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背影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邯郸作协的朋友们造访狼牙山。致欢迎辞时,我说了一句:“燕国人民欢迎赵国朋友……”庄重端严的会场立时腾起一阵笑语。会后一位“赵国诗人”悄声问我:“荆轲是卫国人,为什么甘愿替燕国赴死?”
  我说:“甘愿赴死的又何止他一人。你知道为了促成荆轲西行刺秦,燕国死去多少好汉吗?荆轲刺秦这样一个短短的历史片段,你能想到历经两千年岁月淘洗,它的精神内核依旧影响着燕地人民的心理和处世原则吗?”
  朋友说,愿闻其详。
  且待我慢慢道来——
  一
  2008年春,我为一家电视台录制《荆轲》的讲座,后来写《我们的燕国》一书。那段时光我属于战国,常常在夜晚与前贤相遇,不断仰问他们的心路历程,感佩他们不甘卑下奋勇图强的勇毅性格,惊诧他们“重死不重生”的倔强抉择。白天则游走于曾经繁华的燕国都市,漫步那个年月的长安街头,追寻古人密匝而坚实的步履,登临惟余土台的座座宫殿,体味两千年前的王者气度。
  当年武王伐纣得胜,建立周朝,中国始称“华夏”。为奖赏宗室勋臣,武王将爵位土地分赐众人,让他们在各自区域建立邦国,以藩屏周,“封建制度”走向成熟。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召公奭被分封到北燕。就在召公打点行囊准备赴任的前夜,一代雄主武王姬发驾崩。勤恳的召公便不分昼夜地投入到葬先君、扶幼主的忙碌之中。之后又和周公担起了共辅朝纲之责,至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厉王出逃,权力出现真空,周召“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在世界史上非常重要,因为这一年中国有了确切纪年——公元前841年。燕国人民翘首以盼,召公始终难以就任,只好派公子克代父履职。克是燕国第一代君王,至公元前221年,末代燕王喜被俘,燕国宣告灭亡,共传42世。
  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是因为那一时期的诸侯文韬武略,你争我夺,征战不休,因此封国疆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战国初期燕国的疆域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东北一角,含现在的京津一带。她东北和东胡接界,西边和中山国、赵国接界,南靠渤海,并和齐国接界。燕昭王时国力强大,疆域拓展,占领了中山国北部,今天唐县、望都一线为燕国的南境。后来大将秦开北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捣辽东、朝鲜半岛北部,乐毅伐齐时,还曾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领土。
  天生的地理环境狭窄,导致了燕国军事上的长期被动。她西有巍峨险峻的太行山,时有山地民族侵扰;南有渤海海浸和漫漫黄河故道,交通不畅;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北面是曾保护商王子、与周人抗衡的商朝旧臣以及东胡悍民。同时,毗邻的齐赵常常与其兵戎相见,逐渐强盛的秦国又对她时时觊觎。在如此困局之下,远离王畿的历代燕王们治国之艰可想而知。纵观八百余年燕国史,求稳定、谋发展、图生存贯穿始终,振朝纲、强国力、兴霸业历历可观,及至终国之时尚敢拼死一搏,堪称华夏震惊,荡气回肠。
  克就任燕王,借助商朝旧城兴建了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董家林一带。此后三百余年,为躲避北方山戎部落的袭扰,燕桓侯迁都临易,在今天河北容城县境内建都。又过约三百年左右,山戎部落被齐国打败,燕国国都北迁蓟城,再建新都。约一百五十余年后,燕桓公再次迁都临易,即现在的河北雄县,并在今河北易县东南部武阳城营建了下都(一说是燕昭王时修建)。一个王朝数次迁都,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个王朝遇到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剧烈冲击,是规避风险的无奈之举,也是寻机发展的谋国之道。
