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线条和心灵一起轻舞飞扬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gz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读俄国画家尼古拉·费申的素描头像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这种享受来自于画面带给人的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同时画面中人物向观者散发出的一种张力和感动,使人的心灵在那一刻得到完全的释放,似乎自己也有着和画面中人物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可能就是经典作品给观者最直观的感受吧。
  关键词:素描头像;线性素描;光影素描;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20-1
  品读俄国画家尼古拉·费申的素描头像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这种享受来自于画面带给人的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同时画面中人物向观者散发出的一种张力和感动,使人的心灵在那一刻得到完全的释放,似乎自己也有着和画面中人物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可能就是经典作品给观者最直观的感受吧。
  尼古拉·费申的素描头像很多属于线性素描,“线性素描的基本内涵就是把中国画中的线和西方素描的体面相结合,以线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现物象”。[1]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因此在他的画面上没有非常浓重的颜色,只侧重于对模特儿脸部骨骼和肌肉的刻画,这样,画面呈现出来的调子比较亮,不会造成光影素描给人的沉闷的感觉。有的作品也用少量的光影,但模特儿基本是面朝光线的,所以光影用得也不是很多。另外,与光影素描截然不同的是,尼古拉·费申在素描中使用线条的表现,让画面一下子有了速写的随意性和轻松感。忽视光影的影响,更加注重对结构的表现,画面马上产生一种轻快的动感,没有光影带来的束缚,相信画家在创作这些素描头像时,一定也和画面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感觉一样轻松自在。
  线性素描和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中国画的造型也是以线条[2]为主的,通过线条的穿插来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这一点和西方利用光影来表现物象造型的方式一样。但是中国画[3]的线是虚线,即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所衍生出的线条,其实是创作者很主观的对物象的一种概括性的描绘,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增减或变动位置,这样的线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线性素描,如尼古拉·费申的素描头像作品里的线条是实线,因为线性素描的创作者在画物象时,基本采取的是焦点透视法,那么所画物象的造型必定是很严谨的客观物象的再现,即写实造型。这时候画家就算在画纸上画出了一些线,也是根据模特儿的结构和所处角度的不同而形成的线。所以中国画的线和线性素描的线是有区别的,而且中国画的线条在用笔上还有一些技巧性的讲究,如传统的“十八描”,这在线性素描里是没有的。不过线性素描的出现确实为中国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首先把脸洗干净了”(潘天寿语)。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研究人物结构造型上来,而不再是离开光源就没有办法画素描。
  细读尼古拉·费申的素描头像中的线,还真有中国写意画的意味。一方面是因为两者都有线的元素,尽管两种线的本质有区别,但给人的直观感受却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在于尼古拉·费申对画面虚实的处理颇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有的头像只把五官刻画得比较充实,除此以外的其他地方全都大胆地虚化,使观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人物的脸部,却不觉得被省略的地方有什么不对。而中国的写意人物画也往往采取此种方式,只要感觉到创作者抓住了模特儿的面部特点和思想活动的一刹那,其他的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虽说尼古拉·费申在他的素描头像中所用之线是写实造型的产物,但他能在每幅作品中根据模特儿的特点展示不一样的线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画家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思维纯粹照搬模特儿。如有一幅表现一名高兴的中年男子的头像,整张画的用线非常激情、跳跃和灵动,仿佛画面中所有的细节都是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另有一幅头顶硕大纱布的黑人少女头像,模特儿微微转身,凝重的一双大眼睛,紧闭厚厚的双唇,头顶上的大纱布似乎给她以沉重的压力。在这幅画里,画家所用之线都比较凝重,特别是少女头上的布,线条比较粗,让观者视觉上产生些许压力。这也许就是尼古拉·费申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而他的目的达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表现老妇所用之线比较滞涩,有一种生命轮回的沧桑感;表现黑人少年厚重的圆润的线条,勾画出极富黑人气质的肤色和发型。如果不是深入模特儿内心精神世界的创作者,很难做到这一点。
  当年美国人在报刊上这样写道:“如果你们想看到奇迹,那你就到尼古拉·费申的展览会去吧。”
  参考文献:
  [1]唐勇力.厚德载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1.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3]阮璞.画学十讲[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12.
  作者简介:
  黄碧波,女, 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的研究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迟子建是一个心思细腻、感触敏锐的女作家。一群天性纯朴的儿童在她的笔下孕育着、生长着。机敏叛逆的女孩、淘气好奇的男孩,勤劳忍让的哥哥、水灵娇气的妹妹等,这些形象灵动、丰满,同时也折现出了迟子建对灵性生命力的颂扬。分析迟子建笔下的儿童形象,能更好地把握迟子建的创作风格,体味从童性通往神性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迟子建;儿童形象;原始生命力;童性;神性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不仅追求形,更追求形所给予的优美感觉。意关以感心、音关以感耳、形关以感目。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表达的外延在不断拓宽,逐渐在原来的基础上趋向图形化,并逐步超越了书写的层面,更多的是将“形”与“意”完美结合,“以形表意、以意传情”将成为字体设计的主流趋势。本文从教学思路的创新和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的调整多方面对字体创意设计课程进行探索。  关键词
期刊
江昌林 润雪
期刊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一种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茶道、香道又渐渐回归世人的眼前,对于文化的发展和对文化的追求,这种文人情节以略带时尚的色彩出现,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文人的生活备受世人所追捧,无论穿着、饮食等。一直热衷传统,对文玩有所偏好的笔者,亦是茶道和香道的爱好者。本文从香道、茶道入手,进行简单的分析,就这一时尚现象作以简单分析,继而研究时尚的延续和变化。  关键词:时尚;文人情节;茶
期刊
摘要:如果说传统文人壶多是文人书画家与紫砂艺人的合作,这与过去紫砂艺人自身素养不高有一定关系。而现今的文人壶,除去传统意义上与文人书画家合作的惯例,新文人壶的创作主体出现了在传统中突破、创新,以原创性和探索性为标签的新一代紫砂艺人。  关键词:文化;意境;突破;创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84-2  说到文人,自然而然会与琴棋书画联系
期刊
喻宏  200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师从朱乐耕教授,主修生活陶艺与环境陶艺,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女陶艺家协会会员。
期刊
蔡凤玲  江西省工艺美術师、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術师、景德镇市民间陶瓷工艺美術家。江西省工艺美術学会会员、景德镇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耳濡目染,家庭熏陶,对陶瓷艺術有一份偏爱。1982年随父进古窑瓷厂从事绘画工作,1989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曾受得于王锡良、王隆夫、付尧笙、陆如、白海、崔廷玉(大老崔)多家大师的悉心教诲。其个人擅长青花汾水、青花斗彩、半刀泥综合装饰、日本工艺
期刊
黄胜  1969年出生于江西上饶,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摘要:十字绣字体海报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手工十字绣的方式展现平面设计中字体的渐变、重叠、矩阵、网格、斜线等视觉效果。区别于传统的印刷平面设计,用不同媒介展示平面视觉效果,从而达到跨媒介、多样性的设计形式。创造了新的视觉肌理效果并应用于字体设计中,从新的切入点着手,以手工十字绣的方式丰富了字体设计,促使平面海报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十字绣;平面设计;字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
期刊
李丹  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