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训练方式,也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作文课大都是围绕“老师出题——师生审题——学生作文”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压抑和抹杀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大胆革新,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丰富的形象力和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写出富有个性和富有情趣的作文来。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采用“讨论法”进行作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拟定提纲,讨论作文写法
  教学中,我根据本单元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及课内作文所给的题目,拟定与之适应的提纲,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自由讨论。围绕提纲的每个层次,讨论每一个层次该选择哪些材料,该怎么组织材料,该怎么叙述、描写;那个一个层次是重点,哪一个层次是略写的,那些……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独立的想象的时间,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各组选代表归纳本组观点并在全班发言。学生都喜欢这种有人听自己见解、有人与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时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样促进了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学法,在争吵中明白写好本次作文方法、本类型作文的技巧,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
  二、相互交流,讨论作文优缺点
  学生作文写好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指出优点或缺点,达到取长补短,各有所获的目的。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讨论之后实行集体写作。全班同学都围绕一个中心,你写、我写、他也写。写好之后,交换评改,共同讨论、指正。由于学生年龄接近,写作能力差异不大,在作文时有共同语言,同时,还能结合自己作文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独立评价,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并在评价中取长补短,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十分注意学生之间的互评。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谈自己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听取别人意见后的体会等,从而在评价中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流讨论过程中,在总结别人作文不足的基础了,进一步改正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创新的热情、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就会写出不少立意比较高、构思比较巧又富有浓浓童趣作品,而且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得以沟通。
  三、抓住关键词语,组织讨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合理性想象,你启发我,我启发你,在奇思妙想中获得新的认识。如让学生写一篇《雨中》为题的记叙文。就组织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雨”进行讨论,有的说单纯写下的“雨”,有的说写“雨”中的景物,有的要写出“雨”中人的精神品质,有的说……讨论后,一位学生在表现雨中见到景物时,写下了这样的段落:“晶莹的雨水在水面上忽然溅开,很有趣地开成了一簇簇植物界绝对没有的素色花朵。花瓣是罕见的清亮透明,骨朵儿呢?一扫秋菊之娇艳,牡丹之艳丽;它在水面上似昙花一现,仿佛不胜害羞似的……”。有的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当你看到玲珑小巧,清新俏丽的雨花时,你会痴情地把手伸向雨里,想在无边的‘花丛’中摘一朵来细细端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写出的作文也就千姿百态,争妍斗艳,趣味横生了。
  四、摆正位置,营造讨论氛围
  在“讨论法”作文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如在分组讨论时,我就很随意坐下来,听听学生的想法。为了避免学生因我的插嘴而紧张,我就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把我当成组里的一员,同时还适时地把握学生间互相传递的信息。学生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近,好像和自己差不多,讨论起来也就畅所欲言了。老师在学生讨论中对于那些新奇的点子要尤其重视,并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从而大大调动大家讨论、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由于我注重营造民主氛围,内向的同学也渐渐鼓起勇气向同伴们试着诉说自己的想法了。小组长小结本组有代表性的或好的认识方法,有针对性地在全班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吸取精华,集百家之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了不千篇一律,我尽量使每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发言覆盖面尽可能扩大,如有次作文题是“望着我最的人”,题目刚写在黑板上,学生就进行热烈的讨论,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题目,有的填“眷念”,有的填“敬佩”,还有的填“亲密”等来表达和抒发各自的感情。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她默默地奉献着,她把青春和智慧,把光和热都无私地献给了她忠诚的教育事业,我要表达我的敬佩之情,我要写我最敬佩的人——老师。”还有一位同学这样说道:“多少个炎炎夏日,多少个数九寒冬,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我操碎了心,为我付出了深深的母爱,为了抒发殷殷的母女情,我要写我最亲密的人——母亲。”
  总之,作文课堂中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一种竞争的意识,拓宽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川平昌县岳家小学)
  
  
  
其他文献
人在生活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成就大事业,而坏的习惯能毁掉人的一生,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正是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应该不放弃对孩子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我这学期带的是刚入园的小班,对于他们来说适应环境比较困难,总挂在嘴边的便是“回家”、“找妈妈”,一天当中情绪最好的时刻就是晚上吃完饭,等待父母接自己的时候;最愿意看到的场景
期刊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
期刊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
期刊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 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我以为,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
期刊
一、班主任工作问题  在中小学班主任(以下简称“班主任”)工作中,那种动辄罚学生打扫卫生、围着跑道跑圈圈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这些班主任不看对象、不做分析,更不考虑工作效果和方法的科学与否,对任何违纪犯错的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惩处方法和手段。有的明明知道效果不佳,而且还有很大的负面效应,但他们就是雷打不动,我行我素,且长年累月乐此不疲,从不去问“为什么”,不去思考和研究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
期刊
新课程需要真实、有效的课堂,呼唤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专业知识融汇贯通地“化”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创造智慧。它是教师知识、素养的综合表现;是情感、意趣、人格的集中展现;不为教参、教材束缚的课堂觉醒;是不一味迷恋技法、克隆模仿的可贵探索;是教师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本真课堂教学有效性追求的起点。只有当教师入“化”臻境之时,才有
期刊
我们的教学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学也要求创新。  一、什么是创新型教学?    所谓的创
期刊
摘要:“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一个人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语感,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积淀而成的,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词句,启发想象,加强朗读”等方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  主 题 词: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 策略    语感,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从
期刊
近年来,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导致了教学的封闭性,忽视各项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  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期刊
今天一下课,我正打算走出教室,有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很真诚地对我说:“老师,我真希望天天都有音乐课。”看着小小的孩子那么诚恳的眼神,还有那发自内心的期待,我的心里不禁一阵感动,同时一种暖洋洋的幸福感立刻蔓延到了我的全身。  也许是我的课深深地吸引了他,也许是我不经意的一点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总之,我感到他对我的依恋就像是孩子要离开母亲一般,有太多的无奈与不舍。于是,我也温柔地对他说:“是啊!老师也
期刊