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中莎士比亚忧患意识解读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所著的悲剧《麦克白》在全球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通过对麦克白弑君夺权到最后身败名裂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莎士比亚的忧患意识。在这种道德缺失的年代,莎士比亚通过这样一部悲剧作品表达着自身的忧患,希望能够以基督教中上帝的道德标准来唤醒人类的良知,进而化解社会矛盾。
  关键词:《麦克白》;莎士比亚;忧患意识;解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93-03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以自己的独特描述与见解,将自身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融入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进而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达出自身的内心情感。《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这一作品创作于英国社会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莎士比亚在这种王朝更替阶段,自身的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加剧,进而使其展开了更为谨慎的人性思考。在这种道德缺失的年代,莎士比亚通过这样一部悲剧作品表达着自身的忧患,希望能够以基督教中上帝的道德标准来唤醒人类的良知,进而化解社会矛盾。
  一、人性欲望深渊是堕落的根源
  (一)主人公麦克白未受欲望催使之前的人生状态
  麦克白拥有着苏格兰贵族的背景,他不仅仅是苏格兰的一军之将领,同时他也是苏格兰皇帝最为信任的亲人。当麦克唐瓦尔德率兵造反之时,由于皇帝邓肯已经接近迟暮之年,加上自己的儿子尚且年幼,无法为其上阵杀敌、平定天下,所以派了将军麦克白上阵杀敌,麦克白本身就骁勇善战,加上大将班柯的协助以及士兵们的奋不顾身,促使其大败挪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光辉事迹,才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与崇拜,这对于麦克白来讲是无限的光荣与责任。
  (二)堕落欲望深渊的开始
  在麦克白大败敌国凯旋而归的途中,他们遇到了3个女巫,女巫们将自己的预言告诉了麦克白和班柯,她们预知未来麦克白必将成为苏格兰的帝王,而班柯的后代同样是帝王之命。在女巫祸患之言面前,大将班柯只是且当无稽之谈,并没有将此事当回事,而麦克白却不一样,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女巫的预言早已使其发生了心理情感的变化,苏格兰的天下之所以能够太平,自己功不可没,苏格兰的帝王之所以还能够稳坐江山,同样离不开自己的支撑。就在这一时期麦克白的内心开始沦陷,从此开始坠落于欲望的深渊。
  (三)道德犹存
  为了能够彰显出麦克白在此次战役中的丰功伟绩,也为了表达自己对麦克白的认可与欣赏,苏格兰国王邓肯将这一国家最为崇高且尊贵的称号封给了他,即考特爵士。在给予这一封号的同时,国王邓肯对麦克白说过这样的话:麦克白的丰功伟绩无法用普通的言语来赞誉,不论给他任何的称号还是赏赐,都无法彰显出麦克白的英勇战绩,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将麦克白培养的更为茁壮。而麦克白的回答是:“为陛下效忠是自己最大的荣幸,这就是最好的报酬,同时这也是作为臣子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牺牲,这都是分内之事。”从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麦克白与国王邓肯之间的君臣之礼还是发自内心的,做臣子的最基本的本分麦克白还是有的,麦克白并没有打破道德的底线,虽然欲望在其内心生根发芽,但是道德犹存。而这一幕的描写也与后期悲剧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为悲剧渲染更为浓重的氛围。
  (四)麦克白“伊甸园”美好背后的预示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对于麦克白的住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将城堡内外一片祥和、安宁之景描写的淋漓尽致,这种祥和与安宁是君王的赏赐,这种厚待需要臣子以最为忠心的行动来作为回报,而这正与麦克白未来的凶残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也在进一步为后文“伊甸园”沉沦做铺垫,没有道德的维系,“伊甸园”自然就不复存在,这就是麦克白的人生悲剧。当一个人的道德与信仰不复存在,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没有了往日的安宁祥和与盛世太平。
  (五)这一阶段中莎士比亚忧患意识的解读
  莎士比亚所生存的年代有着不同于每一时期的君王秩序,这种秩序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对其统治下的臣民有着最高的统治权,在此种模式下的君臣关系是无法形成平等的,君王对臣子能做到的且仅仅可以做的便是对其的栽培,君臣的伦理常纲是无法虹越的,君王能够给予臣子以最高的荣誉,但是前提是建立在维护自身政权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就可以推断出麦克白之后做出弑君夺位的举动,必将受到如基督教之主上帝惩罚亚当与夏娃一般,这种悲剧的命运也就不可逆转了。
  二、道德精神的彻底沦陷
  (一)主人公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
