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影响力的边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影响力·
  本期主持:邢 晔
  主持人语:在学校,校长是行政负责人,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核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校长影响力在校长领导、管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对此,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邢晔和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的任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就校长影响力的权力边界、制约监督以及恰当运用、修炼之道,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前者提出,校长影响力实质上是一种复合型的权力,需要引导、制约和监督;后者则结合实际,探究校长影响力的运用与修养,提出了几条可以继续探索的路径。二者的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培养运用校长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 要】校长的影响力,首先是权力性影响力,其次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无论是“权力”还是“非权力”,这两种影响力的实质都是权力。作为一种复合型的权力,校长影响力应该有自己的边界,必须在法律、制度与道德的框架下生长,在适当的时空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校长 影响力 权力 边界
  近年来,教育界日益关注校长的影响力,普遍推崇其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认为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比权力性影响力更为巨大和久远。殊不知,校长的影响力,首先是校长的权力性影响力,其次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实际上,无论是“权力”还是“非权力”,这两种影响力都是权力。
  关于校长影响力,当前存在着种种误读,比起制度、规则与监督,人们往往更热衷于谈论人格、品德与精神,更倾向于追求荣誉、专长与成功。这些,当然都值得我们关注。然而,校长影响力源于权力、基于权力、得益于权力,对校长影响力中权力基础与因素的漠视甚至无视,就意味着对权力的误读与放纵,就意味着权力本身可能被滥用。而权力是不应该被误读,更不应该被滥用的。
  作为一种复合型的权力,校长影响力应该有自己的边界,在适当的时空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校长影响力的实质就是权力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行政首脑,承担着管理、教育、示范以及引领学校队伍建设与发展创新等多种职能,校长影响力在其领导、管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1.影响力就是权力
  影响,本意是影子和声响(回响),引申为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影响力,就是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影响力通过交往、互动、阅读等途径产生,进而改变他人的现状与行为。
  按照社会学最常见的解释,权力是一种实际影响他人的能力。哲学家罗素从广义上指出,权力是故意作用的产物,当甲有能力故意对乙的行为产生作用时,甲便具有了对乙的权力。日本传奇将军源赖朝以无数实践证明“权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钟道新说得更加直白:“权力就是影响力。”湖南省嘉禾县政府为促进拆迁进程而挂出了横幅:“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无数相关的事实,为权力的强大效应提供了极其丰富而形象的范例。
  反过来说,影响力实质上也就是权力。即使影响者和受影响者之间不存在行政、经济、亲族等各种类型、形式的权属关系,甚至彼此远隔万里、纵跨千年,只要两者或多者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受影响者思想和行动的改变,就意味着权力(隐权力)行为的实施和意图的达成。
  2.校长影响力更是不折不扣的权力
  校长影响力,就是校长在领导、管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师生员工、以家长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部门、行业内部乃至社会各界的能力。
  究其性质,校长影响力是一种领导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资历、习惯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局限性、无差别性,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在这种显性方式的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但其延续性、扩展性受到施力主体权力大小、存续时间、关联关系和其他条件的严重限制。
  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不以社会的法律、组织规定为基础,不以正式的授权、用权为前提,而主要源自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才能体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认同与信赖。它具有天然性、渐进性、示范性、辐射性与持久性等特点,往往通过内应力的方式,以相对隐蔽的状态,在受影响者内部发挥作用,进而改变其思想和行为。
  但是,不管将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和意义提升到何种高度,都无法改变一个基本的事实:校长影响力,顾名思义,首先是作为校长的影响力,而非作为人(或名师、学者、作家、艺术家、道德模范等)的影响力。校长拥有和履行公共权力、委托权力、制度权力与职位权力,天然拥有权力性影响力;校长任职过程和履职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本身就是权力。因此,校长影响力,无论是其力量来源,还是其形成过程,抑或是其呈现形式,其实质就是权力,而且是基于校长权力之上的更高、更大的复合型权力。
