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课本剧辅助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剧对于语文教学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课文剧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然后对课本剧的设计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发挥课本剧的辅助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关注细节、特化过程等不同形式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若在活动中能够落实分层、差异教学等理念,还可以借助课本剧活动,落实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一、基于阅读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细节表演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课本剧是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能够用课本剧进行表演的课文在人物描写等方面一般都具有显著的特点,而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忽略这些特点。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细节”表演,即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部分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演。在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观看表演的感受和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感受联合起来。如此,教师便可以借助课本剧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儒林外史》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选择“范进中举”故事的各个场景中的任意片段与角色,然后对角色的部分反应或者未表现出的反应进行着重表现,并且在表现之后进行讲解。在选择好角色之后,学生各自进行了细节演绎。比如,学生甲拎着一件外套以及一个小包,大摇大摆地走进家门(讲台),并在观看范进时微微昂着头。然后,学生解释道:我扮演的是范进的岳父,演出的片段是屠夫为范进中了秀才“贺喜”的片段,我主要通过步伐、人物昂头等细微动作,表现屠夫对“穷酸秀才”的态度,以及从侧面反应范进此时的品质。在表演时,教师还可以与该学生进行对话。比如,教师可以询问:“你这个动作在课文中会以什么样的文字表现呢?”然后,该学生以及其他学生都会进行相应的思考,并将实践与课本剧表演联系在一起。如此,学生们便借助课本剧表演,完成了对文章的联想、深化,并对如何解释文章中的简单词语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语文阅读中,能够体现文章情感或者主旨的不仅是对主要角色、场景的描写,还包括对配角、基础环境的描写。而鼓励学生基于这些细节进行课本剧演绎,则可以增强他们对这些内容的认知、理解深度。当然,学生的演绎有时候并不出众,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讲解自己的演绎内容,并将课本剧与阅读联系起来。
  二、基于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剧本改编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本剧进行改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一般都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即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认知为基础,进行课本剧的编排。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教师便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在学生改编课本剧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遵守“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的原则。
  以《骆驼祥子》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表演的思路,比如可以假设祥子、虎妞他们在地府相遇的情境,再通过他们的交流,凸显人物的变化、时代的印痕。比如,一个小组在选择这一情境之后,进行了较为有趣的相声式对话。例如,在对话中,学生丁扮演祥子。他展现的形象有爱、有恨,还有不自觉表现出的淡漠。当然,这只是学生表演前诉说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实践中,他虽然想要通过“欲言又止”等方式进行演绎,但是由于能力的欠缺,并没有表现好。比如,“祥子”一开始见到“虎妞”时,表现的是震惊、激动,然后再表现出“吊儿郎当”的形象。而在其他学生眼中,“祥子”的表现却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在他们表演之后,教师同样需要引导他们讲解自己表演的内容和目的,该小组成员,通过表演两人的互相讽刺、表达思念情感的过程,表达出了对旧社会的反思。
  在学生进行剧本改编时,由于能力的限制,学生们并不能有效达成自己预期的演绎效果。但是,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苛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重点关注学生想要借助课本剧表达的思想。并且,在實际表演中,学生并不能将自己改编以及想要呈现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出来,因此,在学生表演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改编和表演内容进行分析。如此,教师才能够真切地发挥课本剧对教学的辅助效果。
  三、基于语文特长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特化设计
  学生的语文特长包含较多内容,如对文言文的喜爱与感知、对现代文的喜爱与感知等。在开展课本剧活动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特长或者学生所喜爱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设计与实践,以便培养学生的特长。例如,初中可用于开展课本剧的剧本包括现代文、文言文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文言、古代白话形式进行表演,或者在表演中为课本剧填加更多语用效果,以便进行特殊的课本剧表演。相较于传统的表演,特化表演更具趣味,也更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以《水浒传》为例,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小说的古代白话原文进行课本剧演绎,而不是使用普通话进行转述演绎。例如,在学生们准备演绎“火烧山神庙”片段时,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们将各自角色的对话背下来,以便脱稿表演。对于片段中的各种声效,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拟声词进行“口技”模仿。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丙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文中各个片段,都加入了拟声词。比如,在“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时刻,该学生便想象画面,提出了添加“噗-呲-呲”的声效,以及林冲的冷哼,增强了事件和人物的表现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该学生对旁白进行有情感的朗诵,即带着情感朗诵旁白内容,以此营造表演的良好氛围。比如,在紧张的剧情时刻,教师可以引导该生进行大声、急切地朗诵,并通过急停等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此,教师便可以锻炼该生的朗诵能力。