  《麦克白》之所以成为经典,能够流传世代而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莎士比亚将麦克白人生的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其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对麦克白弑君前后其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过程的描写。虽然弑君夺权之心已在麦克白内心萌芽,但是对于谋杀君王之举麦克白的顾虑之心还是很大的,虽然他的夫人一再的吹“枕边风”,但是麦克白对于真正的下毒谋杀君王之举还是存在一丝的顾虑,在他心里,如果真的这么做,肯定是无法逃脱现世报的,他在内心深处总是有着这样丝屡的后怕。在麦克白原本的道德观念中,他还是将自己置于君臣伦理之纲中的,他知道国王邓肯能够接受到自己家中做客的邀请,就表明国王对他是十分信任的,一方面是作为国之栋梁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皇亲国戚之信任。面对为人臣子之义务,以及自己现在的显赫地位与荣耀,都无法使自己轻易的放弃。这种发自内心的挣扎以及行动上的犹豫不决都说明了麦克白自身内心中还有着最起码的良知,然而,麦克白的夫人则是步步紧逼,经常以嘲笑、污蔑的言语来刺激麦克白,最终将麦克白赶上了一条不归路。当麦克白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他的“伊甸园”即将沦亡。
  (二)麦克白的睡眠不复存在
  当麦克白弑君夺权以后,他的“伊甸园”就此沦丧,往日的祥和、安宁的盛世太平之景不复存在而到处都充斥着麦克白的残忍与血腥,麦克白的精神世界就此坍塌。在麦克白杀害邓肯以后,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死了睡眠,再也不会得到睡眠”。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在于麦克白的弑君行为已经违背了君臣伦理之纲,因此,他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之所以赐给人们以睡眠,是为了使人的精神得以安宁,进而使人充满生机与活力,享受生命之美好,然而麦克白的举动已不配再享受上帝所赠与的礼物,麦克白的精神世界从此不再安宁。在巩固君主之位的过程中,麦克白对曾经效忠于邓肯的臣子进行一一的残杀与迫害,这一举动再次使得麦克白失去了安稳的睡眠。在这期间里,麦克白为了寻找心灵上的依靠,为了从内心说服自己的行为没有遭到报应,他选择了相信能够给予他预言的女巫,这就等于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魔鬼,与魔鬼为伍定然会永久的失去精神乐园。与此同时,麦克白的夫人在弑君之后的日子里,同样再也没有享受过一刻的内心安宁,她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这一阶段中莎士比亚忧患意识的解读
  在这一阶段的人物描写中,莎士比亚将每一处惩罚都归结于上帝的“旨意”。尤其是麦克白的夫人,在谋杀君主之前,他的夫人曾经说过,因为邓肯熟睡的样子像自己的父亲,所以才动了恻隐之心,如果不是如此的话,定然亲自动手。在基督教中,上帝就是万众子民的父亲,而杀害了邓肯便是违背了上帝的意志,进而这就为麦克白夫人遭受上帝的惩罚埋下了伏笔。在杀害君主之后,麦克白的夫人从此再也不得安宁,她在睡梦中经常洗手,想要洗脱掉自己的罪孽,然后这就意味着在她的心中她已经无力承担这样的压力与内心深处的罪恶感,最终圣水无法将麦克白夫人的罪孽洗脱干净,她因为精神错乱而惨死。
  三、道德的重新构造
  莎士比亚从17世纪初便开始了自己的戏剧创作生涯,而其戏剧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变化,从喜剧到历史剧再到悲剧,其中能够使其经久不衰的真正魅力所在应该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所彰显的人主义精神以及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但是,要想更为深入的剖析莎士比亚戏剧之内涵,以现有的解读模式是无法实现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能够万古流芳,名誉全球,在于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所蕴含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所彰显的是灵魂深处的思想,所以只有从莎士比亚内心着手,才能够重新认识这一伟大的文学家,才能真正的将其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魅力挖掘出来。事实上,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是采用了相同的内心表现手法,即主人公因为欲望的不断驱使使自己逐渐丧失了道德与人性,最终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失去了信仰,同《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一样,自己的“伊甸园”最终沦陷,精神世界完全垮塌。而这些人的最终绝望悲观的内心世界,就是莎士比亚对于那一时代的忧患。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每一个悲剧的主人公都因为自己的滔天罪行而遭受惩罚,这种悲伤与怜悯交错出现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同样悲剧中的那些十恶不赦之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无一逃脱。悲剧人物最终的死亡可能会使读者产生深深的怜悯,引人深思的同时也使得很多读者不禁思考莎士比亚的内心所有的忧患意识。所有悲剧人物最终走向了灭亡,所有恶心滔天之人无一幸免的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惩罚命运的背后则是作者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认为人们只有遵循本该有的道德标准,重新构造神圣信仰的支架,逐渐使其饱满,那么就能够得到精神世界的安宁与祥和。在麦克白杀害邓肯以后,邓肯的儿子纷纷逃至英格兰与爱尔兰,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在麦克白成为君主之后,他最为担心的莫过于女巫曾经的预言,担心班柯后代夺权这一预言最终会变成现实,因此,便派人去刺杀了班柯以及他的儿子,虽然班柯不幸遇难,但是他的儿子却逃走了,在刺杀麦克德夫的计划中,麦克德夫的全家不幸遇难,但是他本人却逃过这一劫,最终去了英格兰。
