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象急性皮炎的毛囊性粘蛋白病及用氨苯砜治疗的效果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1例34岁男教师,于1988年8月右面颊部出现一痉痒性斑点,疑由昆虫叮咬所致。24小时内,面颊部肿胀,并出现大片渗出和结痂区域,初步诊断为面部蜂窝织炎。用高锰酸钾液湿敷,外用mupirocin和口服红霉素。面部肿胀和渗出改善,但留有一红斑、发硬和结痂性损害。停用红霉素后6周,皮疹复发。

其他文献
尽管部分DLE患者伴有系统症状,且少数可发展为SLE,但血清学异常却极少见。作者采用上皮细胞系为底物,对DLE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检出率与系统症状,抗心磷脂抗体(aCL)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研究。
期刊
作者用DIF检查了7例妊娠疱疹(PG)和2例线状IgA病(LAD)及妊娠期胎盘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过氧化物酶法研究了5例PG、2例LAD的胎盘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所用胎盘是取自7例PG、2例LAD和5名无皮肤病正常人的分娩时,5例12~16孕周治疗性终止妊娠者和5例22~26孕周自发流产者。经HE染色发现7例PG中有5例胎盘羊膜绒毛膜基质细胞呈局灶性轻
本文研究了血浆置换疗法对循环天疱疮抗体的影响。22例活动期天疱疮住院病人平分为两组,每组11例。Ⅰ组用血浆置换疗法、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治疗;Ⅱ组只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Berk等曾报道大剂量烟酰胺(NA)及四环素(TC)口服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BP)有效。本文报道大剂量NA治疗4例BP的效果。受试者为经活检证实为BP的4例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为58~82岁,发病时间为2~17个月,入院时血中抗基底膜抗体1:20~1:2560阳性,IgE37.9~1655.2U/ml。
掌跖银屑病通常对皮质类固醇、焦油和蒽林等局部疗法效果较差;对口服维甲酸虽然疗效满意,但副作用较大.为此,作者选用局部8-MOP水浴加UVA的方法,对11例对其他治疗无效的中度或严重的掌跖银屑病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32~69岁,病期为1~20年(平均6.5年).8例是局限性脓疱性银屑病,3例为掌跖慢性角化过度的斑块性皮损.
治疗多形性日光疹(PLE)有各种方法。除了避免日晒以外,光化疗或UVB治疗、口服抗疟药、类胡萝卜素及烟酰胺等都有不同程度效果,但都是经验疗法。大肠杆菌滤液(colibiogen)是从大肠杆菌培养中获得的一种游离蛋白滤液。
大疱性扁平苔藓(BLP)和类天疱疮性扁平苔藓(LPP)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前者为小疱,而后者的扁平苔藓(LP)常呈急性和泛发性,在受累和未受累的皮肤上突发大疱,免疫荧光(IF)类似大疱性类天疱疮(BP)。作者共观察了4例(例1、2为LPP,例3、4为BLP)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4.5岁。例1、2为肢体、躯干、粘膜部位广泛性LP伴瘙痒,以后在LP的斑块、红斑和正常皮肤上出现大疱。组织病理示表皮下
在性活跃的夫妻中,一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阳性时,则有传播给另一方的危险,但以这种方式传播的频率尚不清楚.本文作者对1980~1984年按受过有潜在感染性的凝血因子浓缩物治疗的血友病患者夫妻进行了调查.从1985年中期开始,对30例来自路易斯安那州血友病综合医护中心的血友病病人及其配偶进行了调查,询问病史并作体格检查.
期刊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是一种儿童中少见疾病,其特征为在淋巴样器官和造血器官中组织细胞呈肿瘤样增生.本文作者回顾性研究了Gustave-Roussy研究所1975~1986年的32例儿童病例.32例患儿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1个月~16岁,平均12岁.
期刊
近几年已建立的临床标准能对很多病作出诊断,但仍然有相当多的色素性肿瘤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表面显微镜检查(SM)对于诊断皮肤色素性损害能提供进一步的特征和线索,有助于临床早期确诊恶性黑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