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艺术当作日子过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252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也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这座城市虽然年轻,但是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墨尔本成了世界著名的创意之都和艺术殿堂。其中,街头艺术则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遍布大街小巷的雕塑、绘画、装置艺术品以及街头艺人的表演无不彰显着墨尔本独特的艺术魅力。行走在墨尔本,你会觉得这里的人们把艺术当作日子过。
  这不是一只烟斗:城市雕塑的活力
  墨尔本的每个角落几乎都点缀着各种各样的雕塑。这些雕塑展现了墨尔本复杂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这里有各类人物雕像,各种抽象意义的造型。公园里,街道旁,商场入口处,甚至电线杆和路灯杆顶端,都镶嵌着不同风格和意义的雕塑。一件件雕塑犹如城市的音符,奏响墨尔本的交响乐章,人们走到哪里,视觉都能感受到动静相宜的雕塑魅力。看似一件不经意的城市雕塑矗立在街头小巷或者广场大厅,然而,却装点了城市的街景,也给城市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在音乐剧场大门口有一尊组合雕塑,是一位赤身裸体的人站在一只大手上面,抬头仰视,一副惊恐不已的神态,不知是不是她听到了天籁之音从天而降?在联邦广场上,有“火焰”,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西侧,有以“澳大利亚”命名这座大陆的航海家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铜像、小天使铜像“彼岸”、木雕“小袋熊瓦琳”,因丢失而引发了一场寻狗运动的小狗拉瑞·拉·晁伯铜雕等等。
  “This is not a tobacco pipe.”(这不是一只烟斗),当我站在一个巨型的“烟斗”前徘徊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走过来指着“烟斗”雕塑说,“这乍一看好像是烟斗,但是你仔细看又不完全像。这是艺术家们根据葡萄酒酿的流程,把提炼、蒸馏、酿制等一系列相关的工艺,高度抽象成眼前的这个城雕艺术品。是不是很有趣,先生?”
  听了老太太的话,我想到了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著名的烟斗系列,他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简单的一句话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法国哲学家福柯著有《这不是一只烟斗》一书,这位哲学家从图形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哲学解读,给人以哲理思辨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时展示了幽默风趣的哲学语言。此时此景,“这不是一只烟斗”跨越时空,在地球的另一端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彰显着城市的魅力。
  城市雕塑以艺术形式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墨尔本的城市雕塑让这座城市有了灵魂和灵性,这些雕塑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它的精神风貌。
  艺术馆画廊,每个人的一抹色彩
  在墨尔本的酒店、咖啡吧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你随手可以取到阅览架上一本免费双月刊杂志《Art Almanac》(《艺术年鉴》),从中可以看出墨尔本大大小小的艺术馆星罗棋布,每期杂志罗列近两个月内整个澳洲及墨尔本各大艺术馆的各项活动和各类艺术展览。
  在一家叫St AM Coffee Roasters咖啡馆,一摞子《Art Almanac》在我面前让我打发下午茶里的“艺术”时光。纵观杂志中介绍的墨尔本艺术馆,有公立的,有商业艺术馆,还有一些属于艺术家自己运营的互动空间。公立艺术馆如维多利亚美术馆,伊恩波特博物馆,当代艺术中心等,这类艺术馆的规模相对都比较大,都会有阶段性的有分量的展览,比如国立维多利亚美术馆,这几年就分别展出过毕沙罗,毕加索,达利和莫奈的作品。商业艺术馆是以商业为目的,馆内或者画廊的展览,有着固定的购买群,买家大都是私人画廊经营者或者收藏家。还有一些互动的艺术空间,是归艺术家自己所有的,他们租下一个空间(艺术馆或者画廊),然后转租给别的艺术家做展出,这样既增进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又扩大了艺术的影响力,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创作者都可以参与进来,互动空间所展出的作品也可以走入市场。
  从公立艺术馆里面所展现的名家大师,到商业艺术馆中的职业艺术家,再到互动空间里的业余艺术家和爱好者,各个层面的艺术水平都可以被欣赏,被交流,没有那种曲高寡合的尴尬,也不用担心太业余而相形见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艺术构想与才华呈现给他人,我想,这才是墨尔本真正能称得上艺术之都的原因,每一个人的一抹色彩构造了墨尔本的斑斓与缤纷......
