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工程别在农村扰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jmengm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影响基层干部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资金投入上的困境和我国干部考核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在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或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文章未能深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还不甚了解,“上面热、下面冷”、政府热基层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局部存在,甚至还比较突出。
  因为调研,记者有机会经常深入各地农村,不久前记者走访中部某省的一些村庄,有些农民对记者道出了疑惑:“我们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要求粉刷墙壁,家家户户都要清洁美化。村里规划建设了新房,经济实力好些的都陆续建起了新房子。我们看着也羡慕。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心里还不太清楚。但是如果光是这些,我们心里还不是很踏实。”
  还有的农民说:“干部确实在忙里忙外,搞规划,拿着图纸在村里勘察。但似乎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知道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自己的事,可是我们该怎么做?没人告诉我。一来二去我们有置身事外的感觉。”
  为什么原本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建设,却“剃头挑子一头热”呢?是什么在作怪?在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情况呢?
  
  “冷热两重天”,政绩工程在农村扰民
  
  毋庸置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本来应是热火朝天的事,农民为什么“热”不起来?据记者调查,和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无关系。
  贷款建洋房、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追逐的样板。
  据报道,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
  无独有偶,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黄白相间的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
  尽管这些只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零星报道,却无疑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农村的“翻版”。或许其中有“好心”办了“坏事”,然而结果却一样,挫伤了农民主体的积极性。
  来自农业部“百村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地方干部对建设新农村存有模糊认识,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用两三年的工夫就建成新农村,因而索性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而不顾做法的可行性以及农民的自愿与否。
  
  农民有三怕:怕敛钱,怕强迫,怕折腾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面子文章”,农民其实也有自己的想法:“搞新农村建设,我们盼改善生活,同时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据报道,浙江省永康市一个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村庄,不顾村民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负债8000多万元,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
  “我们并不是不想住别墅,而是住不起。”一位村民说,虽然一些村干部是私企老板,但村集体却没有这个实力,住别墅自己要掏更多的钱,眼下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失地后的生计问题。为此,在别墅动工之初,村民们便不断地联名举报,直到这批别墅工程出现墙体倒塌等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个1700多人口的村庄,已完成两期建设的“村民公墓”拥有2000座墓穴,看上去颇为壮观。据村民说,公墓建造之前,这里是茶园。
  中部某县在搞小康样板村、文明村工程建设时,遭遇农民的不解和抵制。当地干部扒房子、扒墙推进工程建设,农民们气愤地称其为“两扒”工程……诸如此类的现象,不止是“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而是让农民“心寒”了,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怎么能充分调动起来呢?
  东北某市城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除去豪华的别墅,并没有任何配套的产业项目。当地的村民们说,这种高档的别墅,对他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更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示范作用,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只会往干部脸上“贴金”。“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做法,显而易见是给上面看的‘面子文章’,和我们没有切身关系。”
  据调查,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要简单、具体得多,农民更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中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让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如政府和地方干部不考虑到这些,只热衷于表面文章,一来二去,农民的积极性自然“冷”了。
  “农民热切盼望着旧农村变新农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变化,甚至有的地方借建设之名扰民、害民,又让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失望起来。”
  
  冷热症如何治理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的异常情况。症结何在?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群众经济收入的实力问题,强行大扒大建,农民背债住进了“小康房”或“小康楼”,有的家庭还过着抱柴取火的日子,有很多家庭连取暖费都支付不起,自来水和流水厕所成了摆设,诸如此类的“政绩工程”、“表面文章”,弄得群众怨声载道,只好在一旁观看干部折腾。农民对建设望而生畏,参与的热情自然低下。这样抱有“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思想,或把主要力量下在“刷墙壁、写标语、立标牌”上的村庄为数还不少。
  专家指出,部分基层干部尽管在理性认知上瞄准了农民的迫切需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了偏离,导致部分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影响基层干部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资金投入上的困境和我国干部考核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穷根究底,这应该是“一头热”最主要的原因。
  有人由此总结说,如果只想着“立竿见影”,把“发展生产”理解成“推广几台农机”,把“生活宽裕”曲解为“修建几幢别墅”,把“乡风文明”误解成“制定几条乡规民约”,把“村容整洁” 换算为“种植几处城市草坪”,把“管理民主”等同于“设立村务公开栏”,一些地方“官员轮流换,目标跟着变,建设新农村,原地在打转”的怪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对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不充分,一些农民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一些农民错误地以为国家要为农民盖洋楼、买家用电器、置办家具、装电话等等,因此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就此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重视“面子”,轻视“里子”,对农村产业建设支持不够;重视政府作用,忽视社会力量参与,对调动和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不够;只强调中央政府的作用,而忽视本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对农村投入不足;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关注不够。
  “不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市里拿些钱下去,办点老百姓看得见的事情。希望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真能为我们的农村带来新的面貌,而不只是上面部分人的空忙乎。”在调研中,一位村支部书记殷切地说。
其他文献
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为44.9%    我们设置了一个有关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问题,试图观察中国人对具体生活状况的“综合判断”。在4503个有效样本中,对生活比较满意的最多,占有效样本的38.4%,其次是“一般”占有效样本的37.1%。从累积有效百分比来看,有44.9%的人认为满意;有55.1%的人表示一般和不满意(如图1)。由此可以发现,中国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是非常满意。    进一步考察了各种不
期刊
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客观层面的。进入60年代以后,主观层面的内容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开始受到重视。其中以测量个体维度主观层面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的指标研究,在当时美国兴起的“社会指标运动”中出现。此后,“主观幸福感”等较具代表性的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在生活质量研究和测量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质量问题又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
期刊
不能否认,确有不少问题与体制有关。然而,有比体制与人更为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应把体制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传统社会层级结构问题上来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其中既有让世人震惊的成就,它使我们对改革开放满怀信心,也有让国人警惕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分析成就的原因,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味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就是为“人”推卸责任    在我国改革
期刊
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协医卫组联组讨论会上,国家药监局局长邵明立对媒体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药品监管工作,不管什么体制,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都是为了加强食品药品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药品监管体制问题也是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日,本刊记者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问题采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邵明立。  人民论坛:近一年多来,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全面落实
期刊
编者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的前途变得扑朔迷离。西方“文明斗士”叫嚣“社会主义必定失败”,但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轻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失败是无知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世界一些地区左翼力量日益崛起,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又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要认识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需要正确
期刊
新农村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上体现的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也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一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起步之年实现了良好开局    坚持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一年多来,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
期刊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回顾    2006年2月14日,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  2月21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3月以来,全国15个省区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陆续成立,7个省由省委书记或省长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7个省区市已经编制、正在编制或计划
期刊
人民论坛:根据您一年来的走访和调研,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任玉岭: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工作,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  根据一年来对东中西部多个省市区的走访和调研,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工作中,走出三个误区,突出五个要点。  走出三个误区:对农村经济实力估计过高;只重
期刊
新农村建设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该导些什么?山西省泽州县山耳东村运用辩证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到过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耳东村的人,无不被它那风格别致的农民住宅、整齐的街道、芳香的花草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民公园所吸引,感叹这里已和城里没啥两样。然而,在感叹这里优美环境的同时,他们运用辩证法,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成功做法,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处理好当前收入和
期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党委、乡镇政府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为了解乡镇书记、乡镇长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想法,2006年,笔者对江苏省南通市50位乡镇书记和乡镇长(也包括部分副书记和副镇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乡镇领导接受调查的态度十分认真,用他们的话来说,尽管个人判断可能有误,但填卷反映的都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乡镇领导普遍关注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