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预测方法之“对称填补”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dd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了多年来利用“对称填补”办法研究所得之国内外11幅既具有研究意义更具有实用意义的珍贵图像,按不同类别以举例的方式进行说明。从应力场的角度对每组地震活动的方式提出了粗浅看法。
其他文献
介绍了乌鲁木齐地磁台测量标志方位角的方案、测量方法、原理。利用已有的观测成果,采用几何转换的方法精密测量了新建成观测室内的6个观测墩相对于2个方位标志的方位角,成功的将旧观测室原标准墩方位角数据迁移到新观测室内各观测墩上,观测精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使新观测设施能够及时投入到观测工作中。并对地磁观测环境改造完成后的全面测量工作作出规划,在知识、技术上都做好了准备。
介绍了新疆地磁台阵的测点分布、测点设备构成情况以及运用VPN技术将地磁台阵观测系统接入地震行业网、VPN网络建设等情况。在新疆地磁台阵中应用VPN技术,实现了地震行业网对
结合阿克苏台周边5级以上中强地震和100 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对阿克苏台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断层的垂直、水平位移形变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监控区35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前,垂直形变异常形态表现为次波效应,而水平形变在100 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前则出现明显的伸长或缩短的异常特征。
新疆地下流体数字化改造只对温泉、库尔勒和乌什3个观测站进行了改造。这3个观测站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相差很大,各有特色,在改造中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观测室与水井分离、用水位仪观测流量、扩频微波传输和同孔多项综合观测等措施进行了改造。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技术和方法在地下流体台网建设中有较大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对固原海子峡体应变2008年1月以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连续率、日漂移、内在精度以及噪声水平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测资料连续率高,内在精度高,漂移快,噪声水平相对偏高。并从中选取了4个时段与气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高度相关性,且体应变随气压变化在时间上存在40 min的滞后效应,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去除气压对体应变的影响,能通过资料内精度检验,效果显著。结合宁夏南部地区震情趋势,应用差分分
通过对纺丝组件的使用分析,研究了纺丝组件使用和操作状况,介绍了新设计的扣压式纺丝组件,认为扣压式纺丝组件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用,特别适用于大型短纤维生产,可以解决目前纺丝组
从前兆台网实际工作出发,阐述了目前前兆数据库维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急需解决的应用程序崩溃、数据库操作失败、磁盘空间不足等若干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解决方案。通过优化和调整参数的方法完善和改进数据库的运行,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9年2—4月,柯坪块体先后发生了3次5级地震。新疆地震局布设在南天山西段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取了这3次地震的主震加速度记录。文中对3次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常规数据处理。按
2005年9~10月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地区发生5次4级地震,对该次震群活动的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这是一次非前兆性震群。震群中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特征显示,本次震群的发生可能与克孜尔断裂活动有关。对比分析历史震群及其前后新疆及周边的地震活动后认为,本次震群附近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更大地震,但震群活动可能反映了新疆区域应力场增强,新疆及周边地区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
根据新疆喀什地区两次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分析介绍了强震观测资料的常规处理和使用,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研究地面运动特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