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等于“随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命题作文具有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近几年来,一直是中考作文命题者的“宠儿”。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因此,写好此类作文的第一步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由于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笔者认为,这种对补题的自主发挥、自由驰骋决不等于“随意而为”。下面列举一些考生在拟题上“随意”的例子,以便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1、拟题雷同,千人一面。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机率”也相当高。比如2008年广西桂林卷《当的时候》,很多同学的题目拟为《当我失败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等,好像大家要补的似乎不是“失败”就是“成功”。再如2008年贵州贵阳卷《完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匆匆补上“人生”、“瞬间”。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这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以2008年南京地区一模卷《品读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品读大自然》、《品读人生》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脱离文题,我行我素。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却抛开题目,任意为文。如2008年广西玉林卷《_________,我的最爱》,有位同学拟题为《名著,我的最爱》。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文题,但这位同学在文章里却大谈名著的情节,无视文题中“我的最爱”,造成失分。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随意”的现象呢?笔者结合2008年中考半命题作文,谈一些半命题作文补题的技法,给2009届考生一些备考建议。
  
  一、补题,要细察“隐信息”
  
  补题千万不可仓促草率,而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而这些“隐信息”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文体等有所提示或限制。如2008年安徽卷《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更为重要的是要细察命好的半个题目中的一些形容词、动词、副词的限制作用。如2008年山东淄博卷《_________________其实很快乐》的题目中有一个副词“其实”不可忽视,启示我们前面所要补充的材料与“快乐”之间不太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如《听歌其实很快乐》显然不适合,而像《做难题其实很快乐》等就符合题意。
  
  二、补题,要力求“陌生化”
  
  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就必然造成“补题”上的严重“雷同撞车”现象。而这一现象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势必影响到作文的得分。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要力求“陌生化”。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如同样写的是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考生会选择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等。在考场上,当你读完半个题目,马上就能想到的“题目”,或稍加思索后想到的那个“题目”,都必须毫不吝惜地去之不用,而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个三五分钟,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目”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人无我有的题目。如2008年浙江嘉兴卷《第二次__________》,很多考生会不约而同地填上“感动”、“流泪”,而有些考生却另辟蹊径,补出如“凝望老街”、“走近乡村”、“失眠”等自己熟悉而别人没有的所谓“陌生化”的好题,在紧张的阅卷活动中如一缕春风轻拂阅卷老师的脸庞。
  
  三、补题,要做到“切口小”
  
  古人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就很难对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因而补题的切口最好小一点。如2008年天津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好》,有个考生拟题为《祖国,你好》,因为写作的切口过大,通篇作文只有几个近似抒情的语句的反复,使作文流于泛泛,因此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倒不如选取祖国你最为熟悉的、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对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小见大,去表现对祖国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四、补题,要切中“题旨意”
  
  多数半命式文题,都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引导考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体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在补题时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切中“题旨意”。如2008年浙江义乌卷《我懂得了___________》“懂得”一词就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如补上“骑自行车”、“烧菜”,就会流于浅显,显得可笑,而像“坦然”、“责任意识”就深刻,题旨凸显,暗合了命题者的意图。再如2008年江西卷《有时,我也想______________》,有个考生补上“自杀”一词,虽然文章的语言流畅,却被评为四類卷以下,失败就失败在文章的主旨意义上,主旨意义消极、颓废,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而另一个考生补上“放弃”一词,结尾写到:有时候,我也想放弃,但我知道,不能放弃,而且是永不放弃,切中“题旨意”,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貌似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我们应珍视这一“自由”,切不可“随意而为”,补题前若能思前想后,煞费一番苦心,那成功女神就会手捧鲜花向你走来。
其他文献
①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言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放弃。  ②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③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放弃了蔷薇,还有玫瑰:放弃了小溪,还有大海。放弃了一棵树
期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我们怀化地处湘西,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很多年轻夫妇抛下儿女外出打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我们无处撒娇;面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需要承担家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没有父母关。面对多彩世界(如网络游戏)的诱惑,我们缺少父母的监管……  也许你就是其中一员,也许你有过类似(如:父母出差)的经历,用心写出我们独处
期刊
所谓冷、热,实际上是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一种感觉。气象环境学家把这种人为感觉到的冷、热称之为“感觉温度”。它与实际气温有直接的关系,但绝不是一回事。美国科学家亚格劳和米勒用干、湿球温度表和风的综合效应来表示感觉温度,而其中的干、湿球温度表正是用来测定空气湿度的。  风在感觉温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人体的对流换热,二是加快空气蒸发,从而影响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这两点影响又由于气温高于
期刊
古典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记录着前人的精神遗产。要想走进古代文化,研究古代文化,第一步就是要能够阅读文言文。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同学们必须要学习基本的文言常识,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浅易的文言文。  而作为义务阶段的最后一场语文考试——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肯定少不了。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题,可以看出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继续围绕着课标要求作文章,
期刊
     
期刊
  
期刊
所谓新闻热词,就是指重大热点新闻中的关键词,这类词由于简洁、概括、鲜活,往往成为新闻事件的代名词,传播广,影响大,常常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譬如“绕月工程”、“藏独”、“汶川地震”、“奥运火炬”等。近几年。新闻热词(或热点新闻)进入中考语文试卷已渐成一种趋势,既增加了试卷的时代性,更让相关知识、能力的考查获得了全新的文本载体。  分析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新闻热词(或热点新闻)进入试题,涉及
期刊
  
期刊
星期六又到了,又要休息两天,一面高兴一面叹息: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可教师这教学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了。  布置好相应的语文作业,我犹豫再三。丢了一句:有能力的同学,把刚预习的《曹刿论战》原文背背。我内心却嘀咕:学生一直反映作业过多,该做的作业往往都收不齐,何况是这额外的“添头”。罢了,丢那句话,全当给自己嘴上过年给自己心理上安慰吧。  星期一语文早自习,学生匆匆来到教室,放下书包,交作业,打
期刊
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我不晓得有没有天使在云中奏乐不晓得有没有花仙在四周跳舞。她的长眼睫,就像匝天箍地的黑蝴蝶,一下子就扇开了我的心扉,闯进了我记忆的闸门,从此,再没有飞离我的脑海。  她是我大学时的校友。但整个大学阶段,我都不认识她。我只是偶尔会在路上遇见她。她总是微笑着,玉一样玲珑雅致,又玉一样温婉圣洁……  大学毕业,网到故乡教书,不见了她那双灵气四射的眼睛,我经常会在梦中找寻她。在我的潜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