  风云过往,朝代兴替,两千年弹指一揮间,如今的燕国都城只剩下数座巍峨的土台和纪念燕国名士的座座古塔,目之所及的有形只能靠思想的纵深去还原放大,时而催人激越,时而令人酸楚。
  二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讲,仅凭史册断言一个都城的存在乃至曾经鲜活过的重大事件,是不恰当的史学观,因为孤证单行,难以置信,需要通过考古发掘,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和可靠。
  上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燕国都城遗址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发掘,认为最具影响力的是一前一后两座都城。董家林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发现了城址、城墙、护坡和壕沟,证实了该地是燕国早期的都城。在距董家林古城址东南约800米的黄土坡村发现了墓地遗址,共清理发掘出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出土的青铜铭文中“匽侯”的记载,确切证明了《史记》“封召公奭于北燕”的事真实可信,墓葬、城址规模与铭文中“匽侯”的身份相符,并且由铭文中“匽侯命堇馔太保于宗周”等,进一步证实了文献中召公本人并未前往燕国就封、而派元子就封的记载。
  考古工作者在容城南阳遗址清理出铜器、陶器、骨器等文化遗物40多件,铜壶有“西宫”字样铭文,陶钵和陶罐内有“易市”字样陶文,以及“燕王职”铜戈。这些器物显示出燕国制器的风格, 其地理位置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临易”相近。
  燕下都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居于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西北40公里有紫荆关,西南15公里有下关,三面环抱,东望平原,居高临下。都城中部修有一条南北纵贯的“铜帮铁底运粮河”,辟都城为东西两城。东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城是防御性城郭。这里至今还矗立着数座封土高台,如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武阳台,燕王观景的望景台,燕昭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招待各国使节的老姆台,迷惑敌军的“虚粮冢”等等,默述着古都曾经的繁盛。
  燕下都遗存的珍贵文物有十几万件之多,而提醒考古界重视燕下都文物价值的是外国人。“齐侯四器”(铜敦、铜鼎、铜匜、铜盘)是乐毅夺取齐国首都临淄时缴获的战利品,1889年被盗掘后流失美国;1914年在老姆台东侧出土的铜螭龙流失比利时……国之瑰宝被外国人玩赏,令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先生痛心疾首,他于1929年组建了燕下都考古团,于翌年春对燕下都老姆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发掘,出土文物多达201袋又加36箱,这是历史上对燕下都遗址的第一次发掘。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燕下都进行过多次勘察和试掘,出土文物甚巨,而且对燕下都的营建年代做了更深入的论证。   燕下都文化遗存的保护,得益于国家的重视、专家的参与,更难能可贵的是民众护宝的自觉。陈紫蓬先生是易水岸边的文化名士,曾参与民国《易县志稿》的编修,长年致力于收藏出土文物,早在上世纪之初就建立了私人博物馆——燕陶馆。1947年,他将个人收藏的燕下都出土文物全部上交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邓拓赠诗赞他“君爱文物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
