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激发课堂活力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两年多的试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 选修)正逐渐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和接受。但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新颖的理念、新型的体例和新鲜的选文,很多教师感到不适应,课堂上疲于讲解,忙于分析,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转向其他作业,课堂效果很不理想。
  应该说,这套教材整体上注重人文性,比如对文本的选择,中外名家名篇和文质俱佳的时文美文大量被选入,这增加了理解和把握的难度,需要教师有极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此,很多教师把不理想的课堂效果归结于教材选文。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不适应,不在于教材选文本身,而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透彻,对教材的使用不合理。只要对教材充分地挖掘,精心地设计,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就一定会使教材放出异样的光彩,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有所收益。
  以下结合自己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感悟和心得。
  
  一、深入挖掘教材,多元解读中体验情感
  
  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文本材料。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参上,而应该深入挖掘,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才能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也才可能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教师的备课,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强加给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预设教学过程,而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对文本的二次认识,并感受到多元解读的快乐。
  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体验情感的直接对象。面对教材,如果整天是教师呆板的传授和空洞的说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挖掘文本,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和教师就有了共同的话题。
  韩愈《师说》中有这样的句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在课堂上,学生的翻译不尽相同,主要是对于“其”这个代词的理解有分歧,到底是指代“父母”,还是指代“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研究气氛顿时浓烈起来,学生纷纷对文本进行再次解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认为“其”指代“父母”的,是依照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主语是“父母”,“于其身也”的主语紧承上文,也应该是“父母”。认为“其”指代“子”的,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的,父母选择老师,说明父母是尊师的,是希望子女从师而学,但子女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耻学于师”。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最后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在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听取他人意见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一种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提供多种材料,辨析、比较中获得真知
  
  教材文本的天地毕竟太狭小,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学习只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被限制,思维将被禁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
  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语文学习中比较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古今中外的作品之间、作品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运用等等,都可以用来比较鉴别。经常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学生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老舍的《想北平》,可以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同为写北京,两人的选景有何异同,写法有何异同,情感有何异同,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比较,让学生领略各自的妙处,领略大师的不同风采。
  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朱自清的语言,我找出未删节的原文,请学生品评编者的删节有无道理。学生通过一番比较,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和艺术内涵。
  杜牧《阿房宫赋》,苏教版中是“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我提供了人教版中的“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掌握了古代赋文的押韵规律。
  
  三、扣住热门话题,激烈争辩中锻炼思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触觉,及时感悟社会生活,努力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进时代活水,扣住热门话题,积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在激烈争辩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能加强对社会新鲜事物的感知和对流行观点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在现实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教学食指诗歌《相信未来》时,感觉到学生对这首诗歌缺乏感受,缺乏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诗人食指,于是我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食指其人与其诗”,还把讨论安排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生阅览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热情之高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可小觑,有些发言可谓掷地有声。那种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血液在涌动,大家在唇枪舌剑中提升了思维,锻炼了口语,体验了情感。
  在教学柯灵《乡土情结》时,感觉到学生对中华儿女的爱国传统不以为意,甚至冷笑以对,我及时发动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如何看待中学生出国留学?”学生积极思考,在讨论和争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终强化了对爱国传统的认同,拨正了人生航船的方向。受到这次启发,我越发感到课堂辩论的重要性。后来的课堂中,只要发现了可以链接的生活现象,或者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波动,我就及时就地取材,发动学生展开讨论,最终统一认识。
  
  四、设计多种活动,自我实践中培养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时地变换教学方式,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时空范围。只有教师提供这样的实践平台,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在自我实践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断定,学生一旦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是无法估量的。
  在教学“吟诵青春”诗歌板块时,我没有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布置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激情和节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小组成员共同选择诗歌的内容,共同揣摩诗歌的情感,共同把握诗歌的韵律,共同策划比赛的形式。各小组真是煞费苦心。朗诵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单人朗诵,有的是男女混合,有的是群体朗诵,有的是舞台短剧,有的甚至制成了MTV。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节奏的把握准确到位,并且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处理,比如《再别康桥》采用了回音法,《雨巷》采用了反复法,等等。经过几天的准备,诗歌朗诵比赛如期举行,十分精彩,十分成功。我扛着摄像机全程录像,留下了他们积极思考、辛勤劳动的印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以上仅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具体做法。每次教学之后,笔者总会有一种欣喜之感,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总有意想不到的表现,教师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堂,如何不让人心动!用好了教材,课堂一定会异样精彩。
  (作者单位:如皋中学)
其他文献
微观结构和性质上的硫增加方法和 Ca-Si 处理的效果免费切非熄灭并且 tempered 钢 30MnVS 被使用光显微镜学, SEM 和张力的测试调查方法。结果证明硫增加方法稍微影响硫化物的
Taguchi 方法被用来为太阳能电池为 CuInSe2 薄电影的合成获得最佳电极淀积参数。参数由退火组成温度,当前的密度, CuCl2 集中, FeCl3 集中, H2SeO3 集中,茶数量, pH 价值,和免职预
直观的图标流程Authorware基于图标的创作方式,用可见的流程贯穿课件制作的整个过程,清晰有序.你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在设计窗口中组建流程线,创建课件的轮廓,用软件提供的13种
创新思想、优化教学,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目标.国外案例<水>和国内案例<生命之源--水>这两个教学案例都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The suitability of carbide-free bainite steel as railway wheel materials was investigated. The low-medium carbon Si-Mn-Mo-V steel was designed to make railway w
<正>The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was employed for the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SUS430)with the carbon content from 0.029wt% to 0.100wt% under the simulated heati
有高特定的僵硬的金属矩阵 composites (MMC ) ,高力量,改善穿正在是逐渐地使用了在的抵抗,和热性质先进结构,太空,汽车,电子学,并且穿应用。铝合金硅碳化物 composites 在现在的工
目的:观察凯时、弥可保联合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6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一次;治疗组采用凯时
2006年7月4日,动力100&#183;教育互联“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在广州启动。这项活动旨在解决我国各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也是重点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教育
一次形式新颖的考试,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少反思。 教师在思考整体:发现了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下一阶段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在反思个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