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故事表演的“五要三不要”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用作讲述事情,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民间故事等,都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特别适宜儿童口头讲述。儿童讲故事寓教于乐,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开启智慧,丰富头脑,能有效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儿童对知识的感知兴趣,对课外启蒙教育有很好的效果,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讲故事可以丰富儿童词汇、句式、知识,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儿童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
  那么如何才能讲好故事,把故事说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脚本”
  人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对于故事来说,好的故事脚本,也是一个故事的成功之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材上,一定要选取适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孩子感兴趣的、孩子表达的好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好的内容也容易让孩子本身产生动力。好的故事有“易记、易讲、易传”这三个特点。有了故事的脚本,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比如时间的限制、儿童表演时能否扬长避短等是修改时要考虑的因素。只留下故事精华部分,步步相扣,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听众的兴趣。老师和家长切记,千万不可拿到故事就照搬照讲,一定要进行裁剪。比如有一个故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的故事。原来的故事一上来就大段介绍了周总理的生平,和故事主题关系不大,我就精选了二个生动的情节来让孩子讲述,比赛时,不但紧扣了三分钟的时间限制,而且一个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的周总理,被故事演绎的非常让人敬佩!
  二、要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好的讲述者不只是用嘴巴讲故事,还会用眼睛讲故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心情的通道,内心的体会通过眼神表达出来会有极强的感染力,再加上声音的感染力,这种双重感染力就会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在故事比赛的时候,有些小选手之间竞争很激烈,无疑,眼神的表达也是拉开“厉害”与“很厉害”的分水岭。故事表演时,眼睛会说话了,人物、动物就“活”了。例如故事《狐狸吃鸡》,狐狸在骗小熊的时候,眼珠子骨碌碌直转,就表现出了狐狸狡猾的样子,而小熊的眼神固定,就表现出了它憨厚老实的摸样。在表演这类个性鲜明的故事主角时,眼神是最好的辅助表演方式。
  三、要有一个会“话画”的声音
  字词清晰、咬字清楚是儿童成功讲述故事的基础,清晰的字词表达可以让聆听者轻松地知晓故事内容,产生愉悦的感觉。声音“漂亮”也很关键,漂亮是指声音的魅力,这种魅力分为先天魅力和后天魅力。有些人天生音色悦耳,但是有些人后天也可以锻炼出来,众多艺术院校的表演和播音主持专业常在改变着学生声音的魅力。儿童在讲故事的时候,魅力的核心是情感的体会与表达。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通过讲述时说的声音来画画,让听众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情节都是假定性的,但是好的讲述者会用声音把我们带入故事情节,一幅幅画面会随着故事的推进而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要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节奏”
  讲故事的声音处理的艺术,声音的快慢高低都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感受。一个故事,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需要分清层次,用不同的节奏娓娓道来。有些孩子在故事比演的时候,不分层次,不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进行语气的转换,从头到尾一个节奏,这样的故事就像在背书,再好的题材都不会抓住听众的心。儿童讲故事时,应该依据故事情节使用声音的多样变化,能使听众更轻易地感受到细节。例如故事《姜子牙算卦》,在讲述姜子牙的时候,就得考虑到作为给人算卦的先生时的情景,故意拖长声音,忽高忽低,一边想一遍算的机智的摸样。说到砍柴的人时,一开始好奇不相信,这时的节奏就是偏快的,正好表现出了樵夫耿直、爽快的样子,随着情节的发展,樵夫半信半疑的样子,讲述的速度就应该放慢,到后来姜子牙算的卦都灵验的时候,语速更应该加快,说出樵夫心服口服的样子。可见,成败仅在分寸间,声音节奏的处理就像厨师烹饪的火候,细微之处见真情。
  五、要有一颗非常自信的“心”
  儿童在台上表演的时候,特別是参加比赛的时候,面对陌生的评委,出现紧张状态是正常的反应,但也有的儿童在台上能自信满满,一点也不紧张。有些孩子是内心的笃定,有些则是刻意控制的淡定。孩子自信的来源有很多,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作品的熟练度,是不是烂熟于心,是不是倒背如流,这是首要因素。还有的是性格因素,有人天生乐观,有人天生胆小,对于这样的情况,多上台表演,多参加比赛,还是能锻炼出胆量的。一个自信的孩子讲的故事也容易精彩。
  在儿童故事表演的过程中,还经常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应该避免,以免造成“减分项”。
  一是发力不要过于猛。
  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有些儿童一开口就表情夸张、声音夸张、动作夸张,希望通过这样的表演吸引观众和评委,殊不知,调子一下子太高,不利于故事情节的开展,高潮部分无法凸显。一个好的故事总有跌宕起伏的发展,把最高潮留给最精彩的部分,千万不可出现用力过猛与内容不符的情况。
  二是动作不要过于频繁。
  讲故事,究其根本还是用声音讲故事,动作只是起辅助作用。有的儿童在讲故事的时候同时兼具丰富的表演,如果运用恰当,是加分,如果喧宾夺主,则是减分。更有些低年级的儿童,在讲故事的时候一句一个动作,就像是哑语表演,把观众和评委看的眼花缭乱,反而适得其反。
  三是服装不要过于夸张。
  儿童上台讲故事之前,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有的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装扮一番,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还能很好地表现故事里人物的形象。但是,也要避免出现“戏不够服装来凑”的现象,好的外部包装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讲述能力之上的,这样才能做到“表里如一”,给人以舒服的感觉。