  南半球的一个下午,一杯咖啡、一份点心,平日里波澜壮阔的内心荡漾于静谧的街角,一本本《Art Almanac》,难得有偷得浮生半日闲换来的美妙。仔细留心,这里提供的英式下午茶是由三层精美印花瓷盘盛装的点心,自下而上逐次进阶,从什锦三明治到精致甜点,悠揚恬淡的轻音乐令味蕾自咸至甜逐渐打开,这时我才发现,墨尔本,于微细处见艺术。
  涂鸦,民间的灵感和姿态
  弗林德斯巷(Flinders Lane)布满了各式典雅的餐厅,与这条小巷相连的就是著名的涂鸦小巷霍希尔巷(Hosier Lane),这里有弗林德斯巷画廊、安娜·施华兹画廊,还有许多地下室展厅。当我走入一个地下画廊,不禁觉得墨尔本的气息不仅仅洋溢在那些规模宏大的艺术馆里,也弥漫在那些小巷墙角与地下室的涂鸦上。我漫步在色彩耀眼,线条凌乱的地下涂鸦画廊,如同进入地球某一个多彩的岩层,顷刻间,担心自己会融入这些怪诞的图案中,成为瞬间的化石。一位头发长长,肢体语言给人一种飘逸感觉的中年人告诉我,“在你们中国,这种涂鸦可能是一种破坏,但是我们墨尔本人不这么认为。这些都是迸发在民间的灵感,是民间的一种艺术姿态。如果说这座城市有A面B面,那么,这些涂鸦就是这座城市的B面,这寂静的地下室里凌乱而绚烂的色彩,相对市区嘈杂的环境,难道不是一份宽敞与宁静吗?享受艺术的庇护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艺术庇护?”多么震撼人心的说法。这位“艺术家”的一席话让我饶有兴趣地与他攀谈起来。“Can you do this freely?”“No!”紧接着,他侃侃而谈,“我们这里涂鸦的管理条例是相当严格的,涂鸦者需要向政府申请许可,还要征得建筑所有者的同意,没有征得许可的涂鸦者,将会受到巨额罚款......”   我穿梭于地上地下一个个波谲云诡的夹角间,偶尔还能看到拿着喷桶、戴着口罩满身星星点点油彩的涂鸦者在墙壁上在画布上进行忘我地创作,看到这情形,本身就是一幅动态的涂鸦卡通,一眼望不到边的涂鸦画廊,仿佛人人都可以画上一笔,涂抹一阵,墨尔本的多元与包容就渗透在他们的笔墨和油彩中,这些地方,电影在这里取景,新人在这里婚纱摄影留念,一个个鲜活跳动的文化元素就在这惊鸿一瞥中,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份安详,一种和谐,一种艺术的生活?
  街头艺人,点亮城市之光
  这是一个周日,一大早我便在亚拉河南岸徒步,这里的艺术中心旁是个假日市集,不仅有诸多手工艺品让你目不暇接,更引人注目的是沿着河岸许多街头艺人在此献艺表演,他们或引吭高歌,或弹奏古怪的乐曲,他们有的衣冠整洁,有的则衣衫褴褛,不修边幅。正在我环顾四周之际,一阵男高音飘来,天哪,这不是“我的太阳”吗?走近看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白发老大爷。他身边放的是一个大录音机,还有扩音器和一个麦克,他声情并茂,不时地做着伸开双臂的动作,那天下着小雨,行人匆匆,他的歌声在雨中洒脱自然,瘦弱的身影和飞舞的银发被雨丝濡湿,仿佛湿润的歌喉唱出了一个世纪的风采。
  画着妆的小丑、变魔术的艺人、孤独的拉小提琴者、疯狂敲击打击乐曲的几个年轻的“武士”,仿佛要震碎这座城市......我一一走过他们。
  在离弗林德斯火车站不远的一条街上,两匹黑色的高头大马,一个头戴艳粉色羽毛装饰,拉着木质的仿古马车的女士,一边微笑一边做着夸张的赶车动作,唱着我听不懂的歌从我面前招摇奔跑而过......
  在墨尔本的几天,街头不时能看到这样的艺人,有耄耋老人,也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有的自弹自唱,有的同时演奏好几样乐器,还有的拳打脚踢展示自己的身材和武艺。当我向身边的一位行者问起为什么这些人在街头这样袒露自己的风采,“This is the way they choose to live.”(这就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位朋友这样回答我的疑问。回国后,我偶尔看到了一个专题片《You Lightened the City》(点亮城市之光),讲得就是墨尔本街头艺人的故事。我想,片名之所以叫做“你點亮了城市”,就是因为这些街头艺人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活力更多的精彩。
  在墨尔本,艺术,可以是一场艺术节,或者是一次展览,也可以是一隅咖啡店里玲珑讲究的下午茶点心,或者是某个服装店的古旧装饰,甚至可以是街角一处凌乱而夺目的涂鸦。艺术在这里,是深入民间的一抹色彩,是音乐厅里的琴声与路边街头艺人的气势,他们可以汇成一曲城市的和弦,在市区的小巷,在广场、在集市,在火车沿线的围墙上......
