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牧区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所以,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挖掘,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学生不愿学英语,特别是西藏农牧区的初中学生,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西藏农牧区任教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先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农牧区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1.家长不支持。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不少农牧区学生家长思想观念陈旧,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供学生上学经济投入多,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上学。在家长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学习无目的,有的甚至小学就开始放弃学习,只是按照政府规定上完义务教育,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2.学生没头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英语这样一门对他们来说第三语言的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主动放弃了。即使老师严格要求,绝大部分学生也只是采用“背+做”的方式来学英语。他们只会选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背单词、背课文、背语法、甚至背题目。除此之外,他们便是做英语题,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学好英语。如此一来,既违背了语言的特点,更失去了语言的功能。
  随着教材的更新改版,学习难度加大。现在学校使用冀教版英语,初一的教材已经紧密衔接小学学习内容,学生连基本的英文字母都没有学好,到初中后更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虽然从小学到初中变换了学习地点,但是学生依然选择放弃英语的学习。因为对他们来说,中考55道选择题是他们发挥的主战场,后面的主观题目其实并不难,但他们看都不看。
  3.教师缺方法。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太薄弱,教师愿意“主导”,但是“主体”从不愿意动起来。这样,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不得不走到原来的“教师为中心”上来:学生走进教室,拿出课本,等着老师来讲,再记下笔记,然后下课老师走了,学生也就出去玩了。
  老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也乐意做这样一个容器。教师每天备课、上课,学生每天听课、记笔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没有了上课的积极性,学生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家校合力,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学生及其家长要真正做到尊重老师,积极和教师相互配合,老师才能真正地负责,学生也才能虚心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家长与教师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相互配合并做好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与管理。老师也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家校齐心协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用正确的事例鼓舞学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学生肯努力学,他们的成绩就一定能提升,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2.教给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现在的学生一拿起英语书就发憷,很难让他们自发地爱上英语或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师正面引导。
  我经常向学生们介绍兴趣暗示法。这个方法是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倡导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要在心理上,坚信学习是件有趣的事。我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首先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面带笑容,看着英语,大声说:“英语,从今天开始,我要喜欢你啦!”“可爱的英语,我要对你产生兴趣了。”“英语,我会满怀兴趣地学好你!” 这种自我暗示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厌烦、恐惧的情绪都会被冲散,心灵之门渐渐打开,要学的知识就容易吸收进来了。这样坚持三个星期,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这些语言就会深入潜意识,一但进入潜意识,那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3.小步快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英语。兴趣从来都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学生失去兴趣,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建立起自信。
  在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我把自己的目标定低一点,确保自己能够轻松完成。这样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令人愉快的事物总能激发兴趣。我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任务:“我今天将再学会2-10个单词”,“我今天又记住2-5个短语”。这样让学生小步快走,让自己知道今天超越昨天,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我们要转变灌输语言材料的方法,多创造各种贴近实际生活、自然愉快而又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利用情境激发兴趣,不仅可使学生的参与性加强,而且还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实用性和生命力。
  学习需要兴趣,学英语更需要兴趣,特别是在条件较差的西藏农牧区的初中学生。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教学成绩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产出英语学习动机,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