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业发展形势下,预应力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这 种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危险系数较高,为确保施工的安全,一定要把握好施工技术的各个环 节,确保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预应力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和结构上有明显优点,如控制裂缝与挠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减轻支撑负担和减少截面面积等。通过适当调整结构的预应力度就能 确保工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减少转换构件的尺寸,来减少结构的重量。所以预应力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行及发展。
一、房屋建筑预应力技术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通常在其局部采用预应力技术,在施工时也要与土建施工密切配合。部分的预应力梁也需要在结构内部设置后浇孔作为张拉的空间,在土建施工时应该按照图纸留设后浇孔。同时为了避免张拉时由于局部的压力过大造 成的在张拉端混凝土的破损,要在张拉端设置加强螺旋筋等措施。固定端柱筋定位时应确保波纹管的顺利通过,张拉端柱筋的定位要确保能够 安装锚垫板;在张拉端部,梁面、底筋的弯折方式要与锚具位置密切配合,要 按照工程图纸设计箍筋的尺寸,这样才能保证波纹管的顺利通过。施工交底时也 需要确定普通钢筋位置同时要与波纹管的位置错开,对妨碍锚具位置、波纹管位置的梁筋和柱筋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避免在工程施工时由于各种钢筋交叉 冲突而形象施工的进行。
二、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预应力筋是预应力分项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所以在预应力筋进场时要做好对其质量的控制。供货厂家不但要提供产品 的合格证,也要提供能够反映预应力筋主要性能的出厂检验报告,可以合并提供两者内容,要确保内容的基本齐全。预应力筋进场之后,要根据材料的进场的批 次以及抽样检验方案确定对材料的检验批,在进行外观检查之后再进行抽样进行复验,确认产品合格之后才能将其用于工程建设。预应力筋的锚具、连接器、夹 具也要符合设计要求,性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进场之后要对产品进 行抽样对其外观进行检查,也要进行级装件试验,确认产品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要对预应力筋张拉机具设备和仪表进行定期维护和校验。工程中的张拉制 备要配套标定和使用,对其标定的期限要在半年之内,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等状况要重新标定。
预应力筋下料、制作固定端锚具质量控制。要按照工程要求确定切割预应力筋的长度。在预应力筋下料完毕之后制作固定端锚具,加工制定完毕后将其送到施工场地。钢绞线的下料是张拉端预留长度、下料误差、绞线在结构内的长度三者的总和。要确保下好料的成品钢绞线不存在磨伤和死弯,也要按照其长度进行分类堆放,预应力筋下料完毕之后,要对其规格尺寸和数量进行及时的检查。
预应力曲线放线。要按照设计要求的曲线布置预应力筋在梁中的位置,所布置的曲线形状由反弯点、最低点、最高点等确定,常见做法是在梁的非预应力钢筋上标画出预应力筋的详细放线图,在每间隔 1m~1.5m 的地方设置一个控制点。要有专门人员完成防线工作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复核检查。
固定架的焊接和波纹管安设。在每个控制点处的预应力筋是由固定架支承的,将普通钢筋绑扎成型之后,以波纹管管底作为标高,按照设计的要求预应力 曲线矢高要在控制点处箍筋上划线,按照间距为 1000mm 的距离将支架焊接在梁箍筋上。固定架要有足够大的支承力这样才能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变位,同时应该由焊工和放线人员一起进行固定架的焊接确保固定架位置的准确。将固定支架 焊好和将普通钢筋绑扎成型之后,就可以铺管。在铺管时要先按照固定端锚垫板,在张拉端处逐渐套入波纹管。波纹管和固定端钢绞线连接处用棉丝封堵之后再用胶带密封。要确保波纹管在梁内顺直,不能有明显的弯折。
预应力筋的穿束、就位固定和留排气泌水孔。梁普通钢筋绑扎好并焊接完固定架后之后,就要铺设波纹管,之后将预应力筋穿入波纹管中,全部铺完后将波纹管固定在固定架上。采用人工单根穿束预应力筋,也需要用胶布或者软布包缠好穿束端,用来避免预应力筋在穿束过程对波纹管的破损。预应力筋穿束中及 穿束完毕后也要对波纹管进行检查,如果出现破损要立即使用防水胶带对其进行包缠。预应力筋的垂直的固定由固定架实现,其水平位置必须保持顺直。一切固定就位后,在波纹管最高点、两端部设置泌水孔。同时也要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应力张拉端部设置加强螺旋筋,以达到承担预应力局部压力的目的。
锚垫板的安装与固定。锚垫板要从波纹管端套入,并将其固定在柱筋上,固定端锚具要伸入锚固构件厚度的二分之一以上。张拉端垫板和固定端垫板都要与预应力筋相垂直。
混凝土的浇筑和浇筑时的注意事项。预应力筋穿束完毕后,检查各种管线的位置、规格、数量和修补破损的波纹管,确认各项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过程中,不能使振动棒与波纹管直接接触。应采用小直径振动棒将张拉端和梁柱节点等这些重点部位振捣密实,这样可以避免蜂窝出现以及张拉事故。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时也应该预留养护混凝土试件,来达到张拉时将其强度检测值作为预应力筋后张拉的依据。在浇筑完毕之后对锚垫板的面上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才确保锚具的顺利安装。