  很多时候,校长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形影相随,水乳交融,难以区分。权力性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与保障,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权力性影响力的延伸与拓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离开“校长”这个职位,校长影响力就日渐淡薄,甚至无从谈起。可见,校长影响力,就是不折不扣的权力。
  3.一些严重的误读及其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就教育本身来说,这句话高屋建瓴,指明了学校领导的努力方向。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校领导,首先是行政上的领导,而且,他可以不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但必须是行政上的领导。   问题在于,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凌驾于权力性影响力之上,高呼教育精神、道德至上、多元角色等口号,只强调“非权力”,而忽略“权力”,有的甚至认为“校长的德性是履行领导职责的基础和前提”,“校长的人格魅力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不知是对道德、品格等的高度重视,还是对规则、程序等的极大漠视。在校长根据上级授权、按照国家规定、依法管理学校的大背景下,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背离,充分暴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实分离的弊端。
  校长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共同构成了校长的影响力,在权力性影响力中可以体现出非权力因素的特质,在非权力性影响力中同样也可见出权力因素的助力。况且,两者属于同一主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无法也没有必要硬性切割,分个高低。
  校长的影响力,不应过度放大其教育属性,也不应过分小视其管理属性。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其自身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人格魅力等因素决定的,行为示范固然可以使教职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出主动、信服的特征,产生出更为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但在呼唤职业精神的今天,只要校长将权力性影响力用好、用实,公正处事、公平对人、公开治校,即使不祭起思想引领、人格争先的旗帜,又何尝不能赢得教师归心、职工尽职?假如学校管理是一张试卷的话,那么,加强权力性影响力是基础题,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则是加分题,二者的关系切不可颠倒。
  二、校长影响力的来源与错位
  校长影响力的基础——权力,来自于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上级部门的授予。关于显性权力的来源、运用和限制,古今中外有过大量的论述与举措。对此,本文不做赘述。
  校长影响力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我们常常认为是源于校长本人的人格特质、卓异才能、知识体系、情感关系等因素。事实上,并不止于此。除了校长本身的优长,社会和政府给予了校长更多的加分,无论它是适当的,还是不适当的。
  1.校长影响力的来源与走向
  由于对(理想的、模糊的或者概念性的)教育的高度认同,哪怕由于实际事务而对有关学校或教师存在看法、怨念甚至偏见,人们往往对教师、校长还是存有更高的期待。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偏低、财政欠账,对教育人的社会地位、行政定位等或多或少地存在漠视甚至无视的现象,社会和政府在某些时候(如教师节、某地传出教师舍身救学生的新闻等)会抱有补偿心理,从而在政府奖励、行业荣誉、社会舆论等方面予以肯定。相对于普通教师,校长和优秀教师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从无数的校长简介和事迹中,我们可以发现,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更多地来自于这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名校长、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教研教学奖或政府奖获得者;访问学者、兼职教授;劳动模范、巾帼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行风监督员;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其中,大多是政府及其相关(控制或影响)机构给予的荣誉、职位。
  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对教育的关心与重视,是对教育人的肯定与鼓励。然而,从专业荣誉到社会荣誉,从行业兼职到社会兼职,从行业地位到政治地位,还有更为广泛的,基本不会体现在简历与事迹介绍中的庞大的人脉或者说关系网,甚至关联交易。让人惊叹的是,一些校长的影响力之大、之广、之深,远远超过了与其职位、素质、能力、业绩和服务社会的愿望相匹配的程度。
  2.校长影响力的错位与乱象
  作为校长,当然会有校长影响力。但是,对于少数校长来说,成为校长,就天然地拥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就自然地拥有了攫取更大权力、影响与利益的平台,能够用地位获到更高的地位,用荣誉赢得更大的荣誉,用资源换取更多的资源,用关系勾连更密的关系,用影响繁殖更广的影响……
  由于校长职位带来的行政的、资源的、社会交往方面的优势,导致了许许多多“马太效应”的现实奇景。一些校长的影响力迅速“飙升”,广泛“跨界”,近乎“爆棚”,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地方风云人物。其中当然有才高智绝、德高望重的优秀人才,却也有不少受益于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不恰当的过度厚爱。
