发攻关试验,创新了储层快速评价、有效驱替系统优化、多级压裂改造、地面优化简化、低成本钻采配套五大特色技术系列,形成了超低渗透油藏管理模式,推动年产油量从2008年的31×104t快速升至2014年的802×104t并持续稳定,有力支撑了长庆5000×104t上产稳产。随着超低渗透油藏(尤其是超低渗透Ⅲ类)水驱开发
随着油气勘探向低渗透、深层、海洋和非常规领域延伸,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找油找气越来越困难。要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革命性或颠覆性的物探技术创新。纵波、横波相结合的弹性波地震勘探能够提供更多地球物理参数,使得直接找油找气成为可能,是颠覆性物探技术。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了大吨位可控横波震源,改善其耦合及激发方式,改进观测系统,优化接收方法与工艺,实施了宽线高密度高覆盖资料采集、针对性的表层调查与横波处理解释等工程技术创新,明确了最有利的横波采集区域与相应技术参数。近期在青海三湖地区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