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与“走进来”

来源 :汽车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3日~15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CIAPE)在北京召开。由中国商务部举办的这一国家级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采购商展团。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代表团格外引人注目。在今年7月,密歇根州著名的“汽车之城”底特律破产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他们此次参展,是中国企业了解密歇根州投资环境的良好机会,而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的鼎力支持成了促进中国-密歇根投资的良好桥梁。
  AIAG的首席执行官Scot Sharland先生在博览会现场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密歇根州的投资环境,并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国企业“走出去”
  《汽车纵横》: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筹备?
  Scot Sharland:今天有一些与政府相关的人士在这里,他们的工作是帮主中国企业在密歇根更容易找到投资机会。我们有信息架构、财政、教育和强有力的工程评估方面的人士。此外我们还有所有的关键供应商——这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都已经做好准备为汽车工业服务。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队伍将在十月份来到这里。我们为这些事情已经花了四年的时间来构建联系网,以便于中国企业和美国方面的交流,促进投资。
  《汽车纵横》:密歇根的商业环境有何优势?
  Scot Sharland:密歇根州是美国非常核心的商业州,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良好。这体现在税收结构、支持资源和技术人员上。其中第二项对于企业来说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密歇根的土地相比北京和上海来说并不贵,所以外国企业可以在密歇根用实惠的价格买到建厂用地。
  最重要的是,在密歇根可以招募到各个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正所谓员工的水平决定企业的水平,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技术人员,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总而言之,在密歇根的企业能够接触到技术经验丰富的员工、宽松的税收政策和投资机会,加上企业自己的努力,这些足以让密歇根成为投资宝地。此外,密歇根州的教育也非常好,我们拥有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各种科研单位,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公司都在底特律有业务往来。
  《汽车纵横》:目前中国很多零部件企业在为美国公司做配套供货,对此您有何看法?
  Scot Sharland:我相信所有的中国OEM都已经跟欧洲、北美和日本的企业展开了合作。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过去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你们成长的速度惊人、走完的路也非常远。我们的很多企业已经发展了五六十年,所以他们有长久的合作关系,有长久的生产足迹,有强大的技术中心,并且招募到一代又一代的专家进入他们的公司。中国的企业已经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现在他们开始着眼海外,希望能在国际市场充分竞争,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已经设计和生产了很好的产品,而下一步要怎么做就成了我们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世界经济并不景气,美国也正在走出困境。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拥有强大的实力,我们也有着竞争激烈的市场。所以对于那些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生产有市场的产品、走出国门、与国外企业竞争很有必要。需要记住的是,中国企业不光要生产出在中国受欢迎的产品,同时这个产品也需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因为大多数其他竞争者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发展了一段时间,并在西欧等地建立了相当可观的客户群体。至于产品耐用度,日本和韩国已经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中国也可以做得很好。
  外国企业“走进来”
  《汽车纵横》:您认为上海自贸区会给外企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Scot Sharland:我们的确有关注上海自贸区的情况,而且我们一些企业代表已经开始在那边寻找商业机会。如果外企可以进入自贸区的话,首先制造成本可以降到更低,因为是在中国本地生产。而且在运输时也能够更加方便地将我们的产品运送到工厂。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制造是一个好主意呢?举例来说,我曾经在北美开设过一家公司,它的制造部门在欧洲。随着汇率的上涨,再加上运输的成本,制造厂如果落脚在商品的目标市场中,对于企业来说是很经济实惠的。
  《汽车纵横》:美国的企业认为中国的市场环境如何?他们认为在中国投资会遇到哪些困难?