  一些校长的影响力更多地来自于错位与借势。在官员面前,他们是教授、学者、教育专家、有社会影响的知名人士;在行业内部,他们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政府官员的座上客和小哥们;在专家面前,他们是校长、官员、学术活动的支持者或赞助商;在社会面前,他们是知名校长、师德模范、特级教师、学校各种资源的交易对象……在教师面前,他们是领导,是以上影响力的集大成者。
  对于极少数校长来说,权力和影响力可以是上级给的,也可以是自己要的、买的、骗的甚至敲诈勒索得来的。他们利用校长的权力,进行利益交换,过度地扩张校长影响力,进而操控学校,绑架师生,胁迫家长,制造舆论,与政府讨价还价,向社会索取资源。他们的一些行为类似于明星的巡演与假唱、政客的索贿与贿选、歹徒的绑架与敲诈。他们的文章靠指使下属撰写,学位靠花费公款购买,荣誉靠打通关系换取,利益靠贪污索贿窃取,声望靠吃喝吹捧获得。如果说,这样得来的综合表彰、专业荣誉和社会影响构成了某些校长的影响力,那么,这种校长影响力就是反教育、反社会的,是对职位和职业的背叛。
  在某些校长眼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校长职位就是这个“一”,这个“一”的权力可以帮助他们通往一切,没有尽头。可是,他们忘记了“道生一”,忘记了这个“道”是人民和政府的给予、社会和儿童的期待、法律和道德的规则。
  三、校长影响力的边界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影响力一般指用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是自然的、持续的和可建设的。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管人们是否“乐于接受”,影响力尤其是权力性影响力都将发生作用。
  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非权力性影响力一定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吗?如果是,作为一种权力,它是否有自己的边界?我们是否应该建立某种规则、制度,对它进行限制?如果不是,我们又该怎样对它予以限定和制约,进行规范与修正?   1.校长影响力的边界
  既然校长影响力是一种权力,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公共权力、委托权力、制度权力和职位权力,那么,它就应该拥有自己的边界。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校长影响力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不仅在校长的法定权力范围内具有威慑性、指导性,还可能在校长的领导者、同盟者、合作者、友好者以及利益关联者的法定权力范围内,引发相关权力拥有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而直接影响到特定人群和有关个体的权利与利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同样可能在一定的时空和条件下,具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
  教育学者郭凯认为,对校长权力边界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校长权力应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共性;校长权力应受到“监督”而不是“限制”;校长权力应与校长责任一致;校长权力应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管理体制及文化传统相适应。
  但校长影响力作为一种权力,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校长权力”,而是“校长的”权力。作为学校核心人物的校长,其基本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育管理专家,是优秀教育者和成功管理者的结合。
  教育界的网友“坐看云起云落”从素质能力方面定位校长角色:博学多识的教育行家、严谨务实的管理专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家、人格高尚的道德家;他还从工作行为上定位校长角色: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经营者、法人代表、学术带头人,师生的教育者、服务者,校内外关系的协调者。这一定位契合校长的职业和社会的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学校的教育与管理者,校长应该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以儿童的成长为方向,兼顾儿童、教师和管理者自身的发展,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这个核心,不能改变。
  另外,校长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也有着自己的个人爱好、学术倾向、政治追求、社会期许和人生梦想。作为社会成员,校长有权利参与校长职权范围之外的社会事务,影响公共决策与舆论导向。
  由此,对校长影响力边界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校长影响力应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共性;校长影响力应受到“监督”和部分“制约”,校长要根据自我实际对自身影响力有所节制;校长影响力可超出校长的责任范围,但不应对校长责任造成负面影响;校长影响力应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管理体制及文化传统相适应;校长影响力应有助于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
  2.校长影响力的制约与监督
  校长影响力是一种复合型权力,它虽然不是公共权力,却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公共权力。因此,不能指望和依赖权力拥有者的私德,而要对其进行制约与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2013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对校长影响力中的权力性影响力,可以运用法律和制度进行制约和监督;对校长影响力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因其无形、无限,不局限于校长本人所在的区域,要运用法律、制度和道德的规则,进行指导、制约和监督。
