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2.0下的区域经济分化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城市化叫城市化2.0。三四线城市仍然会向沿海中心城市区域集中,在区域内部小城市的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这是过去十来年,还有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化的一个特点。
  人口集中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是什么呢?第一、集聚带来更大的效益。深圳有可能成为一个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有硅谷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深圳周边有制造业,会激发创新的灵感。所以大胆地预测一下,深圳会成为和硅谷齐名的高科技创新中心。这样的城市化也可以对冲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劳动力集中在少数高产出的城市,劳动力生产力提高,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还可以提高国内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高于农村地区。
  负面的问题就是经济的分化。城市化区域经济比重会下降,人口流失城市的经济比重就会下降,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把选择权留给民众。所谓衰落的城市未必永远衰落下去,匹兹堡是钢都,美国是产钢铁的地方,衰落了很长时间。但是过去十来年间,匹斯堡又活过来成了医药中心和保险业中心。因为这个城市跌无可跌了,有些企业觉得搬到那儿去也挺好,它的物价低,付同样的工资,员工的福利就一样了。不用担心东北、华北在衰落,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区域内部我们也会看到分化,比如成渝地区,成都和重庆人口最多。2010年到2020年这一地区人口的变动很有意思,四川一些地市的人口都在下降或者微弱增长,成都、重庆的人口增长的非常快,特别是成都,十年间增长了30%以上。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城市GDP增长比较缓慢,人均GDP也基本上是同样的情况,说明成都和重庆有虹吸效应。
  区域内部人口流动也有一般规律,第一阶段是人口就地增长,早期交通不太方便,各城市比较孤立,人口都在增长。第二阶段人口开始集中,经济活动开始高级化,交通也便利了,人口就要向中心城市转移,中心城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交通便利了,大家就更容易集中到大城市,修了高铁和高速路、高铁,其实有利于中心城市,而不利于中等城市。
  怎么对抗虹吸效应呢?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根本,没有产业就不可以吸引人,GDP也不能增长。第二个要提高生活品质,留住年轻人,年轻人向往高品质的生活。成都每年要吸引外地30万大学生。成都是因为产业先发展了,所以年轻人来了,还是反过来的?恐怕是反过来的,因为成都生活品质比较高,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人,产业就跟着来了。为什么高科技企业愿意选址到成都?因为年轻人向往。所以提高生活品质,是留住年轻人吸引产业的一个方法。第三个向着中心城市发展,连接成一个大的城市化区域,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中心城市在哪里就向哪里发展肯定没错。
  总体而言,广东省人口变化也是向三大城市集中,就是广州、深圳,还有广东到珠海那一线上的顺德,基本上都在珠江三角洲,跟四川是没什么差别的。但是GDP增长的规律就没有那么强,GDP增长最快的地方是珠海和深圳,惠州、河源这些地方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比如TCL在惠州,电子产业比较发达。区域里也会发生经济的集中,有特色产业还可以保住一部分GDP。对于那些城市化區域里的三四线城市也不用完全失望。(摘编自《财经》)
其他文献
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普产业发展,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事业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相关产业于科普化层面倾力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健全、有效的科普产业运行机制涵盖创意、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科普产业需以商业化外延平衡“科学”与“普及”,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并行,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并乐于接受的科普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市场价值转化。  提高科学信任
期刊
1名“蓉貝”技术领衔人,14名“蓉贝”资深工程师。在两届“蓉贝”软件人才评选中,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远银海”)以占据“蓉贝”软件人才总人数超6%的惊人数值,一度获得了行业瞩目。  “从企业角度而言,‘蓉贝’软件计划对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员工专业能力的提升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使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创新工作及员工激励培育机制;对外则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引才筹码更有分量。”久远
期刊
订车、授权、社群……汽车APP的功能丰富程度似无止境,但隐私、安全与线下服务匹配等问题让其并不敢撒欢儿一般急速狂奔,看似身处黄金发展期,却不得不耐心再度打磨产品与服务。  新老势力殊途同归  汽车APP的开发本意是为满足用户在汽车使用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从互联网企业自行或整合业界资源打造的汽车APP,到汽车厂商纷纷打造品牌专属APP,据《中国汽车智能网联产品体验及用户需求研究——智能车联APP》显
期刊
在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已经较高,未来增长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作为战略基点的内需就应承担起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持续推动GDP增长、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十四五”期间,应多管齐下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使居民消费的增长快于产出和其他需求的增长,提高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  未来一个时期,应坚定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的基数和增量。城市是重要的消费载
期刊
7月27日,由仲量联行主办的“聚势西部:双轮驱动下的产业升格”睿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对仲量联行发布的《2021年华西甲级办公楼企业客户Top50报告》[1]、《2021年上半年成都商业及物流地产市场报告》进行专题解读,通过透析产业变革趋势,聚焦中国西部及成都商业地产市场在全新经济格局下的发展机遇。  仲量联行华西大区董事总经理乔裕生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聚焦已经从城市本身升格到以
期刊
從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制作出史上第一个玻璃瓶算起,玻璃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已经超过5500年,玻璃吹制实现了玻璃器皿的批量生产,开始塑造欧洲建筑风格及人类葡萄酒与啤酒文化;平板玻璃及光学玻璃让这一材料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眼镜、显微镜、望远镜、试管、照相机、电灯泡等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沿着时间的推进,这一材料无时不刻不在迅速创新,钢化玻璃、光电玻璃、曲面玻璃、柔性触控玻璃等在建筑、日用、
期刊
“软件技术改变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速度有多快?力度有多大?”或许我们需要以更多的想象力来为这个还在持续进行中的事物作答。  严格说来,数十年前的计算机革命、微处理器发明与互联网兴起,这些新锐技术都是通过软件改变着世界;而今,信息时代的变革之风席卷全球,软件已经深度融入所有行业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软件定义”的产品、机器、网络、数据,乃至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让我们所获甚多,所思悠远——通过最现
期刊
今年年初业界人士对于云服务领域的一系列预测,如业务价值变化、云协同创新、云成本控制、云市场并购等都得到了验证。“上云”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云上”更是企业业务创新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不过,企业“上云”的时代大潮里,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顺利拥有“云自由”,企业确实有对云服务的刚需,但以此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不容易。  爆发的企业云服务  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球云市场收入达1520
期刊
具有行车速度快、运输能力强、周转灵活、安全系数高等特点的高速公路对经济增长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截止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超过15万公里。其在当前以经济强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模式和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城市带发展模式中都是关键要素。以著名的G60沪昆高速为例,其穿过上海市松江区,大量企业分布于高速公路两侧,基于此演化而来的科创走廊被视为将成新的万亿城市经济带。  发展路衍经济是相关地区和企业探索实
期刊
支线航空是民航领域的广阔蓝海,若要构建普惠航空网络及推进均等化航空服务,支线航空的建设与发展需受重视与支持,消费群体的观念转变、旅游支线的大力拓展、三四线城市的现实需求等都有助于支线航空市场加速掘进。  受益的区域与产业  支线航空模式,意即非主干线城市之间(或短距离、中小城市之间)往来的航班,通常飞行距离为600-1200公里,执飞飞机多为110座以下的小型客机。如果把干线航空比作航空运输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