  Scot Sharland: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和中国企业去美国遇到的困难是类似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商业文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想要适应这些非常困难。你需要找到一个领路人,来帮助你在这样的环境中做生意,你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有美国商务部的人和美国的政府官员在此,他们就是这样的引领者。他们为中国企业指明方向,并告诉这些企业哪些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哪些则是不可以的。有了这些领路人,企业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
  我们还有很强的底特律-中国商业协会,他们能够为想要在底特律地区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联系网、指点发展机会。
  链接
  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致力于促进中美汽车企业间的交流,努力为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打造理想的沟通平台,以加强双方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建立一条无缝对接、高效整合的供应链。
其他文献
日系车也有品牌瓶颈,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事实。随便打开一个汽车网站的车型库,进入B级车专区,看似德、美、日、法、韩各个车系、各种车型琳琅满目,价格也都在20万元上下。但仔细分析,这里面却能分出三六九等。以销售主力车型价格为基准,把市场优惠算在内,德系B级车成交价大都在20万元以上,占据细分市场高端。相比之下,不少日系B级车的实际成交价已经逼近15万元。这个价格已经进入高端A级车的价格区间——日系
期刊
即将走过的2013年,对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拐点之年。经历数年艰辛而看似不尽如人意的发展,终将迎来快速发展乃至爆发增长期。  这一年来得的确有些不同寻常,先是天有“异象”,仿佛应了《韩非子·难势篇》的那句“腾蛇乘雾”,新年伊始,一场前所罕有的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袭卷全国各大城市,但新能源汽车在这场全民戒备、全城阻击的危难中备受重视,重压之下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开始将其作为治霾利器之一。 
期刊
五年以前的11月3日,在当时看来最不可思议的事件成了那周的头条:百年来作为美国工业实力象征的通用汽车宣告破产。通用首席执行官Rick Wagoner所披露的破产消息紧跟在两个月前由雷曼兄弟破产而引发的汽车销售额急剧下降之后。这一突变引发了一系列可载入史册的历史性事件:包括政府的救助听证会、来自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的救助资金,以及通用与克莱斯勒公司无可避免地走向破产。  在本篇中,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导
期刊
中国新一轮针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新政刚刚出台,此前已陆续有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意见措施进行预热。与中国有着特殊地缘关系、经济发展高度相互依赖的日韩两国也是汽车生产大国,他们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战略决定高度,中日韩三国的电动汽车的“国策”都包含哪些内容?各有哪些特点?日韩两国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之处?
期刊
今年以来,国内业界已明显感觉到轻型(SUV、中大型轿车等)燃料电池汽车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国际发展趋势  7月,本田与通用宣布就研发新一代燃料电池技术开展合作,这是继丰田与宝马、戴姆勒与福特、日产雷诺之后又一世界级汽车企业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牵手。车企间建立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联盟无外乎有两点考虑:一是技术上的互补和大幅降低各自开发成本,如丰田的燃料电池技术,宝马的碳纤维等轻量化技术;二是共
期刊
《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  9月17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财政补贴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政策。  《通知》规定,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应是符合条件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 池汽车。重点加大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公交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补助标准依据新能源汽
期刊
广汽集团重视政府采购市场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从广汽乘用车主攻政府采购市场的核心品牌——广汽传祺系列车型在今年政采市场的表现不难看出;我们从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松接受《汽车纵横》杂志采访的回答中更加坚定。吴松带领的团队,用朴实的语言、精干的行动、明确的目标,向汽车界证明广汽传祺正在积极开拓公务车市场,努力营造中国人的汽车文化。  《汽车纵横》:今年以来,广汽传祺在政府采购领域的表现如何?
期刊
韩国车企在世界的崛起一直被国内汽车界引为榜样,在电动汽车方面,韩国的优势有哪些?韩国是如何在国内对电动汽车进行示范推广的?  四个“刺激”  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安全问题等已经非常严重,不容忽视。因此欧美等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措施和法律法规。2012年,欧盟二氧化碳减排的水平是130克/公里,其目标是2020年达到95克/公里,2025年75克/公里。在此后
期刊
中国自主品牌做强有很多东西要做,而且有很多功课要补,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正规化和国际化。但是做到了正规化与国际化,却并不一定能够做强,但它们却是做强的一个根本和基础。以下我将重点分析国际化对中国品牌发展的影响。  从学术定义来说,国际化是企业资源,其中包括品牌、产品、人才、管理、研发等,在国际间起顺畅调配的有效作用,也是帮助企业脱离特定区域的过程。可以这样讲,正规化可以在中国做,但是并不需要在国际
期刊
在传统能源匮乏、环境形势严峻、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汽车心脏——发动机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企业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汽油机、柴油机性能,推出新的发动机产品,使其更加节油、更加节能、更加环保。同时,他们也从未停止过去寻找和探究新的替代能源技术,如电驱动技术、天然气动力技术、以及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动力技术等。  在9月9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上,博世推出一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