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潘玉良女人体绘画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潘玉良是中国近代著名女画家,一生经历坎坷,她作品很多,女人体绘画占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潘玉良的人生经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潘玉良女人体绘画的艺术特色和绘画风格,从而了解潘玉良的人体画艺术。
  关键词:潘玉良;女人体;绘画
  第一章:潘玉良的人生经历
  潘玉良一生经历坎坷,1985年,潘玉良出生于扬州的一个穷苦家庭,8岁那年成为孤儿,被叔叔收养,后被卖到妓院,17岁被潘赞化所救,成为潘赞化的小妾,这是她人生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后潘玉良开始学习绘画,在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在校期间,潘玉良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热衷于人体绘画,当时守旧的中国人尚无法理解人体美,加之过去的妓女身份,因此与同学格格不入。1921年,潘玉良去往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等学校学习。1928年,潘玉良回到祖国,回国之后是潘玉良参与各种活动的高峰,她先后举办过5次个人画展,发表个人画册,参加各种展览等,并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南京中央大学等学校执教。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受到战争、过去的身世、原配夫人刁难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潘玉良又一次去往法国,之后她数次想回国,却因国内局势各种变化,没有机会,知道她去世都没有再回国。
  第二章:潘玉良女人体绘画艺术特色
  潘玉良一生的绘画作品众多,其中,女人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从她在上海美专学习一直到她去世,女人体绘画贯穿了她一生的绘画生涯,女人体的绘画数量也远超了同时期其他画家。从19世纪至20世纪,女人体绘画成为西方热门的艺术主题,20世纪初,上海美专也开始有了“绘画模特”,然而,经过这种波折,没过多久便夭折了。对于当时的中国人,人体绘画依然是“伤风败俗”的,潘玉良早期顶着巨大的压力创作女人体绘画,也成为她回来去往法国的原因之一,20世纪的法国,早已将人体艺术与色情相区分,女人体绘画是当时常见的绘画题材之一。潘玉良的女人体绘画中母子题材、浴女题材、照镜题材是几个格外引人注意的题材。
  1、母子题材
  潘玉良一生并为生育过,但她的人体画中,有许多母与子的表现题材,并常常将人物画在开放的自然界中。这一切源于她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八岁丧母,终身未育,她只能通过绘画表现对母爱的期盼和成为母亲的渴望。在文明诞生之初,母亲往往与生殖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点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可以从早期母神崇拜中看出,例如西方威伦道夫的维纳斯、中国红山文化出土的女神雕像。潘玉良虽然结过婚,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生育。她有关母与子的作品中,不少是关于哺乳的,例如《哺乳》 、《哺乳人体》孩子趴在母亲怀里喝奶,母亲处在自然环境中,一手揽住婴儿,目光慈祥,面漏笑容,将母亲的慈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画家对于做母亲的向往。另一幅《母与子》 中,母亲一手拉着女孩,另一手怀抱婴儿,三人有说有笑,这中间我们更多的看出画家对于家庭生活的渴望。潘玉良常年居于法国,举目无亲,且她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的生活使她比其他人更渴望家庭的温暖。
  2、浴女题材
  潘玉良的绘画中,浴女经常出现,这一类作品中能看到作者内心女性意识的表达。潘玉良笔下的浴女,多处于海滨、森林等自然环境中,人物成群出现,这种置身于自然界的状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海边五裸女》 、《春之歌》。《春之歌》中,创作于1930年,画面中既有中国画的美感又带有西方的透视关系,画面中的人物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体。《海边五裸女》画面中三个女子在河边洗浴,另外两个女子在河中游泳,画中人物体态自然。从中我们能看到作为女性画家的女性意识解放,身体裸露置身于大自然中,从身体和心灵上的解放。女性意识的解放与潘玉良幼年被卖到青楼以及自己在美专学习时同同学格格不入有很大关系。
  3、照镜题材
  镜子在绘画中经常出现,往往带有一定的含义,即自我反省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女性对于美的追求。过去中国绘画中,镜子的出现,虽然意味着女性对美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女性为了取悦男性的前提下追求美。潘玉良作為近代的女性画家,她笔下的女性并非是传统男权社会下创作的。作品《照镜》 中,画面中红衣女子衣服敞开,手中握着一面小镜子,在镜子前欣赏自己。潘玉良的画面中裸女香艳却不色情,这源自于画家从女性的视角来表现女性。
  照镜题材不仅表现了女性对自己美的认识,同时映射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觉醒尚处于萌芽期的忧郁。
  第三章:潘玉良人体绘画风格
  潘玉良人体绘画风格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潘玉良在上海艺专学习后留学巴黎,这时期她的绘画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影响,画面中人物造型较严谨,画中体面感较明显,例如《非洲裸女》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古典主义绘画衰落,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兴起,潘玉良这一时期的人体绘画受到了后印象派、野兽派绘画的影响。例如《春之歌》中画面中人物采用了较为平面的处理方法,人体的体积感比之前下降了许多,背景色彩热烈、颜色浓厚,画面中逐步有东方女性的美感。1950年以后是潘玉良个人风格的成熟期,此时潘玉良绘画中东方色彩明显,画面形体感消失,依靠简单的线条勾勒人物外形,画面中装饰感明显,人物神态也更具东方韵味。
  潘玉良成熟的绘画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种近似白描的女人体线条风格。人物线条简单却富有变化,几笔线条就能勾勒出人物神韵,这一点来看,潘玉良成熟期的绘画慢慢像中国画的特点回归。但是在色彩方面,潘玉良的绘画不像中国画中用色浅淡,她的绘画中颜色浓重,这与她常年居于法国受到当时梵高、马蒂斯等人绘画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彩墨风格。潘玉良的绘画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在学习西方与中国传统之前找到了自己的路,从而在近代“中西融合”的绘画道路上画出浓重的一笔。
  小结