  在麦克白成为君主之后的日子中,这一国家从此便没有了安宁与和平,取而代之的是杀戮与血腥,无数臣民死于麦克白的阴暗统治之下,可谓民不聊生。君王的铁血暴政致使臣民受苦受难,进而导致这一国家所有的人的道德理念与神圣信仰逐渐淡化,进而丧失了基本的人性,而最终换来的便是上帝的惩罚,没有恶人能够逃脱,他们最终的命运将走向灭亡。莎士比亚通过悲剧人物的描写与塑造,所想要表达的主体便是自己对那一时代所有的深深的忧患意识,他替整个社会担忧,害怕人性的毁灭直至最终走向灭亡,他希望通过悲剧的色彩来重新唤醒人类最根本的道德与良知,他希望在这样的社会中使国家走向强盛,使民族不断壮大。用当代语言来解释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忧患意识,就好比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需要人类秉持着最为根本的道德与良知,对于国家的强盛需要有民族的繁荣,一个民族要有最基本的信仰,才能支撑一个人的灵魂,最终才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当今社会下,人们关注环境,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君民之纲领,却有着法律道德的约束,这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各个国家能够继续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所在。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呼喊,在国内的文人墨客笔下常常出现,在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下更是有着深深的体现,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的年代,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只有安宁、祥和,这种天下太平、国盛民安的局面是人类共同向往的,而要想最终实现这样的梦想,就需要归结于道德与良知,以人类最初的、最纯真的本性来看待这个世界、来对待这个世界,最终这个世界将如你所愿。
  莎士比亚作为中外闻名的戏剧大师,其所创作的悲剧不仅仅如当前世人所体会到的内涵,戏剧之中所透漏的有莎士比亚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是复杂的,不仅仅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而是将自己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世人所诉说的一种关于道德与信仰的忧患意识,这种可谓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包含着莎士比亚在那一时期所具有的崇高的伟人思想,他希望以道德与信仰来重新构建人类的良知,从而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使生活变得越加的美好。这是一种对于美好的或者只处于一种幻想的生活的向往,这种心境下促使莎士比亚将《麦克白》这部悲剧渲染的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的饱满。而这种忧患意识也是我们当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道德与信仰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以人性的真善美来面对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负面或者潜在的隐患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为共筑家园的美好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熊晨枉.论《麦克白》中的人性悲剧及其启示[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6):35-37.
  〔2〕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近10年我国排舞科研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我国排舞科研的成果、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作为继《橡皮》之后的又一部反传统类型的小说,《窥视者》是由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创造的一部新派小说。在作品中作者用"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并进一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引领着世代湖南人胸怀天下、勇于担当、从善如流。湖南是雷锋的故乡,"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已持续多年,润泽三湘。湖南的志愿队
本文主要从吉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现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吉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对接的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改性有机硅纯毛织物易护理剂,测试了其理化指标和应用性能,将其应用于纯毛织物的抗皱、防缩整理可达到“机司洗”标准.该整理剂性能稳定,整理后的织物抗皱
【正】 猪囊虫病,又叫“米粒子”、“猪痘”,是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有钩绦虫的幼虫引起的,这种人畜共生的寄生虫病各地都有所发生,寄生率约25%左右。囊虫寄生在猪的心脏、脑、
被称作史诗电影的《赛德克·巴莱》是由真实历史故事“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反映的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这次抗日行动是赛德克族的一
【正】 牛蛙成蛙的食性与蝌蚪根本不同,完全吃活动饵料。仅依靠杂草花卉招引昆虫,远远不能满足蛙的吃食需要,必须扩大饲料来源,人工补充饲料。实践证明.采用以下方法补食,行
分析了腈纶系和腈纶改性的特点,提出了应把腈纶和腈纶系看作2种纤维,得出了腈纶/腈纶系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可用70%硫氰酸钾于恒温振荡器上70℃振荡30min来实现的结论.
基层是党的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和依托,抓基层打基础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雨花区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状态,更好地激发全区干部活力,雨花区委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调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