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生命的化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读书死不了人。
  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那些让你感到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地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自认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费半生来阅读的人。而他人生阅读的起点,是九岁时母亲让他读的鲁迅作品。2006年,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六天,做了三场演讲,全是关于鲁迅的。“12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而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见金纲《鲁迅读过的书》)。通过读书,扎根本土的鲁迅与希腊、英美、德国、日本、苏联、东欧的文明神交。
  你去旅行,在巴黎逛卢浮宫,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在五大洲看名勝古迹———你的耳朵能听到的,只是导游的仓促介绍;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只是标签上的介绍文字,你对它们的前世今生都说不出口;你的头脑中如同白纸———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附着在那个地方上的光环,就从此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瞧,你不读书依然游走自如、顾扮生姿,但那些精辟的见识、思辨的乐趣、与文明的神交、精神愉悦的高潮体验,通通与你无关。
  人类的诸多习性之中,最先突破次元壁的是阅读,它让人穿越时空和国界,随时随地感同身受。阅读者像一个旅人,来到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抵达的折叠世界。
  当一般旅行者热衷于去巴黎时,如果你去的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巴黎生活场景”的街道,吃到的是大仲马《烹饪大辞典》中点评过的美食,光顾的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推崇的莎士比亚书店,那么你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阅读中的世界更加私人、更加迷人。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书趣味。年轻时读书如饕餮,尤其爱读小说,常常沉浸在故事中不能自拔;到了中年,你最想啃读的可能是哲学书,为的是参透人生的道理;而到了晚年,眼力不济的你也许只想读历史书了,算是千帆过尽之后的回望和感悟。
  杨绛将读书比作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很多领域的一流作品,要做足准备才能领略它们的妙处。比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历史系一年级本科生读起来是自讨苦吃,但对博士生来说,这应该是必读书。
  再精湛的医学美容,也无法像读书一样,令你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作家林清玄干脆直接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你的风衣,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是你的高靴,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是你的帽子,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是你的人鱼线。经过这样精心的装扮,你的知识储备、思考能力、逻辑条理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变了,读书让你变成了更精致、更性感的人。
  拥有430本书,热爱乔伊斯、惠特曼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玛丽莲·梦露,也许是世上留下最多读书照片的女人。在最著名的几张里,她翻到了《尤利西斯》的后半部分。难以相信这位性感尤物竟然可以啃下如此难懂的著作。
  梦露也有别的美丽形象留在公众记忆里,但她最美的瞬间,毫无疑问是捧读《尤利西斯》的样子。
  选自《青年文摘》
其他文献
高三起始于高二的暑假。那一年暑假格外短暂,在高二期末考试过后,大概只休息了十来天,我们便回到学校,开始了暑假补课。为了高三能有更长的时间复习,我们通常要提前很久便把整个高三的内容学完,剩下的时间就全部用来复习、考试和讲试卷。这是我和妹妹从六岁那年开始,第一年暑假没有下田帮家里割稻打稻———从此以后也就再没有下过田,只是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补课开始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住寝室的女生约好一起去一楼高三教