预应力张拉前后的准备工作介绍。不但需要將锚垫板喇管内的混凝土清除干净,也将将钢绞线上的锈蚀、泥浆清理干净;给预应力筋套上工作锚板,并且在锚板锥子孔内涂上适量黄油,并且装上工作夹片;千斤顶的位置要安装准确、套上相应的限位板。工具锚板安装之后要在锚板锥孔内安装工具锚夹片,等预应力梁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之后,要使用相应检测部门专用标定的张拉设备 对预应力筋进行张拉。
预应力孔道灌浆。在预应力筋张拉之后的 24h 内要对预应力孔道进行灌浆。孔道灌浆是预应力施工中非常关键的施工工序。在压浆之前要认真检查、标定压 浆机。使用压浆机向预应力孔道内注入清水将其充分冲洗,完毕之后再进行压浆。预应力孔道灌浆时使用的是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所配置的水灰比例在0.4-0.45 间的纯水泥浆。每一道孔的灌浆中途不能停顿要一次性完成,同时在灌浆过程中喷嘴不能离开关键孔,从而避免空气进入到孔内形成气泡,等排气孔 流出浓浆对其稳压之后拆除相关压力,同时要及时将排气孔和关建孔封闭。当然 在对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对现场的灰浆试块进行强度的测定
三、结语
民用房屋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新尝试,在提高工程质量上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解决混凝土梁由于较大负载所引起的托度和抗裂问题,大大减少混凝土、钢筋用量和混凝土梁的截面面积,不但能够提高结构的使用空间,同时也降低了房屋建工程的造价,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建成了一批规模宏大、结构新颖、技术难度大的建筑物,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和突破陆进展,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实力。随着房屋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其中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实际应用也比较广泛。预应力地下连续墙可以减少墙的厚度,提高支护墙的刚度,减少内支撑的数量。而且曲线布筋张拉后产生的反拱作用,使支护墙的裂缝和变形都减少了,还提高了防渗透的性能。因此,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作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彤,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应用浅述,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5期;
[2] 陈浪,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6期;
[3] 沈关镳,简析房屋建筑有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0年第13期。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预应力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和结构上有明显优点,如控制裂缝与挠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减轻支撑负担和减少截面面积等。通过适当调整结构的预应力度就能 确保工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减少转换构件的尺寸,来减少结构的重量。所以预应力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行及发展。
一、房屋建筑预应力技术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通常在其局部采用预应力技术,在施工时也要与土建施工密切配合。部分的预应力梁也需要在结构内部设置后浇孔作为张拉的空间,在土建施工时应该按照图纸留设后浇孔。同时为了避免张拉时由于局部的压力过大造 成的在张拉端混凝土的破损,要在张拉端设置加强螺旋筋等措施。固定端柱筋定位时应确保波纹管的顺利通过,张拉端柱筋的定位要确保能够 安装锚垫板;在张拉端部,梁面、底筋的弯折方式要与锚具位置密切配合,要 按照工程图纸设计箍筋的尺寸,这样才能保证波纹管的顺利通过。施工交底时也 需要确定普通钢筋位置同时要与波纹管的位置错开,对妨碍锚具位置、波纹管位置的梁筋和柱筋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避免在工程施工时由于各种钢筋交叉 冲突而形象施工的进行。
二、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预应力筋是预应力分项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所以在预应力筋进场时要做好对其质量的控制。供货厂家不但要提供产品 的合格证,也要提供能够反映预应力筋主要性能的出厂检验报告,可以合并提供两者内容,要确保内容的基本齐全。预应力筋进场之后,要根据材料的进场的批 次以及抽样检验方案确定对材料的检验批,在进行外观检查之后再进行抽样进行复验,确认产品合格之后才能将其用于工程建设。预应力筋的锚具、连接器、夹 具也要符合设计要求,性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进场之后要对产品进 行抽样对其外观进行检查,也要进行级装件试验,确认产品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要对预应力筋张拉机具设备和仪表进行定期维护和校验。工程中的张拉制 备要配套标定和使用,对其标定的期限要在半年之内,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等状况要重新标定。