  潘玉良绘画中留下了大量的女人体绘画作品,从中我们能看到不仅仅是她痛苦的生活经历,更是近代女性思想的一次萌芽。她的人体画中,有对亲情的渴望;内心女性意识的表达和女性追求独立、追求美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昭坎:《潘玉良美术作品精选》,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2]刘海粟:《女画家潘玉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3]《哺乳》,油画,创作于1941年。
  [4]《哺乳人体》,油画,创作于1961年。
  [5]《母与子》,彩墨纸本画,出版于《现代及日本艺术拍卖会》,阿姆斯特丹,1962年10月29日,图片刊于图版第8页。
  [6]《海边五裸女》,油画,创作于1958年。
  [7]《春之歌》,油画,创作于1941年,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8]《照镜》,纸本设色,年代不详。
  [9]《非洲裸女》,油画,创作于19世纪20年代。
  作者简介:原怡萱(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花”意象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在咏物还是在绘画上,“花”都是一个重要的大类。甚至在传统花鸟画的八大类别中,将花卉作为单独一类,由此可见,“花”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丰盈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本文旨在探究广西区花市花在漓江画派花鸟画中的表现研究。  关键词:区花市花;漓江画派;花鸟画;表现研究  一、“花”在花鸟画中的表现与价值  “花”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艺术形式也逐步的朝着多元化的领域所进步,作为人们艺术中具有较高领域的一项艺术,陶瓷雕刻艺术也受到了当前艺术领域的冲击,面临了较为艰巨的考验。因此,相关人员应在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的基础上,探索出新型的发展特点,使其形成更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本文将针对在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陶瓷雕塑艺术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陶瓷雕塑艺术;特
期刊
摘要:峡谷风景的意象植根于中国山水画的土壤中,其独有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很好的表达。而中国山水画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代表着东方而独树一帜。从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看,注重的是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的是一种气与韵、神与形和情与物的统一。在中国山水画中,对峡谷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能读到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
期刊
摘要: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作文的占比较重,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初中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善于观察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做好初中语文作文的教育工作,培养初中生学习和掌握作文的能力和应用,便成为初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初中语文作文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从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使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字:初
期刊
孔老夫子说:“在人生中第一要做的不是画画,第二要做的也不是,第三也不是,第四也不是……是最后才做的事。”但我对画画是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绘画在中国画论中简称画,绘和画原本都是动词,绘的本义是用五彩丝线在丝绸上刺绣图案,在金文中的本义是划分田地,绘画形成的画面简称图。传统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大地上诞生了丰富的彩陶文化,而传统绘画的最初曙
期刊
摘要:死亡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在安娜·阿赫玛托娃与沈从文的作品中均大量出现。通过具象分析两位作家创作中具代表性的死亡图景,从而对死亡主题书写的背后本质进行探源,对比分析两位作家对死亡主题的消解与建构心态。  关键词:阿娜·阿赫玛托娃;沈从文;死亡主题;消解;重构  安娜·阿赫玛托娃与沈从文都是蜚声海外的世界级文学大师,两位作家尽管身处不同国度,却执笔于个人遭际而后自觉地对祖国和民族的灾难进
期刊
摘要:鲁本斯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位杰出的画家,是巴洛克艺术在绘画领域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形象生动,色彩华丽,装饰性强,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本文通过结合鲁本斯的经典作品,从构图、造型、色彩三方面来阐述其精湛的绘画艺术语言。  关键词:鲁本斯;巴洛克;绘画;艺术语言  巴洛克艺术最早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在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成就突出,17世纪在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发展成熟,影响深远。
期刊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
期刊
摘要:投掷垒球是小学阶段主要的投掷运动,也是小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多年来,投掷技术不断得到改进,投掷技术也很不统一,身材不同的运动员训练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样,但都有可能投出好成绩。创造好的成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助跑到引球、交叉步到最后用力,整个动作准确连贯没有丝毫的停顿,从而获得最佳、最优秀的成绩。  关键词:垒球运动;有效训练;方法  投掷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重点发展项目之一,一
期刊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verse form, theme, content and the techniques of writing in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and “The Red Wheelbarrow”, the thesis aims to give a glimpse of features of modernis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