对于调味的态度,有两种不同的人:一是对每个菜(尤其是对西餐的每个菜)自己来一番加工;一是很少或简直不利用食桌上的调味品。从这一观点上来实习你的“动的相术”时,可以看出四种不同的性格来。先说那爱给每一个菜加佐料的人吧。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有饮食修养,在适宜的菜里加些适宜的调味品,这女婿从吃的立场看是大可要得的;只是如果你的女儿不善烹饪时也很易受他的气。佐料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加在合适的碟子里,而且需要合适
今天朋友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戏?我答,写高中生与父母斗智斗勇,共同成长的戏。他说怎解?我答,以我对人生的理解,老天爷之所以设计出孩子这个游戏环节,是怕我们其中有些人练级太快,游戏只玩一半发现练级到顶就弃玩了。因为有了孩子,你会发现练级无止尽,大BOSS隔三岔五不定时就爆顶级利器!搞得你欲罢不能,不舍离去。如果没这群大BOSS,我估计我的修行都快圆满结束了。我在43岁的年纪上,已经能坦然接受谋事在人成事
柏拉图所著《理想国》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开端。不少人将这一开端追述到柏拉图以前,如果考虑到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奠基性作用,就可以理解柏拉图的地位,这样的争论便是多余之举。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而言,柏拉图也是一个著作颇丰之人。众多作品之中,最著名、最具影响者,当属《理想国》。《理想国》之所以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于其对“教育”的关注。柏拉图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其他身份。柏拉图笔下的教育,并非现代所谓
家,最温暖也最神奇———在异乡则无时不惦念,归来却逐渐心生嫌弃。互送吉祥言语,祈愿新年好运。说完了,又常常后悔,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套话不免于空洞无感,而变通了又不免于流俗。言多必失,无言又不妥。本想将谨小慎微的工作状态放松,细细品味旷达与悠然之感,却发现天真得不可救药。要跟随大流,否则,承受嗤之以鼻,还会连累至亲的颜面。相聚甚短,而同事与领导的成败与得失却荣登聊天榜单并蝉联前三。正如工作闲暇,家人
虽然从事写作数十年了,但提起书房二字,还是有点羞于启齿。小时候家里穷,房子小得似乎“进门就上炕”,不用说书房,就是窄窄的小厨房里还要架床睡觉。尽管当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我们中国人买衣柜买橱柜甚而买酒柜,但很少见有买书柜的,更甭说有什么书房了。为我赢得文学光彩乃至改变我物质生活的获奖小说,全都是我伏在厨房吃饭的小桌上一笔一画磨出来的。电脑成为创作工具后,我只要夹着个“笔记本”,坐到哪儿都能敲打一通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一个品牌店,隔三岔五会去光顾,以至于那里的店员都能认出我来了,招呼格外周到,说话格外好听。你知道的,人的虚荣多半是恭维出来的。不过,那次跟舅舅去过之后,我就没再踏进过这家店了。算起来,我跟舅舅已经快7年没见面了。那天,在火车站出口处,我接到了他。实际上是舅舅先认出了我。他说,他一出检票口,就看到我在柱子那边站着了。他说,你还是那个样子,没变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舅舅比我印
扇子,在生活中有其角色定位。像林黛玉、蕓娘这样的安静女子,手执一把半遮面的小巧纨扇,《西厢记》中活泼的红娘,是一柄绢质团扇。只有猪八戒,大大咧咧,扛一把呼呼生风的芭蕉扇。我认识的一个老板,这几年做生意发了,腆着肚子,坐在红木椅上,拿一把纸折扇。老板的扇子上,是一个楼盘广告,印着密密麻麻的煽情鼓惑文字,让用扇子的人,借来一缕风,享受片刻清凉,却陷入意乱情迷。写小说的黄四,用的也是一把折扇。黄四的这把
我第一篇投稿成功的稿子是小說,当时还在上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我所经历的青年时代跟现在的这个时代完全不是一个时代,极其不同。那时候的中文系聚集了一大批心里有文学梦的,或者甚至说得大一点,有“文学救国”思想的青年。他们觉得文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为时代发出最强的呼吁、口号。他们有这样的理念,所以那时候大学的中文系云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就是放在今天完全可以考别的热门科系,比如什么经济系、法律系的那些
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才见到小提琴的。艺术系的“艺术家”们在楼房之间的草地里练琴,“葫芦瓢”里的声音好像躲得很深,被一下一下拉出来后,就非常灿烂。我刚从乡下来,没听过这么新鲜的声音。阳光和空气如从中过滤了一般,让早晨更加清新了。“艺术家”们偏着头,下巴和肩膀夹住琴托,势头有点左倾,手往上一托,就稳住了境界。好比神仙吹了口气,绕一绕,就成青山白云。真是美极了!特别是如虎皮样的琴背,道道斑纹简直是从音符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