预应力筋下料、制作固定端锚具质量控制。要按照工程要求确定切割预应力筋的长度。在预应力筋下料完毕之后制作固定端锚具,加工制定完毕后将其送到施工场地。钢绞线的下料是张拉端预留长度、下料误差、绞线在结构内的长度三者的总和。要确保下好料的成品钢绞线不存在磨伤和死弯,也要按照其长度进行分类堆放,预应力筋下料完毕之后,要对其规格尺寸和数量进行及时的检查。
预应力曲线放线。要按照设计要求的曲线布置预应力筋在梁中的位置,所布置的曲线形状由反弯点、最低点、最高点等确定,常见做法是在梁的非预应力钢筋上标画出预应力筋的详细放线图,在每间隔 1m~1.5m 的地方设置一个控制点。要有专门人员完成防线工作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复核检查。
固定架的焊接和波纹管安设。在每个控制点处的预应力筋是由固定架支承的,将普通钢筋绑扎成型之后,以波纹管管底作为标高,按照设计的要求预应力 曲线矢高要在控制点处箍筋上划线,按照间距为 1000mm 的距离将支架焊接在梁箍筋上。固定架要有足够大的支承力这样才能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变位,同时应该由焊工和放线人员一起进行固定架的焊接确保固定架位置的准确。将固定支架 焊好和将普通钢筋绑扎成型之后,就可以铺管。在铺管时要先按照固定端锚垫板,在张拉端处逐渐套入波纹管。波纹管和固定端钢绞线连接处用棉丝封堵之后再用胶带密封。要确保波纹管在梁内顺直,不能有明显的弯折。
预应力筋的穿束、就位固定和留排气泌水孔。梁普通钢筋绑扎好并焊接完固定架后之后,就要铺设波纹管,之后将预应力筋穿入波纹管中,全部铺完后将波纹管固定在固定架上。采用人工单根穿束预应力筋,也需要用胶布或者软布包缠好穿束端,用来避免预应力筋在穿束过程对波纹管的破损。预应力筋穿束中及 穿束完毕后也要对波纹管进行检查,如果出现破损要立即使用防水胶带对其进行包缠。预应力筋的垂直的固定由固定架实现,其水平位置必须保持顺直。一切固定就位后,在波纹管最高点、两端部设置泌水孔。同时也要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应力张拉端部设置加强螺旋筋,以达到承担预应力局部压力的目的。
锚垫板的安装与固定。锚垫板要从波纹管端套入,并将其固定在柱筋上,固定端锚具要伸入锚固构件厚度的二分之一以上。张拉端垫板和固定端垫板都要与预应力筋相垂直。
混凝土的浇筑和浇筑时的注意事项。预应力筋穿束完毕后,检查各种管线的位置、规格、数量和修补破损的波纹管,确认各项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过程中,不能使振动棒与波纹管直接接触。应采用小直径振动棒将张拉端和梁柱节点等这些重点部位振捣密实,这样可以避免蜂窝出现以及张拉事故。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时也应该预留养护混凝土试件,来达到张拉时将其强度检测值作为预应力筋后张拉的依据。在浇筑完毕之后对锚垫板的面上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才确保锚具的顺利安装。
预应力张拉前后的准备工作介绍。不但需要將锚垫板喇管内的混凝土清除干净,也将将钢绞线上的锈蚀、泥浆清理干净;给预应力筋套上工作锚板,并且在锚板锥子孔内涂上适量黄油,并且装上工作夹片;千斤顶的位置要安装准确、套上相应的限位板。工具锚板安装之后要在锚板锥孔内安装工具锚夹片,等预应力梁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之后,要使用相应检测部门专用标定的张拉设备 对预应力筋进行张拉。
预应力孔道灌浆。在预应力筋张拉之后的 24h 内要对预应力孔道进行灌浆。孔道灌浆是预应力施工中非常关键的施工工序。在压浆之前要认真检查、标定压 浆机。使用压浆机向预应力孔道内注入清水将其充分冲洗,完毕之后再进行压浆。预应力孔道灌浆时使用的是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所配置的水灰比例在0.4-0.45 间的纯水泥浆。每一道孔的灌浆中途不能停顿要一次性完成,同时在灌浆过程中喷嘴不能离开关键孔,从而避免空气进入到孔内形成气泡,等排气孔 流出浓浆对其稳压之后拆除相关压力,同时要及时将排气孔和关建孔封闭。当然 在对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对现场的灰浆试块进行强度的测定
三、结语
民用房屋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新尝试,在提高工程质量上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解决混凝土梁由于较大负载所引起的托度和抗裂问题,大大减少混凝土、钢筋用量和混凝土梁的截面面积,不但能够提高结构的使用空间,同时也降低了房屋建工程的造价,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建成了一批规模宏大、结构新颖、技术难度大的建筑物,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和突破陆进展,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实力。随着房屋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其中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实际应用也比较广泛。预应力地下连续墙可以减少墙的厚度,提高支护墙的刚度,减少内支撑的数量。而且曲线布筋张拉后产生的反拱作用,使支护墙的裂缝和变形都减少了,还提高了防渗透的性能。因此,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作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彤,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应用浅述,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5期;
[2] 陈浪,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6期;
[3] 沈关镳,简析房屋建筑有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