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ya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呢?
  一、树立意识,培养素质
  中小学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育研究。否则,利用强压的手段是难达效果的。在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两种认识。第一,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神秘化”。他们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而自己是一个只管教学的“教书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们不去思考、不去调查、也不去研究,只凭自己的经验办事,依靠经验处理变化着的事情。第二,有些中小学教师将教育科研“简单化”。他们做科研只停留在口头上,纯粹只是“纸上谈兵”。他们一不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二不花费力气去做实验,仅凭一些表面现象或主观臆断,就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结论。这样得来的“东西”针对性不强,不便于操作,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只有让教师们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才肯花大力气去探索、去研究。
  二、团队意识,共同合作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应要求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科研状态,主动参与到学科团队科研活动中来,多投入、多交流,巩固自身科研成果。
  教师应该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并积极与其他进行教育科研的老师交流、请教,共同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同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整理,把最出色的科研成果展现出来,以此作为自己继续奋斗的动力。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传递快,更新快,过去那种单枪匹马的单干时代已经过去,只有知识共享才能达成共进的状态。在一个团队里,成员相互间不断取长补短,共长共进,当团队的科研能力提高时,自身的科研水平也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新的突破。
  三、依托课题,以“研”促“教”
  将课题研究渗透于常规的教育教学研究之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这是学校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关键。
  现在的教师申报课题的机会很多,有国家级、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的课题,有教育学会的课题,有综合实践的课题,等等,各种课题应有尽有。要告诫教师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小课题不高兴做,大课题又做不下来。要从小课题做起,从市级课题做起,等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层次。教师只有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教”中“研”,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何能力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
  四、专业引领,巩固成果
  一线教师做研究,最不缺少的是丰富的教学实践,但在专业理论与专业视野方面还存在事实上的不足。当教育科研进行一阶段走入“瓶颈”时期时,教师往往靠自身的力量不知道该怎样科学地往下展开;当取得的成果要用论文、专著、经验的形式表达时,教师不能够用专业的理论来为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点睛”。而专业引领是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思,起着指导、领航、提升的作用,是使教育科研走向扎实、走向深远、走向实践的最佳途径。当然,这里所说的专业引领,并不是特指那些享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更多时候,是本校的专家型教师和学科教研员,只要某一方面存在过人之处,他们就是我们寻求帮助的对象。有了专业人士的引领,我们的教育科研的能力一定会与日俱增、日益纯熟,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也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丰硕。
  另外,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一般来说还要掌握以下几种基本方法:1. 学会选题;2. 学会如何进行课题论证;3. 学会查阅文献资料;4. 学会制定研究计划;5. 要勤归纳总结;6. 学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同时,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搞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学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大胆进行研讨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安史之乱后的民族国家生存危机,诱发了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中唐春秋学。萧颖士折中三传肇其端,李栖筠、贾至等引汉人三统循环之说以辨章学术,将相关的讨论纳入春秋公羊学的轨
每一学期的教学,就是我愉快的数学之旅。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知识,战胜难题,收获硕果。在一系列的教育和学习中,我和我的学生都深深地体会到:钻研了数学难题,增强了逻辑推理能力,抽象了概念,豁达了人生,和谐了气氛,严谨了态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美的魅力。  数学美之一:增强逻辑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科目,数学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实,学生学好数学,除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数学课程资源,指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和生成性资源。其中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就属于环境与工具。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的新要求,低年段出现滥用学具,高年段出现不用学具的现象。本文以小学课堂观察为手段,简议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身边的“学具”,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使用学具,何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进行到何种程度,有效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  一、用教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
智慧课堂就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它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是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过程与结果,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近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用教师的“火石”点燃学生的“火花”,共同构建智慧课堂。  下面以中图版必修一《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堂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贯穿“构建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  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与20世纪之前持续千年的否定性主流意见相比,20世纪初叶迄今的柳宗元研究大多坚持肯定性意见,而且肯定乃至赞颂的调门一天比一天高亢.20世纪上半叶,柳宗元思想研究的主题词是
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以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