  “五队有个好社员,她的名字叫王兰。一镐刨出个大铜环,交给国家不要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放电影前要宣传好人好事,并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幻灯片,加以旁白。上面的几句快板讲述的是1966年练台村姑娘王兰出工时,一镐刨出一个“国宝”的故事。这件国宝名叫“铜铺首衔环”,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铸七只禽兽,造型精美,形象生动,为燕都宫殿大门饰物。这件国宝的意外发现轰动了考古界,王兰得到了当时至为荣耀的奖励——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辆小推车……2010年,“铜铺首衔环”作为河北省珍贵文物精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出。
  “动土看牌子,盖房先勘探,文物属国家,有事快报告。”农民群众一直是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力量,近年来,只燕下都区域内群众主动上交的文物就达1000多件,其中包括60多公斤金银器……
  下都是燕国历座都城中出土文物最多、最成体系、最能反映战国时期上至王侯下至百姓生产、生活、建筑风貌的地方。近年出土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数项空白。尤其是为学术界和收藏界青睐的燕瓦当,已成为打开燕国史研究的一把金钥匙。这些瓦当种类有板瓦、脊瓦、垂脊瓦、吻兽等,半瓦当种类可分为14大类70余个型、式,主要有素面、饕餮纹、双凤兽纹、鹿山纹、云山纹、山形纹、树木、双兽、窗棂纹、人面纹等,造型古朴,丰富多彩。这些瓦当纹饰的嬗变与燕国其他疆域出土瓦当的关系,是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最好证明。目前,对燕下都瓦当的研究,已由文人雅士的个人喜好,上升到考古领域专家和文博专业人员的研究课题,吴磬军、于军、丁志钢等先生多有论述问世。
  燕下都出土的兵器有青铜和铁器两大类,青铜兵器有带铭文的剑、矛、戈等。23号遗址一次性出土带铭文铜戈107件,甚至刻有燕王的名字。燕国的铁兵器也很发达,还出土了钢剑。铁制工具和农具在燕下都发现较多,农具类型多种多样,有铁?、锄、犁铧、三齿耙、五齿耙等,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农业耕作水平。22号遗址还出土过铁质脚镣,证明燕国已经有了刑罚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在俄罗斯、朝鲜也出土了燕国的刀币、布币、圆钱,说明燕国的贸易流通已扩展到了相当遥远的区域。
  195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故宫午门的西北亭布置了“燕下都文物陈列室”,展示的全部是燕下都出土的文物。2001年3月,燕下都遗址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除了有形的文化遗存外,燕国大地上还形成了众多极具文化特征、附带感情色彩、富有思想内涵的成语。如:伯乐一顾、箪食壶浆、图穷匕见、鹬蚌相争、棘刺雕猴等等,至今相袭习用。燕国都城附近的村落名称也多始于那个时期,如军营村,当年为燕国屯戍兵卒的营所;燕子村,相传燕王妃触犯国法,监禁于此,在狱中生子,此地得名“燕子”;练台村村南有夯土台,为燕国冶炼铜铁之地;扬威城村是燕国校阅军卒、耀武扬威之所等等。
  对燕国历史遗存的观望,就是对燕文化的追思,总给人一种走进史册的心灵激荡,一种对前人嘱托的默默接纳,一种精神传承的慨然激励。
  三
  燕国的兴衰虽然湮进了历史的长河,但曾经的浪花飞溅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曾经的冰霜寒彻依然警醒着后人惕然前行。人们乐道于燕国旧事,赞许她的人文风骨,评说她的治国理念,历经千年,谈兴不衰。一辈辈古人一次次面向更古的人,背影的那面是同情和惆怅,更是理解和敬意。
  家不自强,则为乡邻所轻,国不自强,必为夷狄所侮。国以人兴、政以才治。相比其他诸侯,燕国的主政者们更能掂量出这些话的分量——网罗天下人才,希图政治清明,跻身强国之列,是他们前赴后继追逐的梦想,而最早践行人才兴国战略的当属第38任燕王——姬职。