  在课本剧表演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意识。并且,相较于“正经”的表演,在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时,课本剧也会变得更加有趣。所以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引入旁白、音效等内容,增强课本剧表演的丰富程度。除学生自主增填上述内容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辅助,以此增强课本剧表演的质量。
  综上所述,将课本剧应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在借助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模仿表演或者重构表演。并且,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进行积极表现。如此,教师便可以将课本剧的应用价值播散在每个学生身上,使班级的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观看、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态度的引导。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课,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研究性阅读教学在新时期应运而生,它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为教学目标,以专题研读为中心,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及能力的教学模式。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研究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较好的实际功效,它既把握了阅读
期刊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片段的、单个文本的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具体方法层面上,应当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对整本阅读教材的理解,打破常规的对某篇课文的分析阅读的桎梏与俗套,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引”的作用,从整本语文教材把握阅读教学策略,由此延伸,读整本的书。在整体性学习的前提下,把统编二下语文教材整本书新习得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重构,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
期刊
盲文汉字字体设计以功能为导向,从实用性、识别性、规范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出发,探究其字形的简化原则。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的字体排印设计理论,从中汲取经验与方法,分别对盲文汉字的笔画形态、字形架构、大小比例、笔画粗细与对比度、编排原理等方面进行理性具体的剖析,探讨挖掘可被参数量化的度量标准。深入研究盲文汉字字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梳理与归纳汉字字体中的度量标准,探索理性化、体系化的汉字设计方法论,从而使更多针对汉字特点而制定的字体度量标准被提炼,对盲文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很大。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表达方式跟词句意思上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有很大的难度。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书面作品,时代久远,含义深刻,与现代文比较,学习有一定难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文言文,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
期刊
豫西北处于著名地理分界线-太行山南麓,自古就是战略要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承积厚蕴的历史文化决定了石头民居的独特性。基于田野调查,从建筑学角度探究石头民居的布局、构造特征,从艺术学角度解析装饰图案的技艺、构图、造型特征。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石头民居进行综合研究,为民居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中原建筑体系的完善以及环太行山区生态、人文景观的构建提供借鉴参考。
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演方式结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音乐剧中舞蹈肢体表达对音乐剧人物塑造、剧情衔接、主题表达,以及舞台氛围构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是展现音乐剧风格、体现音乐剧魅力的必要元素。从音乐剧舞蹈动作、舞蹈肢体表达的价值建构角度出发,以著名音乐剧《猫》《爱的接触》《西区故事》为例,来探究音乐剧中舞蹈艺术的价值构建。
课堂生成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精心预设、资源利用和动态建构。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开展语言文字运用活动,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任何一次表达都可能带来课堂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认真预设课堂教学的重点指向,而且需要及时捕捉影响教学走向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一、精心预设,重点突破  语文教师不要因为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就放弃精心预设,这种精心预设是建立在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诞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和对当前文艺问题的敏锐洞察,将文艺繁荣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构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崭新形态。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引领,大力加强艺术院校思政课文艺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是时代思想的翻译官,在课堂上要做到“信、达、雅”;要提高学生明辨当代文艺思潮的能力;推动艺术与思政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的文艺新人。
潘之恒,明代著名文学家,字景升,号鸾啸生、亘生等,歙县岩镇(今安徽省)人。明代中后期戏剧活动的繁盛和人生经历为他提供了探究中国古代戏剧表演艺术理论的基础,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主要由表演技巧层次论、表演情感境界论和演员综合素质论组成,不仅为戏剧表演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理论的繁荣。
“景观”最早的概念具有视知觉下环境识别的信息传递作用.景观环境与主体存在交互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如知觉系统、光学排列、可供性等动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