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美育”理念的建立与实践——以滕固“民众艺术”构想为中心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社会美育”理念的早期建立与传播,是中华美育精神内涵现代性转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派学者对于国民大众“社会美育”运动多有探索和实践,滕固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奠基学者之一。自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深受20世纪中国文化界“文艺大众化”思潮与近代欧洲公众美育理论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众艺术”理论,借以表达现实关怀与批判立场,成为其推动中国“国民艺术复兴运动”,进入20世纪中国艺坛思想言说中心,参与社会文化改造事业的一次尝试。这种难能可贵的研究意识与现实关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美育”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经验与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许广里教授认为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不足”,并根据带状疱疹的不同类型与临床特点,采用不同的刺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证实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独特优势,本文就其临床治疗经验作出总结。
现代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城市人才生态建设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基于多边市场和价值共创的整合分析视角探究城市人才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城市人才生态系统的多Agent模型,运用计算机实验仿真分析不同类型的人才政策对城市人才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短期内,无论是直接人才政策还是间接人才政策均有助于改善提升城市人才生态环境水平;长期而言,间接人才政策则比直接人才政策的效果更为明显。(2
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浸渍得到去木质素木材(DW),经原位聚合制得去木质素木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DW/PMMA)复合材料,并分析了复合材料DW/PMMA的各项性能。研究表明:不同木质素去除率对木材的各项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且随着木质素去除率的增大,影响更加显著。相比于未处理木材/PMMA,复合材料DW/PMMA的密度增大,尤其是高木质素去除率木材(H-DW)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密度可达到1
目的:研究枇杷蜂蜜成熟过程中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法对采集的成熟过程中枇杷蜂蜜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枇杷蜂蜜δ13C值随着酿造时间的推移,由-20.71‰降低至-25.16‰,最终可能趋于成熟枇杷蜜的-25.30‰左右;封盖时期A~E5个蜂箱δ13C值的极差值Δδ13C(max-min)1分别为:1.46‰、0.47‰、0.80‰、1.17‰、1.00‰,远大于成熟
气相色谱仪-燃烧-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方便等特点,在同位素自然丰度和示踪分析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仪器的日常维护,是获得良好测试数据和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介绍了气相色谱仪-燃烧-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并对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氧化管更换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此外,还对气相色谱仪-燃烧-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皮肤病,以成年人及老年人多发,在蒙医里是毛盖伊乐得病,目前国内外仍缺少对本病的深入研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疗效有待提高。本文将带状疱疹蒙医辨证、分类及治疗和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进行对照,以期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为临床更好地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蒙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提供科学依据。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病机多为瘀血阻络“不通则痛”及气血两虚“不荣则痛”,其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文章从肝脾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关系及肝脾生理病理的相互联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临床发现“肝脾同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具有独特优势及应用前景。
仝小林院士临床注重调态打靶,认为湿热与火毒是带状疱疹形成的基础,湿态与热态最为常见,湿热内蕴加之火毒内袭,在局部皮肤搏结气血是其核心病机。据此,针对带状疱疹之病机,以地锦草、重楼、穿山龙三味中药行清热解毒,除湿止痛之效,意在气血同治,态靶同调。临床常用剂量:地锦草9~20 g,重楼3~9 g,穿山龙20~45 g。
壮药制剂的发展是随着壮族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发展而来的。原先只有酒剂、汤剂、散剂等。随着壮汉、壮瑶等多民族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发展,药材数量使用大量增加,剂型得到了丰富。现在广大药学工作者运用先进制剂技术,发展了颗粒剂、胶囊剂、膏剂、凝胶剂、巴布剂等剂型。随着现代制剂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的提高、药品检验技术和药理实验方法的引进,广大医药工作者结合多年临床壮药使用的经验,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