  姬职的父王名“哙”,晚年昏聩,导致“子之之乱”,最终身首异处。齐军趁火打劫攻破燕国。当时姬职在韩国做质子,被紧急召回,匆匆即位,是为燕昭王。昭王立志要使人民振作、国家振兴。他从名士郭隗讲述“千金市骨”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决心依靠人才兴国安邦,便高筑黄金台,恳招天下贤良。
  苍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燕昭王接手的是一个破国,百废待兴,而正是破中求立的远大政治抱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兴国之基在于重视贤才,没有他们协助佐理,安邦定国就是一句空话。这种治国理念的确立和付诸实施,成就了昭王一代明主的美誉,给了那个时代的有志之士们“吾才有用”的终极向往,更给刀光剑影的战国大地吹进了一缕春和景明的薰风。
  在那个云谲波诡、名士纵横、宿将争锋的年代,燕昭王制定的人才政策没有过高的门槛,英雄不问出处,以真诚约束野心,以谦卑打消怀疑,于是“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燕昭王给予人才的不仅是黄灿灿的金子,更有绝对的信任。纳谏言、遵良策,矢志不渝,励精图治,韬光养晦,合众人之私以成一己之公,知舍知得,成就了他彪炳史册的伟大功业。
  以国士待之,则国士报之。在不断地识别、考察、重用的过程中,燕国开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军力剧增,隐忍、积蓄28年之后,燕国完成了伐齐复仇和拓土开疆两大战略任务,甩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成为了在列國中说话算话的强盛国度,跻身“七雄”之列。
  招贤纳士奖掖贤良本是一个圣君的分内之事,可后人为什么一味颂扬念念难忘呢?原因就在于每代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于是昭王礼贤下士的形象总在后人心中不断强化,意念中得遇明主的盛景时常搅扰人心,渴望复制盛世、来一场君臣“隆中对”的梦中期许,不断弹拨着后世才俊的兴奋神经。   千年流泽,早已渗入文明的史册。
  政治的稳定必须依赖武力的支撑。在那段满载智慧、充斥血腥的战国历史中,没有一代燕君有幸逃脱过战事困扰——平定内陆土著暴乱,抵抗北方民族侵扰,阻击外部势力吞并,你来我往,笑泪并生,一旦忘记亮肌肉拼血性就有国破家亡之虞。燕侯墓出土文物多为铜戈、戟、护面和车马器,可以判断历代燕侯皆尚武,手下贵族无不是大小军事统领。
  战国时,各国国力不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强大的秦国吞并诸侯的野心一刻也未停止。燕昭王去世后,燕国再次跌至卑弱的行列,对秦国的积怨愈积愈烈,甚至超越了预设的承受底线。原本昌明平和的文化生态开始向自伤自怨、刚烈悲壮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内心缺乏大格局的燕太子丹有了“死士可用”的念头后,为以死谢国的侠士提供了一试身手的历史舞台,国家治理的维度向一剑当作百万兵的近路迅速转型,最终成为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终极选择。
  燕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灭国的,惨烈悲壮,激荡风云。公元前227年,秦军大兵压境。主持国务的燕太子丹决定谋刺秦王,以纾危难。恰这时,荆轲出现在了燕国街市上。荆轲是卫国人,但当政的卫元君并不赏识他。卫被灭国后,失去故国家园的荆轲游历到了燕国,偶遇民间音乐家高渐离,一言相合,引为知己;肩负为太子丹选拔勇士重任的处士田光认为他有“骨勇”,让他去太子那里接受使命,并请他捎话给太子:我有节操、讲信义、守机密!言罢自刎于阶前,阻断了荆轲避见太子丹的所有理由;太子丹泪眼相托“救国大任”,极尽礼遇,逼发了荆轲的英雄侠气,于是一诺千金;继而樊於期自刎,献出头颅,呈作晋见秦王的信物;燕国无名壮汉又以身试刀,用速死提示他:“徐夫人匕首”见血封喉,利器在手,重任在肩,大丈夫还容片刻犹豫吗?燕国勇士夏扶立于荆轲车前,抱憾不能同行,横剑断颈,以壮行色……彼时的列国,五国皆灭,燕国亦危在旦夕。一个个死士用一腔腔热血拜托一位侠士:救我父老救我国!作为“心向意,投身不顾”的侠肝义胆之人,荆轲自会心寄六国,以身许燕,拍剑一声啸,跨马入秦邦!