  首先,政府和社会要正确地认识校长,不可随意提升校长职务的政治意义、社会价值和道德高度,而要将其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环,给予应有的政治待遇、社会定位,使校长的影响力与其职位、素质、能力、业绩和服务社会的愿望相适应。
  其次,对校长正确使用影响力要进行教育防范,引导校长自觉地建立立足过去、致力现在、面向未来,有利于个人成长、学生提高、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向影响力。
  第三,要把校长影响力中的权力性影响力关进笼子里,用法律和制度来监督,确保用好、用实、用恰当;对非权力性影响力,没办法关进笼子里,那就要建立好的制度,执行好的规则,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下,帮助其健康生长、正确运用,专注学校发展而不越界,参与公共事务而不逾矩。
  权力有边界,追求无止境。校长影响力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心之所同、道之所存,都应该指向一个不懈的教育追求:为人的生长,为学校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共建和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凯.中小学校长权力的性质与边界[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2]张爽.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校长领导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3]源赖朝.影响力[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4]邢晔.为了儿童,从教师出发[J].江苏教育,201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离散线性系统李亚普诺夫(俄)矩阵方程A~TBA-B=W的解矩阵的一般公式,此公式仅借助于解n(n+1)/2个未知数,n(n+1)/2个方程的方程组得到;对系统渐近稳定的情形,此方程组
【主持人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把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国策来抓,政府在积极探究如何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实施教育公平。
这些年新建的学校很多,新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新学校有“整体搬迁式”“老校延展式”“全新诞生式”“多校合并式”等形式。在新建学校文化建设中,当属多校合并式的学校文化建设最困难。合并式学校人际关系是组块式的,传统习惯势力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群体的习惯势力会表现在日常的教师人际交往、利益态度、教育教学理解与实践等各个方面。新建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三个方面的任务。  文化选择。选择文化就是确立
美国知名教育专家迪尔和彼得森曾经这样描述:“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总能感觉到他们的学校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特殊之处,这种东西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却不容易说得清楚到底是什么
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顺应时代教育思潮和体育思想。本文通过对21世纪的展望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对比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
说起对孩子的期望,我一下子能想到的首先是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其次就是“光宗耀祖”了。仔细想想,父母对孩子寄予什么期望确实蛮重要的,它决定了接下来家庭教育的方针、决策。有时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有激励作用——期望不足,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动力,家庭教育失之盲目;期望过高,拔苗助长,容易转化为负能量。我一直在学着调整对儿女的期望,怀孕时,我最大的期望是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接下来不能免俗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生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般范畴中的下根类理论。设C是满足条件(c<sub>1</sub>)-(c<sub>11</sub>)的任何一个一般范畴,K<sub>0</sub>是C的任何一个对象类,则在本文中我们构造了一
患者女,52岁,因右下腹隐痛性肿块10年,于2007年12月在我科就诊.患者18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手术.查体;T37℃,P78次/min,R20次/min,BP130/85mmHg,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腹软,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未
本文阐明了用于制冷工程中单级压缩机计算、选择程序的结构。文中介绍了用“曲线拟合法”解决人工查“lgp—h”图取值的问题;程序符合《冷库设计规范》GBJ72—31的规定:它适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规则体系;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65-0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校长,时常能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在其位谋其职,校长应怎样尽己之力带好一所学校?笔者的理解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