  用艺术的气度去拥抱自然,用细腻的心绪去对话城市,一座城市可以通过今天去告诉你它的昨天,它的明天。没有焦躁,没有喧嚣,这就是墨尔本。墨尔本人以一种特有的宁静与情怀把艺术当作日子过。
其他文献
快看: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昨夜,星星来恭喜我,它们在家门口唱着一首首天上的歌,甜蜜梦想中畅游的我,终是没有听到。一不小心,太阳照亮了大地。星星们再也回不到天庭里去,于是,它们化成耀眼的钻石,深情凝望着去读书的我。  老友,和星星一起来恭喜我吧。在零下7度的早晨,我雄赳赳气昂昂地本想“梦想之路”。  上次和您谈到我在本市的技校“英语初中”(口语)毕业了。毕业典礼上,本市的市长和所有重要官员都来祝贺
期刊
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一个11岁的小女孩霏霏,从中国到加拿大,她走过了怎样遥远而曲折的路?  霏霏并无天赋异品,只是从小就很顽皮。即便是还在她妈妈肚子里,也没有一刻不消停,一天到晚不是伸伸手、弯弯腰、踢踢腿,就是手舞足蹈、翻江倒海的,总之没少折磨她妈妈。  出生后,霏霏好动的天性不改。比如说,动不动就来个一字马劈叉什么的,弄得她妈还以为她有什么体育天分,不过最后都被证
期刊
根据瑞信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统计指出,2018年全球财富增加了14万亿美元,达到了317万亿美元,增长率约为4.6%。其中美国以98.2万亿美元的财富总值占据世界第一位,中国以4.6%的增幅居于第二位,财富总值达到51.9万亿美元。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净值人群的财富有24%投向了海外资产,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投资仅占财富总值的5%。无论是从风险规避还是从投资收益角度来讲.海外资产配置都将会是
期刊
乘小火车在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央火车站下车,接朋友一起去世界第二大的鱼市场吃海鲜。在海边的露天餐厅,我的目光一直追逐着幽蓝的海水,在海上飞翔的海鸥与浮在海面说不上名字的海鸟,以及空中大块的云朵。桌上美味的海鲜成了点缀,我想起“秀色可餐”这个词,不禁莞尔。谁知,就在我沉溺景物,静观内心的时候,海鸥们居然乘两位先生给我们端海鲜的当儿公然飞到我们餐桌抢食,它们通了人性啊,乘机来欺负我们两位女士!  餐罢,回
期刊
阿尔纳·史密特,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但我相信很多在德国生活的人都曾经欣赏过他的如天籁般的钢琴演奏,不是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而是在街边、在广场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繁华喧嚣的闹市里。  没错,阿尔纳是一位街头钢琴师,并且只在街头演奏,德国的很多城市里都回荡过他弹奏的钢琴曲。阿尔纳四十岁左右的年纪,总是身穿一身笔挺的黑色风衣,戴一副纯白的手套,坐在一架大型的黑色三角钢琴面前,神情投入
期刊
有数据显示: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委。14岁以上的德国人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
期刊
在德国访问,总感到对方时间观念很强,强到刻板的地步。那是在柏林活动的第三天下午,安排我们访问大学城的一个小时时间结束了,时间尚早,而且诸位同仁似乎还有一肚子话题,但是对方却摆出一副不能拖延时间的架式。这和国内采访绝不相同。国内一些部门,如碰上为写好话而来的记者,不但想方设法增加时间,而且酒肉挽留。  不到五点,我们便离开了大学城。大家提议乘车在柏林街头转转。  小车驶入一条绿树成荫的街道。翻译小姐
期刊
南方的春天飘落叶,早晨上班路上看到随风飘散的树叶,倒是不由让人想起此景更像是北方的秋天,畅想置身于加拿大枫叶之国的感觉。虽说是“想”,但不是不能愿望成真,殊不知可以圆梦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您肯去做尝试,总有种适合您!  加拿大作为传统的主流移民国家,直深受移民家庭的青睐,总会把“移民加拿大”当作移民目的国首选或其。说起加拿大移民,大家都知道的莫过于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但您有所不知,自雇或雇主担保移民
期刊
塞浦路斯护照如果在三四年前,很多人还对这个“小国”表示陌生,或者未曾听过。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耳熟能详,业内专业人士也都在为高净值人群推荐。  塞浦路斯是一个低调而繁荣的“小国”,地中海型气候,环境舒适,是爱神维纳斯的故乡,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享有健康长寿之国的美誉,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浪漫国度。生活成本低,食品干净卫生无污染,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还拥有免费英式义务教育,以及发达国家水平的医疗体系
期刊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 Dublin)正式名称为:College of the Holy and Undivided Trinity of Queen Elizabeth near Dublin(伊丽莎白女王在都柏林附近神圣不可分割的三一学院)位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是15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为“教化”爱尔兰而参照牛津、剑桥大学模式而兴建的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