  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悲壮的送别场景:易水奔涛,秋风萧瑟,洒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响彻寰宇,成为千古绝唱。荆轲义无反顾的侠义精神,缔造了以“慷慨悲歌”为主线的燕文化总基调,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般的英雄气概,与后人同情弱者、崇尚义士的集体崇拜一经契合,慷慨悲歌精神即迅速占领文化主导地位,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国人英雄气概的楷模,锤炼民族精神的基石。
  燕文化为什么以剑走偏锋的形式,延展成为“慷慨悲歌”的独特风采?其根源就在于生存环境的苦寒、发展空间的局促、政治领袖的狭隘。经济文化的落后和军事实力的悬殊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而咄咄逼人的秦军正以泰山压顶之势大举扑来。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如何立即破局就成为主持国务的太子丹的当务之急。在急于扭转乾坤的心理支配下,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决定油然而生。任你八面来,我只一路去。这个决定一旦确立,斩首行动的旗帜下一批死士迅速聚集——拯救国家、践行诺言、不负友情、生命抵抗……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漩涡中反复撞击,迅即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强力暗流。然而可以预见的惨烈结局黑云笼罩,并急剧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集体情态。我们说太子丹有雄才无大略也好,我们说荆轲死心如铁欲补天裂也罢,即便惨胜也如败的结局连妇孺都可卜定,悲壮又怎能避免?
  “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语一经唐代大文豪韩愈口中传出,千年来竟成了外地人了解当地民风的切入语。苏东坡也曾说:“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一段由陕西人司马迁撰写的荆轲刺秦,让无数中国人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举同燕赵之地联系到了一起。古人对燕赵之民“其相赴生死亦出于仁义”“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然以急人为务”的描写,让后人对这里的民风一览无余。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立人间未有功。荆轲的侠义精神奠定了燕赵文化的基石。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荆轲刺秦王是六国向强秦的最后一搏,其壮烈无以复加。因而此后,尊贤重义、慷慨悲歌、义无反顾、一诺千金成为燕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标志,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被天下有志之士视为人生的信条。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燕文化的伟大在于它没有断流——就在荆轲诀别的易水河畔,和他同在一个年代的燕国名士左伯桃为了保全义士羊角哀的性命,风雪天解衣推食,赤身冻死于枯桑洞中,演绎了舍命全交的悲壮一幕。东汉年间,乌桓、匈奴、鲜卑进犯紫荆关,名将马援高呼“马革裹尸还葬耳”,大败敌兵。光绪二十六年,易县义和团在云蒙山抗击八国联军并参加了良乡战役,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抗战期间,义士宁亚川奉杨成武之命,入敌穴生擒叛徒刘长生,被《晋察冀日报》称为“当代荆轲”。“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又奏响了一曲当代壮歌,把慷慨悲歌的民族精神推向了极致……
  四
  雅斯贝斯说:现存的每一种文明都有着自己的轴心时代,以后的历史全都是对这段黄金岁月的诠释。我们不禁究问:到底是燕国哪块土地初始熔铸了以“慷慨悲歌”为主要标志的精神内核?河北人民文化品格的历史源头到底指向哪里?
  易水河千百年来流淌不息,与荆轲的名字交相辉映,成为光耀历史天空的燕赵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易水河自西向东共有三条,分别称为南易水、北易水和中易水。在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有燕国的南长城。当年,太子丹为感谢荆轲一人救一国的义举,激励他完成国家使命,率领文武公卿和荆轲好友在易水渡口为荆轲举行了送别仪式。
  这个渡口的准确方位又在哪里呢?多年来总有争议。第一种是雄县说。《安州志》记载:“城北有易水,旁有秋台,即燕丹送荆轲处。”雄县曾称作易县,雄县与安新县接壤,说安新城北有易水河是情理当中的事。与《安州志》相互佐证的记载还有《水经注》,《水经注》中引用了北魏年间撰写州志的名人阚骃的话,阚骃在对雄县地理历史的撰述中讲到了荆轲刺秦的故事,说太子丹送荆轲处“疑于此也”,猜测是在这里。郦道元对此做出判断:“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第二种是南易水说。乾隆十二年编纂的《易州志》上说:“送荆陉在易州西南四十里,孔山东,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依此说法易水诀别应该在南易水。第三种是紫荆关说。有人说荆轲刺秦是从下都向西行,过紫荆关而入陕西。按此说则应是现在的北易水,因为燕下都在北易水的南面,荊轲不可能先往南,再走回头路经过紫荆关。第四种是中易水说,也就是现在的京赞公路易县高村大桥北侧。第五种是白虹说。这个说法源自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寰宇通志》的记载,“送荆陉在易县西南30里,即荆轲入秦之路”,由此推断,该处为南、北白虹村,此地因荆轲高歌的后两句——“入虎穴兮探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而得名,此说也指的是现在的中易水。那么这五种说法哪一个更接近史实呢?