  以上几点是关于儿童故事表演的经验之谈,有不对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手势语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伴随性语言,它是通过人的手或胳膊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一种体态语言。手势语不同于有声语言,对幼儿来说,它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和有趣。它能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起到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运用得好可以大大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一、手势语的运用在小班幼儿人际交往发展中的重要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
期刊
“语感”究竟是什么?其实说得通俗点就是语言的感悟能力。从现在对语感研究现状看,更加注重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改革步伐较慢,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比较落后,现实中对于语感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着阅读教学出现一些艰难,要使语感在现实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加强对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发展渊源  “语感”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是由夏丏尊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对于文字应有
期刊
摘要:《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应该是一位恰当的引导者、应该给幼儿提供可展示自我的舞台、指明方向、在关键时出现,不断引领幼儿前进的导师。我们一方面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鼓励孩子通过自主操作活动材料,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放手幼儿自己去解决,但有些问题因为
期刊
当前幼儿园特色活动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们为图方便,想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在班级特色活动的主题以及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家长参与度不高,组织不规范,活动并无明显成效。教师们若是在活动主题选定上能拓宽思维,在活动中明确分工,充分利用家长以及周边资源,加大园所支持和宣传力度,同时不断学习与思考,敢于创新与实践,这样方能使班级特色活动“焕然一新”。  一、班级特色活动主题的选定  1.根据教师或幼儿自身特长
期刊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从高考命题中来看,近几年来,高考命题朝着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方向发展,增加了一些转化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着眼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这种以能力立意的积极向导,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必须以数形结合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应用,整体把握各部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在每年的高考中应用比较多,如能从中发现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生为本,突出文本解读”的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主导。这样,我们很多老师注重了课堂主要内容的设计,而忽略了导入的设计。简单的一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某课,请打开书本第几页”。这导致本应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在一开始就平淡无味。其实,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精彩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因素。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幼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
期刊
赏识教育这一说法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口号“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而现在父母对于赏识教育有一个片面的理解,他们认真让孩子自由发展,不约束批评,只看孩子闪光点忽视其缺点,就是赏识教育。那么什么是赏识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呢?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而赏识教育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期刊
关爱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社会要求。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在生活中挖掘课程内涵,为学生早期行为习惯和早期人格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做好铺垫。这种教育和实践,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了爱从来就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无回报的义务,也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利。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他人、社会、祖国、大自然恩惠,要用感恩心来融化
期刊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化,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来自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来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贴近生活找数学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