其他文献
归家忆rn深秋,深夜,独居斗室,了结了一天该干的事情,欲睡之前和往常一样,拿起床头一本书来.读了几篇《唐诗一百首》,把书压到枕下,不知怎的,总是诵念着最后那首葛鸦儿的《怀
期刊
安塞油田受储层低压、低渗特性制约,油井产能普遍较低,系统效率仅18.09%,吨液能耗高,影响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如何有效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降低采油能耗,是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
通过对今年来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梳理,分析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探讨未来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今后更好的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和工作奠定坚实的
西峰油田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井压力升高、注水量递减快的问题,影响水驱原油的正常开采。本文通过对西峰油田储层孔喉结构分析认为,注水驱
一  将“美貌”一词用于男人,怎么看怎么别扭。但无疑,男人也是有美貌的。魏晋时期就出了许多美男,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证。此书为容貌专设一章,名曰“容止”,记录的就是那些美男的容貌与举止。  书里这样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他的“姿容神情”,居然会引起女人围观,甚至拉起手来把他团团围住,怕他跑了。  还有王衍:“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
期刊
“正月十八,海庙万树芽始发,春风百帆遍天涯。”  这句民谚说的是渤海莱州湾畔渔民祭海祈福的习俗。  这一天,静悄悄的早晨,同样悄无声息的浓雾,笼罩着通往海庙的黄土大道。崭新的朝阳,自东方地宫冉冉升起,像反弹琵琶,铮鸣有声,跃出海的脊背,越跳越高,迸射出万道金光,镀亮了千万羽海鸥洁白的翅尖。浓雾被击溃了,一绺一绺的,四下逃散。一支长长的队伍,身穿大红盛装,头裹红巾,有人擎着五色彩旗在前头开路,后面八
期刊
注水水质问题一直是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注入不合乎要求的水,不仅仅造成相关设备的严重腐蚀、增加注水系统维修与更换和运行费用,干扰油田注水开发正常运行,更重
1.  重读《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读得昏天黑地、乐不思蜀,其形状可用一词形容,即:饕餮。  毕竟是卓越的知识者,即便是日记和笔记,即便是断片与絮语,也有铺天盖地的思想波澜,也是不成体系的哲学大著,与柏拉图、尼采、维特根斯坦比肩辉映。其阅读快感,验证了她自己所说,知识的“渴求”,就像性的渴求,满足之后,焦灼平复,身体安详,心灵开花。  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意。  
期刊
童年时,幺叔家有一本《芥子园画传》,是幺叔的宝贝。那时有人结婚会打“宁波床”,床上雕繁复的花,安着许多小玻璃,里面镶着画。幺叔为人画“宁波床”。《芥子园画传》是他的师傅。  我得空就描《芥子园画传》。下课在描,上课也在描,沒有烟盒纸,就描在课本上。数学课上,被老师发现了,命我将书上的图画一一抠下,然后当众咽下。  因此,我尝过画的滋味。  编辑:刘亚荣
期刊
周初武王分封,召公被封于燕。那时候的燕国是不折不扣的北方边境,苦寒之地。它“外迫蛮貉,内厝齐晋”,被少数民族山戎打得奄奄“病”态,被齐国、中山国打得几乎亡国。但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逼迫性的空间中,燕国硬是上演了历史反转剧,一举跻身“战国七雄”。面对强秦,燕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一把匕首固然抵挡不了百万之师,但那易水河边的风声、歌声,已然成为历史绝唱。  因此,燕文化闪烁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